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更多人記住廖俊波,人民日報這樣玩轉融合傳播
前不久,廖俊波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和“時代楷模”稱號,對這一典型人物的報道再掀高潮。4月,《人民日報》曾刊發《“樵夫”的魔力》《愛人者,人恆愛之》等多篇文字報道。6月8日至22日,再次刊發相關報道近30篇。與上一輪報道不同的是,這次在融合傳播上下足了功夫,主打的就是新媒體產品。由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一本政經工作室制作的《廖俊波,見字如面》系列和《看,他們這樣畫出了廖俊波》等9個短視頻,在網上廣為傳播,而且倒灌版面,發揮融合優勢,使廖俊波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這些視頻,僅在秒拍一家的點擊率,每個均超過300萬,21日推送的“廖俊波,你走了,娘的天也塌了”還登上新浪微博當天熱搜榜前十,引發大量轉載和點贊。這次報道,是主流媒體典型人物宣傳中用好新媒體傳播的一次成功嘗試,也為今后更好地做好新媒體產品提供了經驗借鑒。
創意的魔力:信寄哀思,畫表真情
好創意是新媒產品制勝關鍵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廖俊波生前幫助群眾的一些影像資料已很難還原。用短視頻來呈現,就必須選好切入點,既要讓讀者感興趣,還要讓讀者被感動。《廖俊波,見字如面》和《看,他們這樣畫出廖俊波》這兩個產品,一個是讀信,一個是畫像,從產品創意來看,最突出的特點是用熟悉又陌生的場景完成了情節閉環設計。這種創意,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
信,意為消息、函件,同時也具有誠實、可靠,不欺騙、不懷疑等意思。寫信、讀信、寄信,這樣的場景對多數讀者來說,顯得既熟悉又陌生。通訊技術的高度發達,使很多人已經習慣於把電子化的E-mail、短信、微信等同於寫信。提筆寫信時,書寫過程所蘊含的情感交流,已很少能有機會體會到。《廖俊波,見字如面》系列視頻,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在單個視頻短短幾分鐘時間內,把寫信時的儀式感、讀信時的庄重感以及寄信時的鄭重感等,表現得淋漓盡致。
類似的熟悉與陌生,在《看,他們這樣畫出廖俊波》中體現得也很突出。單看標題,有人會以為裡面一定有畫家創作的廖俊波高大的人物形象,可是當那些看似簡陋、談不上賞心悅目的簡筆畫作品呈現在眼前的時候,當畫畫者給出廖俊波為什麼像這個畫的時候,讀者的心靈也會被這樣的陌生所震撼。畫作的創作者,大多是和廖俊波相處多年的人。作品看似簡單而稚嫩,但這樣的畫面,本身就蘊含很深的意象。這些形象,是講述者對廖俊波印象的最真實表達。一件件作品的疊加,形成的是生動、完整的廖俊波形象:如陽光、似黃牛、像大雁,讀者的敬仰之情也便油然而生。
創意的效果如何,從產品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多個視頻被網信辦全網推送,在網絡上廣為傳播,單個視頻轉載媒體數量最多的超過100家,系列產品點擊量超過3000萬次。很多讀者在留言中,用“感動到哭”“淚奔”“心中裝有人民,人民不會忘記”等文字,表達著廖俊波所帶來的感動。
情感的魔力:講真心話,吐肺腑言
真情講述打動萬千受眾
要讓讀者從相信到感動,報道就不能是單向灌輸,最好能夠產生雙向交流,而最為直接的就是情感交流。正如多次參與廖俊波先進事跡採訪的人民日報記者姜潔所說“讓典型人物的事跡真正感動自己,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感動讀者”,這句話很能代表情感在典型人物報道中獨特的魔力。《廖俊波,見字如面》和《看,他們這樣畫出廖俊波》這兩個產品,在表達情感和情感溝通方面下了功夫,從人物選取到講述方式,再到影像語言的使用,無不把情感因素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目的就是通過情感釋放,讓更多人記住廖俊波。
一是人物選取代表性強。廖俊波同志生前事跡,最了解者莫過於和他共事過的同事、親人、群眾,因此,作品在人物選取上,特別注重通過選取代表性人物來表達情感。
