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馬東:《奇葩說》是辯論更是娛樂 有趣就行了

2017年06月21日07:53 |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奇葩說》是辯論,更是娛樂

喜歡看網絡綜藝的觀眾,一定對《奇葩說》不陌生。這檔“奇葩”的辯論節目連播四季,熱度不減。而談及《奇葩說》的火爆,離不開一個人——馬東。這位前中央電視台的名嘴先是跳槽到愛奇藝,后又“拉伙”成立米未傳媒,《奇葩說》就是馬東離開央視后的一個杰作。

環球時報:從離開央視,到加盟愛奇藝,再到后來創業成立米未傳媒,這一轉變的想法是如何形成的?

馬東:出來創業,是源於“三種自由”的考量——時間自由、財務自由、角色自由。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東西叫做“角色自由”,“角色自由”是這三個自由裡面最重要的自我認知,就是你肯不肯把自己的身段放柔軟。這點想通后,任何角色的轉換都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並沒有多麼刻意或費力。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較純粹的媒體人,媒體人對傳播方式的變化很敏感。我很早就感受到,從電台到電視台到互聯網,技術進步導致傳播方式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不是一個量變,是質變。所以我離開台裡,冷靜一段時間,又積極投入到互聯網。

環球時報:很多人了解你投入互聯網后的變化,是通過《奇葩說》。當初為何會想做一檔辯論類的網絡綜藝節目?

馬東:其實之前就有人問我《奇葩說》是不是受到哪些國外節目的啟發。其實國外更多的是脫口秀,不一定非得用辯論去達到那種強化的、極致的戲劇效果,國外的語言對話節目很多就是一種辯論,隻不過沒有那麼明顯的形式感。做《奇葩說》,是因為覺得周圍有很多能說會道的人,這些人的觀點想法足夠精彩、很有亮點,呈現出來會給觀眾不同的啟發。

《奇葩說》不是一個辯論節目——從本質上看就是一個娛樂節目,只是用了辯論的形式。當然很多人看到馬薇薇、胡漸彪這些曾經的專業辯手,就自然覺得這是一個辯論節目,那就是受限於自己的邏輯了。作為制作者我們知道,它是綜藝節目——有趣就行了,至於這個娛樂節目能夠沉澱下什麼其他東西,就像我說的,那是意外驚喜,但並不是我們的追求。

環球時報:《奇葩說》很多辯題非常貼合現實,甚至能反映出當下社會的熱點和痛點。這些辯論話題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馬東:我們的受眾是以年輕的網絡受眾為主,他們所思所想所關心的到底是什麼,正是我們要聊的話題。我們團隊非常年輕,他們自己就是網絡受眾,大量選題還是來自於小朋友們自己切身關心的東西。但要在這些選題當中去尋找共性,關鍵是在共性之后尋找些許弦外之音和能夠沉澱下來的意思——這種意思不是明確的,往往這種東西一發力就變形了,但是如果能有,那就是意外驚喜。

環球時報:內容付費的興起,對節目質量的要求會更高。這方面你有怎樣的心得?

馬東:這確實是個問題。就好像你寫一篇小說,第一章寫得特別好看,看到第二章看不下去了。你拍一電視劇,前三集特別好,從第四集開始又臭又長加注水,演得又爛,沒法看了,留不住人。所以其實它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它就是一點一點做,就是你對每一期話題,你對每一個提供給你的用戶的產品下多大功夫的問題,中間包括生產機制、管理機制等流程。所以做《奇葩說》也好,做《好好說話》也好,我能保証的就是督導團隊不懈怠,激發大家真正有一種想要干事的熱情,用踏實的笨功夫去一點一點完成積累,再通過科學的管理方式,讓內容的生產保持在一定的水准上。如果說真有什麼訣竅,這可能就是訣竅吧。(記者 王子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