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文化綜藝再發力 "明星+文化"能否再造爆款?

《朗讀者》海報
中新網北京11月11日電(袁秀月)雙十一又來了,留給錢包和時間的余額不多了,留給電視綜藝的檔期也不多了。隨著《見字如面》、《朗讀者》等幾檔文化綜藝口碑和收視雙飄紅,一時引發“文化熱”。這股熱一直燒到年尾,歲末的電視熒屏,還將有多檔文化綜藝。雖然題材有所變化,但整體模式還是“明星+文化”。離2018年還有不到8周,還會再出爆款嗎?
依舊明星+文化的模式
在《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連續熱播后,有媒體將2017年稱為“文化綜藝元年”。實際上,文化綜藝,或者說文化電視節目並非是新事物。
從《正大綜藝》到《百家講壇》,再到《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電視熒屏上,文化一直沒有缺位。隻不過,跟之前以學者素人為主不同,這一波文化綜藝有不少明星身影,除了歸亞蕾、濮存昕等老一輩藝術家之外,這幾檔節目也緊跟潮流,及時地擁抱人氣明星。
《拜見小師父》海報
歲末的文化綜藝顯然吸取了前面的經驗,在明星的運用上更加大膽,模式也有所不同。有的是“全明星+素人”的陣容,上個月播出的《拜見小師父》請來了歌手大張偉、任家萱、戴軍、周深、程雷,他們要在節目中拜四位有傳統才藝的“小師父”為師。而在《百心百匠》中,徒弟則變成了李亞鵬、李泉、孫楠、柯藍等人,師父則是民間的匠人。
也有節目沒有拼明星陣容,剛宣布錄制就引起關注的《小鎮故事》請來了李健擔任主持人,節目嘉賓則以學者為主,如歷史學者紀連海、復旦大學哲學博士陳果、故宮“網紅”屈峰等。而在央視聯合9家博物館推出的《國家寶藏》中,明星的角色更為淡化,王凱、陳曉、段奕宏等將擔任講解員、護寶人的角色。
《百心百匠》海報
題材變化,從詩詞書信到傳統技藝、文物、風俗文化
《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大火之后,詩詞書信類節目蜂擁而至,同質化嚴重。有觀眾也提出問題,我們需要這麼多的詩詞類節目嗎?
傳統文化不僅限於詩詞,還包含傳統藝術、文學、曲藝等。好在,2017年尾的文化綜藝也沒扎堆書信和詩詞,而是將視野轉至傳統技藝、文物、風俗文化等。
《小鎮故事》海報
10月22日,李健工作室官方微博晒出四張照片,透露《小鎮故事》正在四川黃龍溪古鎮進行拍攝。這是《小鎮故事》拍攝的第一站,之后,節目還將去到12個像黃龍溪古鎮這樣極具特色的小鎮進行拍攝,講述小鎮故事,探尋文化瑰寶、
《國家寶藏》則是以文物為主要表現對象,9家博物館每家甄選3件國寶,由明星擔任“護寶人”,對每件文物進行解讀。《百心百匠》聚焦傳統匠人,節目將記錄下100位匠人,還要讓100個名人明星登門拜師學藝。
“謝謝兩位小師父讓我能有機會接觸到那麼美的越劇。”在剛播出的《拜見小師父》中,歌手周深結合越劇改編了他的《大魚》,收獲眾多觀眾點贊。在《拜見小師父》中,每位“小師父”都身懷京劇、越劇、新疆舞等技藝。
《國家寶藏》海報
要成爆款,還要多點心思
“駙馬爺近前看端詳,上寫著秦香蓮三十二歲狀告當朝駙馬郎。”上周播出的《拜見小師父》中,9歲的褚天舒表演了一段京劇《鍘美案》,他要在五位明星中選擇一位做徒弟。《拜見小師父》已經播出三周,首播同檔期收視第七,之后兩周保持在第十、第十一,播出效果一般。
對於綜藝節目來講,明星早已不是萬靈藥,從今年的綜藝市場表現就可看出,話題不缺,但爆款卻隻有那幾個。全明星陣容的《七十二層奇樓》、《二十四小時》等反而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相比其他綜藝節目,文化綜藝要成爆款更加不易。真人秀有明星流量做支撐,追求的主要是娛樂性,但文化綜藝不僅要做到有趣,還要有益。怎麼能把有趣和有內涵結合起來,這是一件難事。
《兒行千裡》海報
《朗讀者》在每期的嘉賓和美文選擇上下了一番功夫,多次出演老舍話劇的濮存昕來朗讀老舍的作品,科幻作家來朗讀霍金的《時間簡史》,王源則朗讀了和他年紀經歷相近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在開始確定辦這個節目時,導演組就給自己畫了一個圈,不能從可以帶來更大關注量的角度來做節目。我們在想,是不是一些素人故事會更真實、更容易打動人。”《兒行千裡》總導演王琴表示,從一開始就沒想過用明星嘉賓,但卻獲得大批好評,豆瓣評分高達9.2。
除了嘉賓合適之外,文化綜藝要成爆款,在內容和細節上還要做扎實。王琴曾對媒體表示,《兒行千裡》前期籌備時,他們建立了一個故事組找故事,入選到節目中的故事可以說是千裡挑一。在節目“煽情”程度上,《兒行千裡》的控制也較好,有網友評論“煽情少了,溫情多了”。
明星可以吸引觀眾,但要真正打動他們留住他們,還要靠節目內容。就如《朗讀者》主持人、制片人董卿所說,“真正打動人心的一定不是“光環”而是“情懷”。”對於文化綜藝來講,明星加身,也不要忘記,吸引觀眾的還是文化本身。(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