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文化類電視節目走紅現象
摘要:從中央電視台創辦的《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地方衛視的《中華好詩詞》《中國面孔》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元素的文化類節目陸續火爆熒屏。面對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走紅,從學界到業界都對此給予了廣泛關注。本文針對中國電視行業文化類節目的走紅現象展開分析。
關鍵詞:文化類電視節目﹔走紅﹔傳播機制﹔創新路徑
中國是一個傳統文化底蘊豐富的國家,近年來的西學沖擊日漸衰微,中華民族傳統的詩詞歌賦獨領風騷,佔據著人們的關注重心。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價值不可磨滅,與現代傳媒結合的中華文化,引起了全社會學習中華古詩詞、歷史、語言的熱潮,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社會的深遠影響。從傳播學視域下,這種原創的文化類電視節目有著一定的大眾傳播意義。
一、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出現
縱觀中國電視媒體的節目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總結出很多的規律,從選秀類、競技類到真人秀,無疑都是引進或借鑒外國的節目策劃方案,稍加改進包裝后進入大眾視線。明星IP吸引注意力資源,電視台以此收獲廣告費盆滿缽滿。但是大眾審美區域多元化,娛樂至死的理念引發了電視媒體研究者的思考,中國電視節目的未來何去何從,始終是充滿爭議的話題。於是隨著網絡媒體、自媒體沖擊著電視媒體的傳播力,文化類節目應運而生,出人意外地取得了不錯的反響。探究其走紅背后的原因,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電視節目的主要形態,伴隨著日漸開放的國門兼收並蓄。從海外劇、外語電影到真人秀節目,多元文化的融合開啟了更加包容的精神需求。雖然差異化的文化背景刺激著大眾的感官神經,但是缺乏可以滋潤人心的文化灌溉,也不能在網絡洪流中逃脫雷同的命運。這時候,以本土文化創造的電視節目令人耳目一新,中華文化的根在新時代生長發芽,開出了令人愉悅的花朵。以電視這種聲畫一體的形式吸引主流的受眾,為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受眾准備了視覺盛宴,也為不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國民打開了大眾傳媒的另一種形式。
(二)新穎賽制吸引受眾注意力
汲取真人秀及益智類節目的經驗,文化類節目的賽制別具一格。電視工作者可以理解這當中存在的新舊聯系,電視節目受眾的敏感度並不高,他們所感受到的是一種熟悉又陌生的形式,文化領域的知名學者的風趣語言給知識的傳遞增加砝碼,賽制的設置緊張又充滿樂趣,全民參與感極高,日常的實用性也較強。隨著國民對教育的認同感增強,電視媒體的知識教育功能被看重,這也是文化類節目收獲較高收視率的原因。
(三)改進節目形態有利於塑造電視媒體形象
近年來,伴隨著網絡媒體對電視媒體的沖擊,爭奪注意力資源成為傳統媒體面臨的艱巨挑戰。於是,眾多引進模式下的同質化節目被快速制造,看似繁榮的電視節目市場並沒有原創精神的體現,大眾審美娛樂化的趨勢愈演愈烈。自主創新與思想深度的不足,使廣大受眾產生了對電視媒體的固有印象。中國的電視媒體唱衰,中國觀眾的信仰缺失,全社會的刻板印象不利於電視媒體樹立品牌公信力。而具備一定文化創新性的文化類電視節目挽回了電視媒體的形象,媒介整合力提高,本土化節目受到了一致好評。
二、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傳播機制
(一)以人為本,面向大眾傳播
中國古典文化經歷了小眾高雅文化到大眾全民文化的變遷,隨著教育的普及和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全社會形成了崇尚文化學習的風氣,但是,並沒有除受教育之外的主流途徑傳播中華傳統文化。這時候,適合時代發展的文化類電視節目以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走入視線,並引發全社會爭相學習的熱潮。這種借助電視媒介傳播優勢面向大眾傳播的機制值得電視同行借鑒。
(二)關注現實,緊貼熱點意蘊深刻
文化,以詩歌為代表,具有穿越時間歷史的生命力,能夠關懷現實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映時代發展和歷史變遷。文化教育的意義正是在此。中國古典文化著作中,很多關心民生疾苦的內容,放置當前時代依舊發人深省。重大的社會政治事件能夠啟發文人的家國情懷,亦具有仁政愛物的思想。在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的中國社會,文化的現實意義躍然熒屏。
