淺析新媒體時代下傳統記者的角色思考

現如今中國步入web2.0時代,智能手機逐漸普及,資訊更新速度大幅度提升,社會傳播模式從傳統的“國家——媒體——個人”已經轉變為“所有人——所有人”的新媒體模式。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再次得到印証——以互聯網與大數據作為背景支撐,以新媒體技術為導向的一種全新移動終端成為另一種有別於傳統報紙、廣播、電視的全新媒介,這種媒介本身便作為一種信息,對社會發展進程產生巨大的影響,人們對信息的接收與媒介的接觸不需要再受到時空的限制,隻需要拿出手邊的智能設備,便能隨時隨地獲取各種信息。這種影響如同槍支的后座力,看似僅僅改變了受眾的信息接收處理習慣,同時也更深層次的引發了整個傳媒行業內部的調整與社會的變革。記者,作為傳媒領域中固有的一個重要齒輪,其角色也不能幸免於這一場新的媒體科技革命。本文將淺新媒體技術及其應用對新聞生產模式的改變以及對傳統專業記者的角色影響。
一、傳統記者角色淡化
“所有職業都是對外行人的陰謀。”這句話對於記者這個職業來說需要考慮其適用性。有人說這是一個“人人皆記者”的時代,細細想來發現確實有一定的道理:眾多媒體平台開始開設“拍客投稿”的版塊,普通市民拿起手機錄下的一段視頻就能成為珍貴的第一手新聞資料,填補了沒有安排駐扎記者的地域空缺和時間差,更大程度承接事件的偶然性﹔自媒體層出不窮,擁有新聞敏感性和媒介素養的自媒體人,利用與受眾的親近感獲得大批訂閱者。媒體工作者也許並不需要經過專業嚴格的記者職業培訓,能夠獲取多種信息,熟知新媒體技術,就可以打開電腦上崗了。
在大眾傳播中,作為權利主體的受眾,有權知曉自己身處的環境的信息及其變化。人們通過獲取信息,同時也獲得了社會安全感,不至於被瞬息變化的外界世界隔絕。現如今大部分的受眾接收信息獲取新聞的第一途徑大多都是手機客戶端,越來越少的人依然每天訂閱報紙或者觀看電視新聞來獲取消息。人們的移動終端很大程度上成為了獲取與外界接觸的決定載體,通過客戶端得到信息接觸。由此,記者已經漸漸被淡化。
二、新媒體技術引發傳統專業記者的角色轉變
從媒介環境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變革的深層原因依舊來自於新媒體技術強大廣泛的影響波。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高層次的技術接觸階段。並且在經濟支撐下,更容易使用新媒體通訊技術。而新媒體技術使用的中堅人員,正是已經受到過良好教育並且思維敏捷的新一代年輕人,他們不僅能夠作為技術使用者,也在工作環境甚至家庭中成為技術傳播者,使更多的人了解新媒體技術。
梅洛維茨在《消失的地域》中提到:“新媒介通過影響群體來控制對其后台行為接觸的程度,並影響到社會化的過程。”技術,使得社會主體的后台行為被前台化,記者的“陰謀”被表露無疑,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新媒體技術和平台知曉了記者工作的流程。並且,新聞的時效性與可視性都能夠借助技術大幅提高——美國廣播公司ABC在2015年推出ABC NEWS VR服務﹔國內《揚眼》《悠哉》等報紙客戶端運用增強現實(AR)將新聞實物呈現在手機鏡頭之后﹔CNN利用無人機進行更全面直觀高清的環境新聞報道。這些案例表明,在採編報道之中,傳統新聞稿件的報道形式逐漸正在被新媒介所帶來的便利性、可視性、進步性取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體驗新媒體,自主嘗試記者的工作,並且掙脫了許多專業記者在採編方面的行業條規束縛,同時利用與受眾的社會角色相似性來獲得更多的親切感與互動,從而比專業記者甚至專業傳統媒體獲得更多的關注度。人人皆記者的現狀由此產生。
三、專業記者角色淡化所產生的二級影響
在這場新媒體革命的沖擊下,許多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記者深深感到,在紙媒繼續安安分分得當一個隻會碼字的專業記者,並不能夠安全度過新媒體技術沖擊波,紛紛選擇跳槽,甚至轉行。傳統專業記者的數量減少、角色的淡化,對於新聞業和傳播模式都產生了二級影響。
一方面,專業記者的數量減少,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新聞業的衰敗。相反,能夠熟練掌握新媒體運營的媒體工作者在這個沖擊波中卻越來越強,無論是從新聞的時效性、或是資訊的廣泛性上,都使新聞業與時代沖擊同步——剛剛發生的災難性報道,紙媒印刷來不及,但新聞客戶端的breaking news馬上就在手機一振,最新鮮資訊傳送到位﹔網絡連接地球村,每一處有信號的地方都能與地球另一端相連與溝通,國際新聞不再局限於國家間的政治、經濟往來,各國國民生活特色也成為萬千網絡受眾感興趣的內容。
另外,人人皆記者的“人人”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傳播鏈條中的內容提供者。自媒體時代,由於信息技術的進步,人們在網上發布新聞作品易如反掌,這形成非新聞人員參與新聞傳播的現象[1]。自媒體的興起,讓我們看到了一批批同時擁有媒介素養與營銷思維的自媒體人,他們能夠從更多渠道挖掘不同類別的新聞資訊,並且通過與受眾互動的方式讓其感受到親近性,這是與傳統媒體的權威距離感不同的地方。甚至是作為受眾的素人,很多時候也能夠成為內容提供者,並且從維權或曝光的角度出發揭發更多社會漏洞。新聞由此滲透到社會更深處,並發揮出更細致的監管作用。
