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琅琊榜》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征探析【2】
三、崇高的悲劇與節制的哀愁
《琅琊榜》洋溢著濃郁的浪漫主義抒情氣息。離奇的故事背后是一個懲惡揚善的原型模式。從故事的宏觀目標來說,結局是圓滿的,表現為正義終得伸張,奸邪終被鏟除,壯志終得成就。但是作為達成目標的條件,由故事主線所連綴起的一系列人物卻大都經受了各種磨難,有著各自的悲劇或缺憾。《琅琊榜》突破時下泛濫的宮斗劇、權謀劇狹隘的個人主義主題,將雪冤復仇的目的指向匡扶正義、維護榮譽的高尚目標,弄權奪嫡的目的在於追求一種“歸天下於天下人”的社會理想。在這樣宏大高尚的主題統領下,劇中人物的舍生忘我、前赴后繼、浴血奮斗便洋溢著一股浩然正氣,塑造的是崇高之美,抒發的是豪邁之情,點燃的是希望之火、理想之燈。另一方面,在步步逼近目標的過程中,伴隨著各種有形無形的犧牲,當靖王誤會了梅長蘇,砍斷鈴鐺時,多少人為之心碎﹔當藺晨拼盡全力保住梅長蘇的性命,卻又為成全他的理想,含淚把續命又奪命的冰續丹給他,最后陪著他奔赴沙場走完最后的旅程,多少人的靈魂為這份無私無欲的真情所滌蕩﹔當林殊霓凰有情人難成眷屬,出征前許下來世之約時,又有什麼人能不為之動容。甚至是反派人物也塑造得有血有肉,也有真情流露的時刻,謝玉與蒞陽公主訣別的對白,譽王為保妻兒獄中留下血書自殺,梁王對著林殊的背影跪地回憶往日親情,都有著極強的抒情感染力。
為了達到強烈的感染效果,劇本果斷刪除了幾個原著中的枝蔓人物,如聶鐸、雲飄蓼等,把感情線索集中在幾個主要人物之間,並且摒棄了原著的耽美傾向,從網絡文學的亞文化風格轉向大眾化正劇品格,使各種群體的受眾都能在劇中尋求到情感共鳴和慰藉。劇中不僅有梅長蘇與霓凰郡主之間、聶鋒與夏冬之間的男女堅貞之愛,謝玉、蒞陽公主、宇文霖之間的錯位之戀,夏首尊對夫人、梁王蕭選對玲瓏公主的負心之戀,也有言闕對林月瑤愛而不得的痛失之戀。劇中更多表現和渲染的是親情和友情:言豫津與言侯之間的父子親情,蒞陽公主與蕭景睿、靜妃與蕭景琰之間的母子之情,蕭景睿與謝弼、念念之間的手足之情,太皇太后對兒孫們的疼愛之情……劇中男人之間的知音兄弟之情和袍澤生死之情,也包括江湖俠義之情,更是令人動容。
《琅琊榜》在渲染悲劇氣氛的同時又很注意節制情感的宣泄,體現出中國傳統審美觀對西方浪漫主義藝術表達方式的修正。劇中除了梅長蘇與霓凰長亭相認一場戲的情感表達比較充沛之外,幾乎沒有人物大悲大喜哭天搶地的表演。例如,翻案雪冤后梅長蘇去祭拜父親及赤焰軍將士的亡靈,鄭重地行過祭拜大禮,最后,梅長蘇俯伏在地,此時鏡頭卻漸漸拉遠,讓觀眾從那顫抖的脊背去感受他內心巨大的悲痛。這種克制的情感表現手法極具張力,比人物涕泗滂沱的畫面更能震撼觀眾的情緒。
四、渲染漢風古韻,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之美
注重民族傳統,追求民族風格也是浪漫主義的一個重要的特征,並影響到后來的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琅琊榜》渲染的漢風古韻也暗合浪漫主義精神。前文曾提及《琅琊榜》以中國傳統文化溫潤含蓄的藝術原則來節制西方浪漫主義過於自由奔放的抒情表達方式,它在眾多影視作品中脫穎而出的一個突出特色就是其復古典雅的民族格調。當代影視雖然古裝劇泛濫,但大多只是以歷史為噱頭,真正從精神層面對傳統文化認真探索並把握住神韻的作品實為罕見。《琅琊榜》制作者深得傳統文化精髓,把這些精心提煉出的漢文化元素與劇情完美融合,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不是繁文縟節,而是禮樂文化的典雅優美,博大精深,水墨畫風格的鏡頭畫面藝術,升華出的是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對禮樂之邦的向往。劇中對漢文化傳統的展示,對各種禮儀、服飾、習俗給出了“教科書式”的精准再現,畫面構圖和細節都極為精致考究,這些精美呈現本身就蘊含著價值觀。
