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推進深度融合發展紀實:這樣聚起6.35億粉絲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 |
|
![]() |
2017媒體融合發展論壇內容分論壇現場。 |
![]() |
|
“快來看我的軍裝照!”
“八一”前后,人民日報推出的H5產品《穿越時光,這是我保家衛國的樣子》“燃爆”移動互聯網。上線不到10天,瀏覽次數突破10億,超過1.55億網友參與,創下業界單個H5產品訪問量新高,網友驚呼:“真沒想到這是人民日報的作品!”
今年兩會,人民日報原創短視頻《人民代表習近平》《改變——習近平治國理政這四年》,成為兩會時政類短視頻的標杆性、現象級產品,播放量超1.3億次﹔動畫短片《當民法總則遇上哪吒》,生動解讀民法總則要點,刷爆各社交媒體平台,223家媒體轉載,網絡點擊量突破1000萬。網友點贊:“真沒想到人民日報這麼會‘玩’!”
接二連三的“沒想到”背后,是深度融合帶來的深刻變化。從平面的“一張報紙”,到29家社屬報刊、294個新媒體平台的“媒體矩陣”﹔從擁有300多萬讀者的紙媒,到覆蓋6.35億用戶的全媒體,人民日報加快在互聯網排兵布陣,全力在新媒體開疆拓土。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戰略舉措。作為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不僅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排頭兵,也要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排頭兵,這樣才能更好擔當為輿論定向、為時代導航的職責和使命。”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說。
條塊界限淡了、合作氛圍濃了,版面定式少了、網絡思維多了,身份差異弱了、協同意識強了,人民日報正朝著“融為一體,合而為一”“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度融合方向加速推進。
融陣地凸顯新優勢
從1997年1月人民日報網絡版上線,到2012年7月人民日報法人微博正式亮相,再到2014年6月,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日報微信應勢推出,人民日報社推進媒體變革,見事早、起步快,成績單格外亮眼:
人民日報及29家社屬報刊共創辦新媒體平台294個,覆蓋總用戶數6.35億人﹔
人民日報客戶端累計下載量達到1.99億,在主流媒體新聞客戶端中位居前列﹔
人民日報微博總粉絲超過9400萬,粉絲總量和活躍度高居中國媒體微博第一位﹔
人民日報微信關注人數近1300萬,影響力居2000多萬微信公眾賬號第一﹔
人民網中文及九大外文頻道日常傳播覆蓋超過1.3億人,是國際互聯網上最大的綜合性網絡新聞媒體之一﹔
人民日報海外社交媒體平台臉書賬號粉絲數3888萬,粉絲數、活躍度均居全球紙媒之首﹔
一批植入黨報基因、獨具風格特色的新媒體平台,如“學習小組”“俠客島”,在新媒體領域已形成很強的品牌優勢。
圍繞輿論引導和信息服務兩大基本任務,人民日報加快推進客戶端技術迭代、“中央廚房”全媒體新聞大廳建設和數據中心項目建設三大重點項目,力爭用3年時間,形成國內頂尖、國際一流的傳播渠道集群和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信息服務產品。
媒體融合既是資源整合、人才聚合,也是產能聯合、優勢結合。在新技術的應用和新業態的更替中,內容與技術優勢疊加,紙媒與網媒此長彼長。6月29日,人民日報推出任仲平文章《同書寫不朽香江名句》,次日又推出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微視頻《8首歌,讓你聽到香港》,串起任仲平文章主要內容,全網點擊量超過100萬次。
融機制再造新流程
每個工作日上午9點,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全媒體平台,採前會准時在這裡召開,統籌當天全社的報道策劃。2017年,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正式進入常態化運行。每天上午的採前會,正是“中央廚房”運行機制的重要一環。