以《看,他們這樣畫出廖俊波》這個作品為例,時長3分多的視頻,12人參與講述,其中有廖俊波生前的同事、司機、親人,有他曾經幫助過的企業負責人,還有媒體記者。各有代表的人物,不僅說出來的話、講出來的事兒符合講述者身份,又能給受眾帶來強烈的情感震撼。比如:廖芝根淚流滿面地說出“你就像一條牛一樣,隻知道前進,不知道拐彎”時,代表的是父親對兒子稍有責備的情感﹔南平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羅志說“群眾看他來也感覺到像陽光的溫暖”時,代表的是同事們從他身上看到的“心裡裝著群眾,給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正能量。從這些話中,讀者對廖俊波的人生擔當和職責意識就有了更多的理解。
二是講述方式有吸引力。短視頻,重在“短”,也難在“短”。為了在三五分鐘時間內,給讀者呈現廖俊波的完整形象,《廖俊波,見字如面》和《看,他們這樣畫出廖俊波》兩個產品在講述方式上狠下功夫,注重人物與情節的跌宕起伏。
《廖俊波,見字如面》系列視頻,採用“1+1”的方式,寫信者用讀信的方式和收信人溝通。陳艷為沒能帶著先生和小孩去看過廖俊波而后悔,刁桂華為沒能給廖俊波任何報答而痛哭流涕……講述者的不同經歷,讓讀者不由自主地陷入對感恩、敬業、親情、別離的沉思中。《看,他們這樣畫出廖俊波》,採用的是“N+1”的方式,多個講述人共同“畫”出心中的廖俊波。領導、同事和親人們在畫出廖俊波的同時,還用簡短感人的文字描述畫中深意,情感表現得更加豐富立體。
三是影像語言有感染力。與文字報道不同的是,借助動態影像敘事,要特別注重應用和發揮影像語言的優勢,恰當運用光影、色彩、構圖、聲音等影像語言表達不同的情感,將受眾引入影像所要表達的特定場景中。
以《廖俊波,見字如面》系列視頻為例:光影,主光線聚焦在寫信讀信者身上,形成畫面焦點,突出主體人物﹔色彩,統一的深灰色背景,襯托人物悲傷的表情和冷色調著裝,營造出沉穩、庄重的氛圍﹔構圖,鏡頭聚焦人物上半身,頭部經常佔據畫面近半高度,多用鏡頭特寫表現人物表情和寫信動作,間或穿插陳述事實的資料畫面,人物的“動”與背景的“靜”形成鮮明對比﹔聲音,統一的低沉音調背景音樂,飽含深情、低沉嘶啞的朗讀聲調,表達著感恩與思念之情。影像語言的合理運用,賦予了作品以特有的感染力,把讀者帶入特定場景而感動。
融合的魔力:新媒首發,倒灌版面
優質內容離不開精耕細作
仔細閱讀兩個產品和有關報道可以發現,在廖俊波典型報道中,人民日報新媒體產品的內容倒灌版面表現突出,成效顯著,有效激發了內容生產力。
比如,《看,他們這樣畫出了廖俊波》這個短視頻,於6月8日通過人民日報法人微博、客戶端、中央廚房等新媒體渠道傳播,點贊轉發如潮,效果遠超預期。讀者喜歡這個產品,也說明這個創意和講故事的方式與讀者的需要形成了默契。此時,新媒體產品形成一定的熱度,就可以好好加以利用。次日,《人民日報》四版頭條刊發的通訊《廖俊波為何令人念念不忘——再探“樵夫”魅力》,就是該產品的負責人姜潔連夜趕寫的紙媒端產品,在見報的同時還配發了短視頻的二維碼,成功實現了倒灌版面,形成了新媒體產品在紙媒上的二次傳播。
《廖俊波,見字如面》系列視頻,在倒灌版面上的體現也非常突出,該系列除預告片外的7期視頻中,有5期在新媒體端推送后,又於次日在《人民日報》要聞版“廖俊波的故事”專欄刊發,6月21日4版刊登的《中宣部追授廖俊波“時代楷模”榮譽稱號》消息和6月22日16版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摘要專版中,系列視頻中的母親篇和妻子妹妹篇,也分別以二維碼鏈接視頻的形式見報。此時,新媒體產品成了主體,而報紙產品輔助了新媒體產品的推廣。經過倒灌版面,新媒體的快速傳播與紙媒的解讀形成融合效應,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也讓報道產品更加豐富,傳播形式更加多元,報道效果必然是“1+1>2”。
6月10日至14日,《人民日報》在“廖俊波的故事”專欄連續刊發五期報道,每期均以二維碼鏈接《廖俊波,見字如面》相關視頻。
《廖俊波,見字如面》和《看,他們這樣畫出廖俊波》這兩個產品所引發的關注,無疑使其成為融媒體傳播的成功樣本,兩個產品從創意到制作、傳播,乃至倒灌版面,離不開深入扎實的前期採訪作為基礎,如果沒有採訪中了解到的與廖俊波相關的人物故事,如果沒有從厚厚的採訪本中積累的點滴創意,最終的產品就隻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融媒體產品的出品和傳播,也對新媒體傳播環境下各個環節的協同作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無論是產品的制作團隊,還是在新媒體和紙媒的呈現平台,如果沒有各部門的通力協作與各種平台的相互支持,就難以形成融合效應。因此,兩個融媒體產品的“魔力”,也離不開團隊、部門合作所賦予的“魔力”。
撰稿/統籌 :王向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