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7期

淺談當代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創作

高澤群
2017年07月31日16:4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電視綜藝節目以其獨有的包容性、娛樂性、現實性和藝術性,儼然已是廣大電視觀眾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同時也成為國內各電視台之間相互競爭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的電視綜藝節目市場呈現紛繁復雜、形式多樣的面貌,但綜藝節目發展過程中的所出現的問題同樣值得關注。筆者對當前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現狀發展進行研究,報告了電視綜藝節目現狀,探討電視綜藝節目的研究前景,以期為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電視綜藝節目﹔原創力﹔創新之路

近幾年,電視綜藝節目已成為各電視台特別是各大衛視競爭的熱點,其激烈程度不言而喻。電視綜藝節目雖然看似火熱,其弊端也逐漸顯現。電視綜藝節目如何更加健康地發展壯大,已超出行業內管理層面,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系統工程的重要環節。

一、現狀分析

隨著改革開放在全社會各領域的逐步深入,國內電視綜藝節目發展如雨后春筍,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規模快速發展,以電視綜藝節目為核心業務的企業從幾年前的兩位數到今天的數百家,有些節目僅攝制人員就二、三百人,還不包括后期,其資本和人才的投入令人震撼。二是節目數量迅猛增加,有些電視台每天至少有一檔綜藝節目在播出,其中不包括重播節目。據相關資料顯示,僅2015年一年就有200多檔電視綜藝節目進入中國市場,2016年我國的電視綜藝節目以50%的速度迅速增長,全年約有300多檔電視綜藝節目﹔而在2017年僅第一季度就有100多檔的電視綜藝節目播出,向200檔逼近。三是投資巨大,2012年《中國好聲音》剛剛播出之時,一季數近千萬元的投資令同行震驚。而現今,隻有明星參與的電視綜藝節目,投資成本過億元成為普遍現象。四是缺乏創新,播出的綜藝節目百分之九十屬引進模式,“宗”日韓,“宗”歐美,同質化現象普遍,撞車雷同抄襲嚴重。各種“相親”“歌聲”“選秀”“挑戰”……你未唱罷我已登台。真正屬於優秀的原創節目也僅浙江衛視《十二道鋒味》,東方衛視《天籟之聲》和一些小成本節目。

造成當前電視綜藝節目“讓我歡喜讓我憂”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規避風險。相較於西方國家而言,我國的電視綜藝節目行業呈現出起步晚、發展慢的特點,加之各大衛視、電視台和電視制作公司的制作能力有限,面對高成本高風險高競爭的現狀,直接引進國外成功的電視綜藝節目的制作模式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普遍現象,不可否認,引進成功的節目制作模式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可以借鑒,加之其一定的知名度,有助於減少節目的市場風險,更有助於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是投資構成不合理。從制作的角度看,需要的演播場地越大、舞美背景越復雜、涉及的參與人員越多、拍攝周期越長,欄目制作過程就越復雜,制作花費就越大[1]。同時,隻要邀請多位明星參與節目錄制,其節目制作成本就會不斷上升,其中大量的資金不是用於更高品質的節目創作,而是用於聘請當紅有影響力有一定受眾群體的明星上。相比較於電影、電視劇的拍攝,電視綜藝節目的收益高且快,由此出現大量明星加入參與拍攝電視綜藝節目的行列。更有明星多次出現在不同的類型、不同播出時段、不同定位的電視綜藝節目中,成為“著名的”電視綜藝節目專業戶。

三是缺乏創新精神。缺乏創新精神,或囿於經費資金,或囿於怕擔風險,熱衷或無奈地模仿。因此,不管是仍在固執己見,不改“初心”,繼續“奔跑”的《奔跑吧!兄弟》,還是隻更改名稱,其實質是換湯不換藥的《我是歌手》,或為躲避抄襲,並更改部分環節力求將“好聲音”升級為《中國新聲音》,又或各種“難以完成”的任務、挑戰難度越來越大、越稀奇……但節目的收視率仍然在下滑。正是由於缺乏創新精神,造成受眾審美疲勞的凸顯。

四是體制不健全。2016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關於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指出:“中外聯合開發必須中方取得完全知識產權”“黃金檔引進節目每年不得超過兩檔”“每年新引進節目不超過一檔”“同一檔真人秀節目,原則上一年內隻播出一季”等。

然而,這個被稱為“最嚴苛的電視管理條例”的出台,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形勢。相較於引進和模仿海外已有的綜藝節目模式,我國原創電視綜藝節目的成本和風險顯然要高得多,由此,我國不少電視台在報備節目時,選擇將引進的電視綜藝節目報備成原創電視綜藝節目,或者舉著獨家原創的旗號實則是模仿。

