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科技類節目搶眼2018 硬科學正成為熒屏綜藝新藍海

張禎希
2017年11月21日07:28 | 來源:文匯報
小字號
原標題:硬科學正在成為熒屏綜藝新藍海

年末各家電視、網絡平台紛紛亮出2018年新節目“預告片花”。一批展現中國近年科技創新發展,聚焦國際最前沿科技話題的節目,成了成熟欄目和熱播劇片單之外最令人驚喜的存在。記者粗粗統計發現,關於機器人競技的就有 《機器人爭霸》 《鐵甲雄心》 兩檔節目﹔紀錄片 《北斗》將全方位揭秘中國航天四大工程之一的北斗衛星系統﹔真人秀 《火星計劃》 則首次聚焦宇宙,展現人類從探索宇宙到2033年登陸火星的全過程……

曾經有學者將科技類節目比喻為“砸石頭”的節目,與已經受到市場認可的節目類型不同,內核較硬的科技類節目不但“難啃”,並長期處在“投石問路”的狀態。只是,這又冷又硬的“石頭”今年以來已被悄然投出多次———《我是未來》 《加油! 向未來》 《機智過人》 《未來架構師》《極客智造》 等多檔科技類節目密集與觀眾見面,並漸漸形成良好口碑,有了固定的收視群。節目沒有簡單將晦澀公式或是深奧實驗搬上舞台,而是通過對最新科技成果案例的展示,以及對前沿科技理念的生動演繹,掀開當代科技神秘面紗的一角。科學精神隨著節目通過熒屏廣為傳播,且非常適合全家觀看,難怪科技類節目被越來越多業內人士看好,已成為綜藝節目又一片藍海。

“用大眾創新的電視綜藝手法,讓科學知識、科技科普融入現代主流傳播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這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院士對某期科技類節目點評,也道出了揭示科學之美、展現科學精神的節目得以熱播熒屏的可貴。

人工智能是華麗科技,更是對人本身的探索

柯潔與Alpha Go的人機圍棋大戰余溫未消,阿裡無人商店便成為網紅登上各大自媒體頭條,而就在前幾天舉行的某場科技大會上,李彥宏爆料自己因為乘坐無人駕駛車赴會而“吃”了北京交警的罰單……今年,機器人、人工智能這些以往隻在科幻作品中唱主角的名詞,已經因為一場場大事件的熱炒,發酵為全民關注的時髦話題。在科技節目中,自然少不了這些最前沿科技的身影。

科技節目《機智過人》採用人機對抗的形式,展示人工智能在智能創造、智慧醫療、文藝創作、智能服務等各種場景的應用。一期節目中,人工智能詩人小冰被“請”上舞台與三位年輕詩人進行現代詩創作對決。小冰是目前唯一出版過詩集的人工智能,它通過“學習”並且“熟背”上世紀20年代以來的519位詩人的現代詩,學會了獨立作詩。這雖與人類的學習原理相似,但正常人要將等量的詩歌倒背如流,起碼需要數年甚至十余年的光陰。小冰最終獲得了勝利———在兩輪匿名比賽中得票都沒墊底,但嘉賓還是看出了人工智能與真人作詩的差異。其中一輪,選手們被要求以嘉賓江一燕的一張鄉村支教照為靈感作詩,詩人的詩歌立足於鄉村孩童與支教老師之間的溫暖真情,讓江一燕坦言“仿佛回到了那段時光”,並且在朗讀詩歌的過程中一度哽咽。而機器人的作品辭藻優美華麗,卻並不動人。同為嘉賓的柯潔分析,對於嚴謹的邏輯判斷與數據整理,人工智能總能算出不敗的“套路”,但人與人之間微妙的情感化學反應是“算”不出來的。

“人工智能不只是對手,更像是人類的一面鏡子,它照出我們是誰,以及我們身上的未解之謎。而一次次的交鋒,體現的也不僅是人類和人工智能的差異,更傳達出一種人和機器的相處之道。”《機智過人》的總導演陳齊藝認為,人工智能本就帶有人的元素,節目最終探討的其實是人本身。正是這種“回歸人本身”的精神內核讓人工智能節目不僅僅流於奇觀炫技,而是真正走進人心。

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元素近年在節目中經歷著從“配角”到“主角”,並且展現類型更加細分的變化。在最新的一批節目中,科技本身的魅力展現將被進一步強化,比如即將上線的兩部機器人競技節目,就會請來各國的機器人戰隊,展開機器人之間的比拼。

高科技並不遙遠,它們正在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

“科學這個名詞很宏大,它對我們普通人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在科技節目 《我是未來》 中,有嘉賓向前來參加節目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提問。楊振寧回答:“這個問題我太清楚了,我能活到95歲,沒有近代科學是不可能的,我在75歲的時候就做了心臟搭橋手術,沒有那一次手術我不能活到今天。”看似高深的科學技術並不遙遠,日常生活分分秒秒在因科技而改變,這正是科技類節目試圖展現的主題。同時,更多即將進入日常生活的前沿科技,刷新著觀眾們對未來生活的認知。

《我是未來》 以“對戰”方式展開,每期邀請兩方科技代表上台,分別展示不同領域的前沿科技。節目通過收集現場500位觀眾的心跳頻率來評判勝負———最“讓人心動”的一方勝出。早失雙臂的殘疾人運動員在青年腦科學家的幫助下用腦力控制機械肢體揮毫寫下“我是未來”幾個大字,讓不少觀眾感動落淚﹔在醫院中已經出現了由磁場控制的“膠囊胃鏡”,吞下一顆帶攝像頭的膠囊,就能拍攝下數萬張胃內圖片﹔正在研發的違禁品安檢門,配有可分析電磁擾動的邏輯電路,將大大提高安檢速度……

解讀科學能為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什麼的,還有 《未來架構師》。大數據與電子識別功能能為百姓生活帶來怎樣的“提速”? 一期節目中,科學家帶來的計算機系統僅通過一張汽車局部擦傷照,就識別出翼板的輕度變形,並在幾秒內算出了維修方案和維修價格,速度比有十年經驗的定損員快了數十倍。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科技是中國原創。

“不端著,不裝,通俗易懂。讓人以親切的、有質感的方式,接觸到科技。”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認為,這類科學節目用年輕化的思維與新鮮的創意傳遞了科技成果與科學精神等“干貨”。在《未來架構師》 的制片人楊曉暉看來,科技類話題和科技類節目在群眾中有基礎,千萬不能低估觀眾對這類節目的期待。“科技創新的變革是迅速的,共享單車恍如一夜間擺滿了大街小巷,這些東西都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大家對生活中的科技,改變生活的場景,是有好奇心的。”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