作為融合發展的龍頭工程,“中央廚房”建設和運行機制的探索,是人民日報社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關鍵突破口。2017年1月,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工作座談會在人民日報社召開,擁有領先行業的硬件載體和軟件系統的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精彩亮相。
“中央廚房”正是人民日報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頂層制度設計和重要機制創新。它改革了管理體制,從過去的以報紙版面為中心開始轉向報紙與新媒體齊頭並進﹔變革了運行機制,以互聯網思維,凸顯移動優先、一體發展的理念﹔再造了新聞生產流程,建立起適應融合傳播的策採編發網絡和流程。
依托“中央廚房”機制,今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的報道策劃、新聞資源、採訪力量、技術支持得到高效的統籌利用,全媒體產品呈現井噴態勢,“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端傳播”成為現實。
人民網推出超長視頻直播節目《兩會進行時》,每天不間斷直播9小時,直播總時長達120小時,創下了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兩會報道的新紀錄,收獲了1.5億的用戶訪問量。新媒體中心原創H5產品《兩會邀你加入群聊》上線24小時點擊量即超600萬次,客戶端跟帖超18萬條,刷新客戶端單條新聞報道跟帖評論數紀錄。
融媒體產品“倒灌”報紙,也讓傳統版面亮點紛呈。人民日報要聞版“融兩會”欄目刊發《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走進新一輪振興發展的春天》《這四個詞,我們記住了》,既有文字圖表,又有視頻動漫,讓報紙版面在網絡空間延伸廣度、拓展深度。
媒體融合是物理變化,更是化學反應﹔是傳播技術革新、傳播手段刷新,更是觀念理念更新、體制機制創新。通過媒體融合,人民日報的報道內容更活了,推送速度更快,呈現方式更全了,傳播覆蓋更廣了。
融人才激發新產能
媒體融合,歸根結底是人的融合。
2016年10月,人民日報融媒體工作室機制正式推出,鼓勵編輯記者跨部門、跨媒體、跨地域、跨體制,按興趣自由組合,按項目組織生產,大大激發了編輯記者的內容創新熱情。
今年6月,人民日報碰碰詞兒工作室推出微電影《高考40年,有努力就有遠方》,喚起幾代人對高考的集體回憶﹔4月底,人民日報一本政經工作室推出“致敬五一”系列視頻,在主要媒體平台播放累計近千萬次﹔今年兩會,麻辣財經工作室推出1分鐘定格動畫《國家賬本的正確打開方式》,立足“硬新聞”,試水“軟解讀”,上線兩小時總點擊量即超過100萬次。
截至目前,人民日報已成立融媒體工作室40個,來自32個部門的240多名編輯記者參與其中,生產推出文字、音視頻、圖解、H5等各類融媒體作品1000多件,綜合點擊率超過1億次,形成了一批專業化、垂直化的品牌工作室。
“拿起筆能寫,舉起話筒能說,端起手機能拍”,人民日報廣大記者編輯主動走出“舒適區”,跳出“稿格紙”,玩起了無人機、視頻直播、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朝著“全媒體、全天候、全能型”發力。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芬蘭進行國事訪問並赴美國佛羅裡達州海湖庄園舉行中美元首會晤。人民日報首次在高訪報道中派出“全媒體報道及視頻制作組”,共制作推出12條視頻和2場移動直播,所有視頻播放量均超50萬人次,單條視頻最高播放量接近100萬人次。
8月初,四川九寨溝突發地震。人民網首次以主持人出鏡口播結合現場連線的方式,播報這一突發事件,第一時間傳回最新報道。人民日報微博話題“四川九寨溝地震”總閱讀量超10億次,單條微博最高閱讀量1.1億次,轉發116萬次。
融合發展是一場傳播革命,也是一場輿論競爭,更是一次歷史機遇。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網民規模已突破7.5億,手機網民達7.24億。人在哪裡,新聞輿論陣地就在哪裡。堅持黨的領導,強化“四個意識”,“人民號”融合發展快車正加快從相加駛向相融、從紙媒轉向全媒,讓核心價值更“聚粉”,讓主流聲音更響亮,將互聯網這一“最大的變量”變成“最大的正能量”。
特刊攝影:雷 聲 陳 斌 宋春雨
視覺統籌:蔡華偉 李姿閱 郭 祥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19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