必須指出的是,我國相關部門對電視綜藝節目的原創性應當給予制度化的體系支撐,而不是間歇性的鼓勵。同時,更要向電視創意發達國家學習建立節目試錯機制,通過這些制度來保証創新的持續性。

此外,我國法律對原創的尊重和保護不健全。以英國為例,眾所周知,英國的電視綜藝節目長期以來均位居全球電視節目創意的領導者位置,這其中與英國政府在2003年頒布的《新通訊法》密不可分。這部法律在極大程度上保護了創作人的版權利益,從而促進產業健康平穩發展。隻有形成“好節目有好報”的良性機制,才是對創新者的最大保護。

二、對策芻議

創新是電視綜藝節目的生命和源泉。復制業內成熟的節目樣式或模仿暢銷於市場上的文藝產品的制作套路,貌似解決創意難題的“捷徑”,實際上易被再度復制,難以持續“走紅”。此刻一切完美的事物,無一不是創新的結果。那麼綜藝節目應該如何創新?

首先要關注現實生活,提高“本土化”創新。

正如李可染所言:創新就是在生活中發現古人沒有發現的東西。與其彼此“撞車”,難分李逵和李鬼,不如俯下身去,到生活中挖掘取之不竭的題材。創新從來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任何時候,現實生活都是綜藝節目乃至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當代中國社會生活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著創新的題材、主題,啟示著我們開出藝術創造的新生面。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本土化”,意味著一方面需要我們努力提高電視節目的“品質”,一方面需要我們努力提高電視節目的“品格”[2]。

從現實生活中汲取藝術創作的靈感,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發憤圖強的精神用於電視節目的創作,這是綜藝節目創新的重要路徑,創新要揚中國之精神、感國運之變化、發時代之先聲、興民族之偉業。一旦脫離現實生活將只是虛妄的泡影,綜藝節目創新將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那些缺乏傳統文化底蘊的節目內容與本質,根本得不到觀眾的認可。要想實現真正的創新,就應當表達出中華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內涵,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傳播正能量,同時也要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文明的成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高我國的文化創造力。

其次是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由於電視媒介在觀念上有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的特征,因而在它的影響之下,不但受眾的觀念會更趨於一體化,而且總是朝著主流的方向一體化。電視的總體影響恰恰是強化著現存的社會——文化體制[3]。

盡管當今世界文化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價值觀差異,但以高尚的文化引領社會風氣,引導健康積極的社會新風尚,不斷堅持新的藝術追求,依舊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而在我國大力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動力源泉,也是電視綜藝節目不斷創新發展的本質體現。縱觀我國電視綜藝節目,不少節目存在照搬照抄、顛覆經典、崇洋媚外等惡俗的現象,還有的竟以此為新潮。一檔傳播負能量、偏離主旋律的電視綜藝節目,是無法給予觀眾真善美的視聽感受,並將導致電視綜藝節目偏離正軌。我國歷史文化發展源遠流長,我們應當以此為基礎,把握好文化優勢,使文藝發展從根本上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支柱。

最后是發揮文藝評論功能,促進綜藝節目健康發展。

文藝評論提倡講真話,明道理,要求運用其歷史的、藝術的、美學等相關理論及觀點評鑒作品,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其中予以呈現,從而營造健康良好的文藝批評氛圍。同時,既要廣泛地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又要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當前綜藝節目發展現狀緊密聯系,構建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時代發展精神的文藝評論體系,以此促進電視綜藝節目的健康發展。

優秀的電視綜藝節目是人們的夢想、情感和生活的重要載體,也是衡量民族思想深度、情感深度、精神長度的重要標尺。當前我國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上,同時這也是電視綜藝節目創新發展的難得機會。唯有把握,方能促進電視綜藝節目健康發展。

三、結 語

面對紛繁復雜的電視綜藝節目“大”市場,如花的美景讓電視受眾應接不暇。一檔成功的電視綜藝節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匯聚而成的。除了受眾、播出時段等客觀因素外,一支優秀的創作團隊是一檔節目成功的重要保障。作為電視工作者,需要以洪荒之力打造纖毫之工的工匠精神對待電視節目,需要堅持中國電視人的使命與責任感,需要堅持創新,關注每一個細節,給予電視節目至真至愛的關懷。

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新與發展,重在用愛打造誠意十足的電視作品,重在用信仰書寫新穎獨特的電視節目。創新與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電視人立足實際,開拓創新,放眼未來,堅定信念與理性,不斷努力探索,那麼,中國電視就是“黃金時代”。

參考文獻:

[1] 徐靜君,徐濤.電視節目策劃[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 胡智鋒.電視傳播藝術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

[3] 苗棣,范鐘離.電視文化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