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7年第6期

VR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價值和適用范圍探究

何智文
2017年07月20日16:33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VR以其多媒體有機結合的呈現方式、沉浸式的媒介體驗和強大的參與性逐漸改變著新聞報道的呈現方式和受眾對新聞事件的認知方式。VR技術從內容生產、業態發展、報道方式三個方面引領著傳統新聞業的轉向,但它在技術層面及新聞報道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我們隻有重視並積極彌補這些不足,VR技術才能在新聞報道中得到廣泛認可及應用。

【關鍵詞】VR﹔新聞報道﹔問題和風險﹔適用范圍﹔技術把關

一、研究背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新舊媒體的不斷融合,虛擬現實這項新科技逐漸進入到新聞傳播領域中來,它的出現和存在不僅革新了新聞報道的內容表現方式、報道樣式和敘事思路,更以其逼真的傳播體驗、強大的再現能力逐漸被國內外媒介機構所認可並廣泛採用,從而引發了傳統新聞業發展的新轉向。

隨著VR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不斷增多,大眾對VR技術在新聞業中引發變革的看法呈現出兩種分化:一是認可VR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價值,即通過VR技術的呈現,新聞的內容和意義得到了更加深刻直觀的表達,受眾對新聞事實認知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得到擴展﹔二是否定了VR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認為技術的噱頭搶佔了新聞價值的地位,VR技術不僅不會幫助受眾了解完整真實的新聞事件,還會減慢受眾了解新聞事件的速度。從微觀層面上講,可以歸納為兩點,即什麼原因在制約著VR技術應用在新聞報道中的價值大小和效果展現,VR技術應用在哪類新聞報道中才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使受眾更加認可這種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意義和作用。而從宏觀層面上講,新聞報道所應用的技術手段是否同樣需要嚴格的“把關”,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隻有解決了這兩個層面上的問題,VR技術才能在新聞報道中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

二、制約VR技術在新聞報道中應用價值大小的原因

(一)內容呈現:不是所有的新聞都可以“被VR”

若從視覺體驗的角度來看,VR在新聞報道中的深度應用實現了受眾從第三人稱的“被動觀看”向第一人稱的“深度沉浸、主動參與”的轉變。但這樣切實、逼真的“親臨現場感”,一方面會在很大程度上放大新聞現場給受眾帶來的感官上的刺激,給受眾造成難以平復的心理反應﹔另一方面,VR技術在新聞報道中對整個新聞場景的“再現”會形成對報道對象的“二次創傷”。因此,在內容呈現上,並不是所有的新聞都可以“被VR”。

以《紐約時報》2015年11月推出的第一篇以難民題材為主題的VR報道《無家可歸的孩子》(The Displaced)為例,這篇報道賦予佩戴VR頭戴式設備體驗者以戰爭后流離失所的兒童的第一視角,深入而逼真地體驗戰爭的殘酷與血腥。在視頻中,人們可以利用頭戴式設備觀看到被戰爭破壞的建筑物,更可以通過滑動手機屏幕、放大細節觀看到戰爭中的大量死傷。這部利用VR技術展現新聞內容的報道相較於傳統媒體報道新聞的方式而言,確實實現了具體細節與整體環境的360度全景呈現,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寬度與深度,加深了受眾對新聞事件的認知程度,但血腥場面的無遮擋和觸目驚心的場景再現一方面會借助VR技術給觀者造成不適的心理反應,另一方面會給事件對象造成心靈上的“二次創傷”,違背了新聞報道中的人道主義原則。此外,在PBS(美國公共電視網)對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部分國家的新聞報道中,新聞報道制作者便通過VR技術再現了埃博拉病毒從繁衍到傳播、從感染到症狀發作的整個過程,逼真的場景給觀看者帶來了不適的觀感體驗。

因此,天災人禍類題材的新聞事件通過VR技術手段呈現給受眾,雖然達到了激發受眾同理心、展現災難過程的作用,但是同時也刺激了受眾的感官,對事件對象形成“二次創傷”。從這種程度上講,VR技術在天災人禍類題材的新聞報道中的應用易呈現負面的傳播效果。由此可知,新聞選題恰當與否是影響VR技術應用價值大小的第一個因素。

(二)技術反思:不是所有“被VR”的報道都有新聞價值和“被VR”的價值

新聞從業人員可以利用VR技術進行新聞報道,但並不是所有利用VR技術報道的內容都具有新聞價值。此外,哪些內容適合通過VR進行報道、哪些內容具有VR報道的價值,同樣是一種有傾向性、有目的性的行為。否則,新聞從業人員將會陷入空有技術噱頭而缺乏新聞價值的尷尬境地,違背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

在2017年的全國“兩會”上,網易、《光明日報》和新浪等多家媒體推出了VR視頻全景式看全國“兩會”的新聞報道,但打開各個媒體的VR新聞報道,受眾能看到的僅僅是北京人民大會堂內部的景觀,而對於會議的內容事項、會議的熱點問題、會議的發展進程等方面卻難以找到線索和有效信息。因此,從新聞價值的角度來講,這種通過VR技術實現的報道,噱頭大於實際的新聞價值。此外,與傳統媒體的直觀呈現相比,這種全新的技術手段令受眾對新聞內容的接收和理解變得緩慢,VR技術的應用並沒有在此報道中發揮其輔助報道新聞內容的作用與價值。由此可見,新聞報道內容的新聞價值是影響VR技術應用價值的第二個因素。

(三)真實性的探討:不是所有“被VR”的新聞都是客觀真實的

VR新聞對公眾具有更大的操縱性和欺騙性[1]。由於VR新聞報道的高度沉浸感和控制體驗的能力是被人為設計的,且在VR新聞報道中,除了對客觀場景的再現,報道的整體線性結構更是新聞記者和技術人員精心設計的。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做法可以將技術和新聞意圖結合,從而更好地為新聞報道的內容、主題和觀者的體驗服務,但實際卻違背了VR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可以說,受眾在利用VR技術呈現的新聞報道中,仍舊是被動的接受者,VR技術有可能會成為更加隱蔽和強大的工具,操控公眾的認知和輿論的走向。[2]

哥倫比亞大學數字傳播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PBS在利用VR技術報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地區的新聞中,對整個新聞事件敘述的線性結構進行了精心的設計,[3]並人為干預了視頻和圖片的拼接過程,讓受眾認為自己所體驗和觀看到的就是整個新聞事件的客觀發展情況。由此可知,受眾所觀看和體驗到的VR新聞報道的客觀真實性並不存在,受眾依然是被操縱的對象。若以新聞事實的客觀呈現為最終的衡量標准,新聞記者和技術人員的傾向性和主觀性,是制約VR技術應用價值的第三個因素。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