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7年第6期

VR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價值和適用范圍探究【2】

何智文
2017年07月20日16:33 |
小字號

三、VR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適用范圍

(一)從報道類型上看,VR技術適用於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力的新聞事件的深度報道

通常意義上的新聞報道具有非常嚴格的時效性,必須迅速、及時、新鮮。而在VR新聞報道的選題中,時效性並不是最主要的特性。通常情況下,VR新聞報道選題的第一輪評估會從題目的價值、典型性、重要性、稀缺性、社會焦點、新聞熱點、趣味性及報道對象影響力,並結合其背后的意義、自身資源與可操作性來判斷合格選題,之后挑選可以進行視頻報道的,最后從中聚焦於最適合VR呈現的題目來進行討論,[4]定題后再分配人員進行事件報道的策劃和實施。

《紐約時報》VR項目負責人Graham與VRSE合作完成虛擬現實視頻前期制作的時間大概是普通視頻的1.5倍,拍攝時間是普通視頻的2倍,而后期制作的時間可能多達十幾倍。[5]PBS制作的埃博拉病毒侵襲西非地區的VR新聞報道從前期准備到后期制作完成也耗費了幾個月時間。

由此可見,與傳統新聞報道注重時效性相比,社會影響力重大、稀缺性強是VR新聞報道的最主要特性,在此基礎上,對新聞事件的深度報道更適合通過VR手段向受眾呈現。

(二)從敘述方式上看,VR技術適用於故事化的新聞

《紐約時報》VR項目負責人Graham認為,從傳播效果來說,讀者與新聞故事的接近性更強。[6]由於故事化的新聞具有線性的敘述結構,因此通過VR技術呈現之后的新聞故事會給受眾帶來更強的代入感和引導感,從而加深受眾對整個新聞故事的理解。受眾會根據VR視頻中的第一視角沿著線性的敘事結構進行探索,在故事化新聞的框架下,受眾的各種感官和邏輯思維得到充分調動,會通過故事情節的設置而體驗到現實世界中故事對象在事件發生時的真切感受,從而達到對新聞的最佳理解效果。

(三)從報道題材上看,VR技術適用於奇觀類、想象類題材的新聞報道

從理念上看,VR技術的核心特征可以歸納為“3I”,即沉浸(Immersion)、互動(Interaction)和想象(Imagination),也就是通過對現實的捕捉和再現,將真實的世界和虛構的世界融為一體,從而將用戶引入兼具沉浸、互動與想象的虛擬世界[7]。因此,延伸人的想象力、滿足人的好奇心和人類鮮少體驗感知的奇觀類和想象類題材,更適合通過VR技術,它能打開人們的眼界,拓寬人們的感知領域。

2016年5月,《紐約時報》推出了題為《探索冥王星冰凍的核心》的關於探索外星世界的內容。其項目負責人Graham表示,他們可以捕捉到冥王星上全景鏡像,包括大氣,在虛擬現實中讓觀眾到達星球的表面[8]。這類的VR報道與美國航天中心合作,在展示冥王星真實場景的基礎上又加入了虛擬的電影來創建VR場景,一方面實現了受眾對虛擬或接觸不到的世界的體驗和感知,另一方面更強烈地延伸了受眾的想象力,滿足了受眾的好奇心。

四、把關技術:有效實現傳播目的的重要途徑

從新聞的定義和功能上來說,新聞是一種重要的社會信息,是關於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其基本功能是幫助社會成員消除關於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並在此基礎上協調自己的社會行為。[9]可以說,新聞在呈現事實的基礎上還在潛移默化地引導著受眾的行為和心理。以往新聞把關的過程所制定的標准主要表現在對新聞內容的要求上,即新聞的客觀真實性、新聞的及時性和新意、新聞的內容是否符合業務標准和市場標准。[10]但在當今媒介融合、技術先行的時代背景下,不同的技術形式呈現的新聞報道所起到的社會影響各有不同。網絡技術催生下的民間新聞賦予了民眾傳收新聞充分的自由度,但不加把關的內容肆意地制作和傳播卻在社會層面上制造了大量不穩定因素。VR技術的新興與發展讓受眾體驗到更為逼真的體驗感、獲取到對新聞事件更深刻的了解與感知,但更深刻、更逼真的體驗和感知的背后存在著更大的欺騙和影響力,以及VR技術本身對受眾視力的強大破壞性。因此,基於技術所存在的種種弊端,新聞把關的范疇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應不隻限於對內容的把關,更應同時實現對技術的把關。

五、結語

VR技術在新聞中的應用一方面順應了數字時代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不斷豐富著新聞的報道方式和受眾的媒介體驗﹔另一方面其作為拯救下行發展的新聞行業的救命稻草,正被一些媒體機構用來服務於實現吸引受眾、扭虧為盈的目的。正如《華爾街日報》視覺新聞總監Jessica Yu所說,“VR想成為主流的媒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確實代表了未來新聞報道的一大方向”。的確,VR技術從內容呈現、業態發展和報道方式三個方面引領著傳統新聞業的轉向,但VR技術在技術層面遇到的挑戰和在新聞報道中面臨的問題及風險,仍然會令受眾對它不斷產生疑問。

首先,VR技術應用在新聞報道中的價值大小和可行與否取決於所報道的內容是否具有明確的新聞價值及合適的選題。其次,VR新聞報道大多具有被人精心設計、帶有傾向性,場景是客觀存在的,但場景的選擇和新聞意義的傳達則是由制作人來決定的特征,並非客觀真實。可見,客觀性也是制約VR技術在新聞報道中價值大小的重要因素。再次,故事化的新聞、具有較強社會意義的深度報道或是奇觀想象類的新聞報道更適合利用VR來展現,從而加深受眾對內容的感知,為新聞內容和意義的傳遞服務。

大眾傳媒的把關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為了新聞媒體能夠有效實現傳播目的和新聞價值,首先,應分析技術的利弊,在實現技術評定的基礎上,制定技術應用的標准和適用范圍。其次,應平衡好內容選擇與技術應用之間的關系,即什麼內容適合哪種技術進行傳播,從而實現技術和內容的合理互動與相互合作。再次,在反思受眾研究的基礎上提升新聞傳播行業內容的把控標准,加強受眾對待和利用媒介內容的行為研究,提升新聞內容報道的客觀性,從源頭上避免技術成為傳播虛假新聞、誤導受眾的工具。

參考文獻:

[1]鄧建國.時空征服和感知重組——虛擬現實新聞的技術源起及倫理風險[J].新聞記者,2016(5).

[2]史安斌,張耀鐘.虛擬/增強現實技術的興起與傳統新聞業的轉向[J].新聞記者,2016(1).

[3]Raney Aronson-Rath,James Milward ,Taylor Owen,Fergus Pitt. Virtual Reality Jourlism[J].2015,11.

[4]邱嘉秋.財新視頻:利用虛擬現實技術(VR)報道新聞的過程及可能遇到問題辨析[J].中國記者,2016(4).

[5]內參報告:從起步到領軍,《紐約時報》VR新聞全揭秘[J].新京報傳媒研究,2016(8).

[6]內參報告:從起步到領軍,《紐約時報》VR新聞全揭秘[J].新京報傳媒研究,2016(8).

[7]邱嘉秋.財新視頻:利用虛擬現實技術(VR)報道新聞的過程及可能遇到問題辨析[J].中國記者,2016(4).

[8]內參報告:從起步到領軍,《紐約時報》VR新聞全揭秘[J].新京報傳媒研究,2016(8).

[9]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64.

[10]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85.

(作者為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