但另一方面,從新聞專業主義角度出發,新聞質量的降低也是專業記者角色的淡化后的結果之一。媒體平台為了追求速度的優勢與“10萬+”的傳播規模,對於深度探訪不能顧及,甚至編纂聳人聽聞的虛假信息來獲取轉載量。信息的紛繁復雜被網絡新媒體成倍數放大,假新聞得以滋長,使得新聞的真偽性打上問號。與此同時,每一個自媒體平台始終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對受眾的誘導與煽動力量不容小覷,並且不能免除營銷炒作之嫌。廣告批著新媒體技術的外衣,升級成隱蔽性極高的原生廣告,讓人無法辨別究竟是獨立的新聞,還是營利的廣告。
四、新時期的傳播主體應如何應對
這是一個新舊媒體交替的過渡階段,我們不能簡單地給兩者劃上優劣的符號,兩者各有雙面性——傳統媒體嚴守新聞專業主義,把關新聞質量,調查性報道深度有力,但時效性與趣味度稍顯落后,並且有為當局進行“議程設置”職能與引導輿論作用之嫌,獨立性難以完全保証﹔新媒體廣泛、迅速收納資訊,可視性與趣味性強,給更多自媒體人獨立發揮多樣性的可能,但魚龍混雜,難以監控。記者這一職業,正好成為兩者碰撞期最直接的出發點,其職能的思考,角色的轉變,是媒體行業需要考慮的問題。
1.推進媒體融合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都有其各自的優劣勢,但傳媒行業整體的進步不能單靠某一方的發展,兩者在過渡階段互相融合,才是傳媒新聞業隨時代發展的綜合之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關系並非就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而是合作共贏的關系。傳統媒體在探索發展出路中,逐漸找到了與新媒體合作的方式,其中媒介融合是時下一種比較流行的合作模式[2]。媒介融合已經成為新聞行業的大趨勢,眾多老牌紙媒已經在各大社交網站開設官方賬號,積極參與網友互動,也開發自己的客戶端,培養受眾群﹔新媒體也開設更多深度、連續報道專欄,深度探討新聞事件。媒體融合不僅是技術層面的互相彌補、推進,也是各媒體經營模式上的有機整合,從而使得傳統媒體在新媒體革命的沖擊下平穩過渡,進化成更具時代性的品牌媒體﹔同時新媒體也能夠鞏固自身內在的基礎建設,穩步前進,進入市場。
2.培養全能記者人才
媒介融合的細化層面,便是記者的全方位的培養。傳統記者新穎化,給資深記者更多新媒體技術的接觸機會和培訓,與時俱進﹔新媒體記者專業化,加強新媒體年輕記者的新聞專業程度,提升媒介素養,規范新媒體運營機制,增強自律和他律意識。
3.推進新聞界專業法制建設
當前整個新聞行業正處於新舊媒介的過渡時期,當我們欣喜地看到極速的發展同時,若沒有一套系統的規則進行參考約束,十分容易翻車。2016年Post-truth一詞被《牛津英語詞典》列為年度詞匯,是否“后真相”時代已經理所應當的到來?新聞的第一要義——真實性是否已經被淡化?盡管新媒介帶來許多新鮮與便利,但新聞採編的基礎規范不能遺忘。2015年美國聯邦航空局(FAA)與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達成協議,確定了CNN使用無人機進行新聞報道的規范與條例,為其他新聞媒體建立一個專業框架,避免了空中管理與新聞報道的矛盾。這便是一個很好的新媒體技術在新聞行業進行法規制定的案例,雙方互相遵守,新聞行業得以在規范中前行。
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但不意味著這是一個隻有新媒體的時代。我們是否還需要記者,答案是:是,當然需要。我們仍然需要記者,仍然對記者抱有信任和依賴,我們相信真正的記者努力給予我們的是准確的、獨立的、客觀的信息。我們需要的是更全能的、兼具新聞專業主義與新技術思維的新型記者。以前隻整天坐在辦公室中埋頭碼字的記者已經減少,僅是捕捉淺顯信息就編輯成新聞的記者也不會長久,隻有以AR、VR、傳感器(Sensor)、無人機(UAV)等新媒體技術作為武器來進行深度、廣泛、准確、中立報道的記者,才會成為新舊媒體過渡時期的強大產物。
參考文獻:
[1] 吳曉明.對自媒體平台上的新聞傳播理論的考察[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5(11).
[2] 王震.淺議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角色的轉變[J].新聞與版權,2015(12).
[3] (美)梅洛維茨著.肖志軍譯.消失的地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1-01.
[4] 吳曉明.對自媒體平台上的新聞傳播理論的考察[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5-11.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