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的“多元”人文關懷
摘 要:紀錄片以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為出發點,反映“人”的生存環境、民俗風情、人文風貌等。人文關懷是紀錄片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人”對自身素養、價值、觀念、人文、理念的最好體現。紀錄片始終將人文關懷和人本理念作為創作當中最為重要的基本理念,真實的反映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環境、責任、人文風貌等,從而更好的體現出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的關懷、對社會的責任和使命的關懷。如果缺少人文關懷這個理念,紀錄片將失去靈魂和存在的意義。
關鍵詞:紀錄片﹔人文關懷﹔實際應用
紀錄片以真實為基礎,也一直被看作是“擔當社會良心”的傳播載體。每一部影片都透露出創作者對社會、人文、良知的情感,對社會的責任和使命。紀錄片存在的意義在於它的靈魂和責任,在於對人們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們尊嚴的關懷、對人類社會責任和使命的鞭策……
一、紀錄片中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即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1]。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反映。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任何的影像或視頻的制作都是對過去事件的再現或者重構。作為大眾媒體的電視影像本身就是集體記憶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人文關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人”對自身素養、價值觀念、人文理念的最好體現。
電視紀錄片是以真實性作為追求目標,採用紀實手法拍攝的紀錄片形式,在價值取向上自從它的誕生開始,就被烙上人文主義的印記[2]。紀錄片本身也基本上都是以人為主題的選擇拍攝,或者記錄和人相關的內容拍攝等,因為人是永恆的主題。既然人是永恆的主題,那麼人文關懷是整個紀錄片當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比如紀錄片《舟舟的世界》《老頭》《幼兒園》《記住鄉愁》《最后的山神》《藏北人家》《深山船家》《三節草》《水問》等,都是以人為主要的創作對象。在紀錄片創作中需要知曉的往往不是畫面的唯美,而是注重真實性、人文性、責任感、使命感、人文關懷等,這才是重中之重。
紀錄片的題材寬泛,可以反映歷史,可以引導社會輿論,也可以警醒世人反思,更可以突出時代主題。紀錄片與人文關懷的關系,升華為二者的交融並歸結為人的本性意義。也就是說,人文關懷應提升到記錄歷史文化中的人的本質上來,對於創作者來說,在創作思路中,沒有絕對的界限,隻有想表達的方式,目的是為了使觀眾認知並產生共鳴,而這種共鳴正是我們對紀錄片所要求的,以人為本的文化使命。
二、人物類紀錄片中的人文關懷
人物類紀錄片都十分注重在社會群體中人們的地位和作用。挖掘人物內心感受和對於某些群體的影響,這是我們所要表述的人文關懷在紀錄片創作中的作用。但人文關懷的目標始終將人的主題,尤其是普通人群體作為首選,將他們的自身價值投入到社會需求中,真實反映當下主題與時代需要,這是藝術形式與自身發展的必要條件。
紀錄片以其真實、客觀的特點來描繪紀實創作的框架,將創作者能夠看到的和需要表現的內容用記錄的方式來體現,不需要特別華麗夸張的特技展示,隻需要將真實的人、物用鏡頭記錄下來,用貼近生活、貼近觀眾、貼近實際的方式來讓大家產生共鳴。紀錄片《老頭》在人文關懷當中堪稱是經典中的經典,記錄了一群退休的老頭日常生活,真實地反應了他們的生活狀態。《藏北人家》記錄的則是措達一家的生活狀態,整個影片給予觀眾的是一種文化品質,主題是人,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和生存狀態、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積澱、人的性格和命運、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對宇宙和世界的思維。
紀錄片中大量運用真實的記錄形式和寫實手法來體現主題,它把鏡頭對准人,朴素地記錄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可以說刻畫了片中人物形象。通過再現生活的本來面貌,營造出了一種十分親切、和諧的氛圍,摒棄了說教,古板的形式,使紀錄片貼近生活,貼近人心[3]。《舟舟的世界》通過細致、全面的真實記錄,客觀地展現了舟舟生活的狀態,影片真實、細節感人、特別接地氣,沒有距離感,該片運用電視畫面語言的表達技巧,直面人與人的差異,用最真實的情感,記錄這個特殊的群體,以及對待他們的態度,充分體現出對待特殊群體的關注與尊重。