例如劇中多次出現祭拜的場面,從中可見編導的良苦用心和演員的演技精湛。大喪出殯的場面因其本身自帶的隆重儀式感,往往成為影視導演所鐘愛的表現對象,熱衷於渲染其肅穆、悲壯、奢華的氣氛,觀眾雖然可以在這些場面中受到一定的震撼,但是思想情感缺席狀態下僅有對宏大的刻意炫耀,總不免會顯出一股繁縟、奢靡的匠氣。
《琅琊榜》則把劇情和人物形象與這些傳統儀式恰如其分地融合。劇中主要出現過三次祭拜死者的場面。一是夏冬到山上祭奠亡夫聶鋒,荒塚孤墳、淒涼暗淡,無聲的畫面透露著對忠良被棄、英雄寂寞的感傷和控訴,也是對赤焰軍七萬忠魂命運的襯托和暗示。后續梅長蘇出現並請求祭奠,誠摯、簡約的祭拜儀式完全符合以江湖宗主身份暗暗祭奠昔日下屬的復雜感情和禮儀尺度。
第二處是祭拜太皇太后的場面。實際上有兩個場景,一處是宮廷中皇子皇孫們的祭拜,太子和譽王在祭禮中吃不得辛苦,做出不敬之舉,唯靖王能克己守禮。另一個畫面是蘇宅中,無法以真實身份名正言順參加祭禮的梅長蘇,強撐著病弱的身子,堅持自設靈堂為太皇太后守靈,行祭拜大禮,表現出他的有情有義,守節有禮。相比之下,人品的優劣差異不言自明。孔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①“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②《琅琊榜》劇中滲透著重視以“禮” 塑造人格,觀言行以識人的儒家文化精神。除了對“禮”的重視,劇中弘揚的“重情守義”精神,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琅琊榜》表現和倡揚傳統文化,散發著典雅的古韻之美,又並無半點腐朽之氣,原因在於制作者對傳統文化做到了真正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第三處祭拜場面就是前文提到過的梅長蘇翻案雪冤成功后到林氏宗祠祭拜的情景。人物神情專注凝重,行最為隆重的“振董”③之禮,表達出對國家忠良,鐵血英魂的極大尊重敬仰,為保疆衛國浴血沙場、死而后已的烈士們也擔得起這種大禮。
除了祭禮,劇中不同人物、不同場合下所行的各種禮節同樣把古代中國禮儀之邦的風范演繹得淋漓盡致、魅力無窮。拍攝花絮中,有禮儀專家在現場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為演員做演示和指導,劇組尊重傳統、尊重觀眾的精神令人感動。劇中還涉及中醫藥、茶道、插花、節日風俗等,隨著情節發展,自然、嚴謹、考究地展現出來,讓觀眾充分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情不自禁地為文化傳統中的這些瑰寶驕傲和感嘆。
五、結語
綜上所述,《琅琊榜》是一部洋溢著英雄主義精神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傳奇古裝電視劇,用充滿濃郁悲劇色彩的筆調抒寫了對正義與真情的歌頌,對清廉、公正、自由、平等的社會理想的追求。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提煉和呈現,《琅琊榜》塑造出了典雅、脫俗的民族風格,表達了對民族文化傳統的珍視和自豪,打造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高品質、高格調的精良之作。《琅琊榜》總體藝術類型屬於浪漫主義,對這部作品的鑒賞批評也應遵循浪漫主義藝術的標准去分析探討,不宜用現實主義的尺度去橫加指責。
注釋:
①齊豫生,夏於全 主編.中國古典名著[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6:25.
②齊豫生,夏於全 主編.中國古典名著[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6:33.
③崔記維 校點.周禮[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54.
(作者單位:集美大學誠毅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