(三)滌蕩心靈,直擊心靈與情懷
詩歌可以興觀群怨,文化精髓帶來的感動可以長存。透過古典文化作品,全民進入了一個固定情境,直達心靈深處的柔軟與激蕩,積蓄已久的智慧、品格、胸襟、修養成為潤澤人心的力量。電視節目的聲畫效果可以借助音樂、畫面而具備一種強大的感染力,使得觀眾將所聽所見內化於心,產生情感的共鳴,這也是主流電視媒體德育功能的最直接體現。
三、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路徑
(一)文化類電視節目應當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
現代文化多元背景下,文化特征的鮮明性是電視節目應該追求的,過度依賴“引進”的節目制作流程會加速電視節目的同質化,最終失去穩定的受眾群。借助電視節目的平台,挖掘文化發展的內在源泉,給國家公民的思想、行為、習慣以高層次的約束力,增強電視的民眾基礎,以得到良好的反響。要選取合適的題目,發揮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
(二)文化類電視節目應當具有服務大眾的追求
服務大眾是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永恆追求,也具有把握受眾關注度的作用,以維持受眾的忠實度,長久活躍在熒屏,而不會形成文化節目的“曇花一現”。在文化類節目的把關方面,要維持一定的嚴肅性,比如江蘇衛視《最強大腦》,以高度的科學嚴謹性,滿足了觀眾的學習熱情,也弘揚了一定的傳統文化,實現了高收視率及醒目的電視節目辨識度。因此,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依舊要堅持“內容為王”,不斷打破大眾接受“高端”知識的界限,以真正實現服務大眾的媒體追求。
(三)文化類電視節目應當緊跟時代熱點
緊跟時代熱點的電視節目內容能夠獲得極強的影響力。在眾多的節目中出類拔萃,首先要突破自身的思維限制,不斷創新節目理念,將節目策劃、制作的過程視角多元化,始終與時代接軌,避免出現脫離群眾的節目內容。創新節目形態的同時,也要重視傳播途徑的多元化,全方位展示節目制作的新奇點,幫助受眾提高審美趣味,平衡獵奇和求知之間的關系。
(四)語態策劃要具有貼近性
文化本身具有令人細細品味的魅力,而電視媒體又是一種快速更新的大眾媒介。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今時代,文化類節目的藝術價值勝過娛樂價值。為了不使兩者相互違背,必須調整主持人的節目語態,以既貼近群眾又具有文化內涵的節目語言抓住節目的精髓,成為最具實際價值的節目標簽。優秀的節目主持人能提高整個節目的氣質,整合出令人驚喜的獨特價值。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類電視節目體現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是令業界及學界認可的。文化電視節目的播出發揮出提升受眾審美情趣、增強媒介素養的社會職能,有利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未來中國電視節目的制作應該在文化輸出方面進入更高的層次,這是我們電視工作者的經驗總結,也是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對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高燕.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傳播價值與創新路徑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6(14):106-107.
2.邢曉秀.文化類電視節目策劃的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14):153.
3.趙小川.淺析文化類電視節目策劃[J].新聞研究導刊,2016(17):131.
4.王曉曉.文化類電視節目的需求滿足與生命力提升——從央視《朗讀者》熱播說起[J].新聞戰線,2016(24):107-109.
5.方佳辰,羅彬.傳播學視閾下的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分析——以《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為例[J].今傳媒,2017(04):89-90.
(作者單位:寧夏廣播電視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