對於紀錄片的創作者來說,在其創作中可以看出,總有一些人或一些事能夠讓受眾產生共鳴或是深遠意義。是否能夠讓人們產生共同的記憶,是否能引起不同層次人群的共同看法,而這些,正是我們創作中所要求的——人文關懷是一種使命和擔當。像紀錄片《老頭》《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小人國》《記住鄉愁》《最后的山神》《鏡子》《高三》《舌尖上的中國》《龍脊》等影片都做到了。
在紀錄片創作中,應該體現人文關懷的創作觀念,應該體現對人的生存狀態的表達,對社會現實的關愛和理解[4]。我們的鏡頭對准普通百姓、普通人、普通事,以他們看待生活的態度和生存的意義為基點,記錄他們眼中的世界,使更多的人看到的不僅僅是外在的區別,最重要的是他們身上所持有的特質和獨特意義。
三、人文關懷在紀錄片創作中的應用
紀錄片的畫面語言雖然是表現為一種形式化的東西,但這種形式是與它所承載的內容相互關聯的,對於人文關懷類的紀錄片,需要的是創作者運用適當的表現手法和精湛的攝像技術進行構圖、思考、拍攝、構建內容,整體走向的把握以及其客觀性的記錄。而敘事性的畫面語言正是迎合了這種表述手法,合理真實的反映事件,把影片整體真實地反映出來。
換個層面來看,觀眾固然關心片子裡的人物或者故事能夠給我帶來什麼樣的共鳴和沖擊,但如果這類的紀錄片僅僅停留在呆板的說教和蒼白的闡述上面,缺少引發公眾共鳴的人文關懷,就很難取得成功。關於這一點,幾乎被所有優秀的紀錄片驗証。創造全球5.5億元票房且屢獲大獎的法國著名紀錄片《海洋》,就是影片中彰顯的人文精神和悲憫情懷,深深地打動了無數觀眾[5]。
紀錄片《舟舟的世界》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殘疾人的正常生活,這很容易讓我們產生悲憫的情感,讓片子融入了表象真實的人文關懷,主要以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一方面保持畫面的美觀性,另一方面也有保留特殊人群隱私權的寓意。在片子裡,看到的不僅僅是主人公對於特殊群體的照顧以及相處,更多的是反映基層人群應該對於那些不健全人群的一種認知、尊重、理解以及平等對待。
其實在紀錄片中可以沒有感人的情節、細節,但需要有情懷、責任、使命……喚醒更多的人對於特殊群體能夠公平的對待,拋去異樣對待,平等地對待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紀錄片《英和白》記錄了武漢雜技團的熊貓英英及飼養員——一個具有意大利血統的單身女性白的生活,一種近乎於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這部紀錄片中,沒有配音解說,全靠畫面的強化、對比來表現主題[6]。這部紀錄片帶給我們的價值就在於:使我們對人性和人生有了一個新角度的思考空間,正如張以慶所說:紀錄片不等同於紀實片,生活也不只是過程和線性的實錄,除了故事、細節之外,還有思想、情緒這樣一些形而上的東西,我要做的就是這種形而上的表現。在紀錄片創作過程中,能夠讓受眾感受到共鳴或者尊重,創作者從人文關注到人文關懷,就是對被拍攝對象的尊重和關懷,也是對社會負責任的體現。
所以,將人文關懷與現代啟示通過紀實的創作手法傳達給更廣大的受眾群體,既是讓我們重新發現了紀錄片的真實之美,也是紀錄片成為社會的良知和歷史的記憶必走的一步。
紀錄片反映的是當下對於這個時代主題的拷問,裡面存在的深刻寓意,而對於這個寓意的理解,我們又會用怎樣的心情去解讀其真正的含義。而對於這些深蘊和含義答案的探索,這正是紀錄片創作的魅力體現。
四、結 語
紀錄片是以真實為前提的,而人文關懷恰恰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紀錄片的素材保留著生活的鮮活、真實的信息,具有極強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紀錄片當中的人文關懷其實就是以“人”為本理念,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在《管子》“霸言”篇中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可以看出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從哲學到藝術……隻有切實地從以“人”的角度出發,緊緊圍繞以“人”為中心,關注人的精神需求,關注人的生存狀況,維護人的尊嚴與價值,紀錄片才能真正的承擔起社會的責任、使命和擔當。如果缺少了人文關懷和人本理念,那麼紀錄片將失去靈魂和存在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盧春寧.電視傳播與人文關懷[J].聲屏世界,2008(9):22.
[2] 徐納維.淺談電視紀錄片的人文關懷[J].遼寧廣播電視學刊,2014(1):18.
[3] 羅家英.電視紀錄片的視角與價值[J].南方電視學刊,2001(6):60-63.
[4] 劉作明.紀錄片如何體現人文關懷[J].現代視聽,2010(6):70-71.
[5] 廖水南.紀錄片最需人文關懷[N].重慶商報,2012-06-19.
[6] 傅東.淺議人文紀錄片創作[D].河北大學,2016.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