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7年10月

漸變與影響:新媒體時代人際傳播的動態特征及新的功能

龍劍梅
2017年11月23日09:52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2017年10月號

摘要:傳播媒介的發展影響人際傳播的方式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際傳播的質量和影響。新媒體以數字技術、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和互動傳播技術為基礎,在為用戶提供資訊、內容和服務的同時,也使人際傳播呈現出公開性與隱匿性、平等性與延伸性、多元性與海量化、自主性與交互性、存貯性和復制性相統一的5個漸變性特征,對人際傳播功能也產生了新的影響,使個體的人具有塑造雙重身份,實現理想自我的可能﹔其“碎片化”傳播,也促使個體不斷進行自我調適完善﹔同時將線上、線下交際圈融合,進一步擴大了傳播范圍和效果,體現了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功能。

關鍵詞:新媒體﹔人際傳播﹔新變﹔影響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7)10-0047-03

傳播新科技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給人際傳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影響了其傳播方式和效果,使其出現了許多新的特征和功能。在此,筆者擬對此予以論析,以就教於方家。

一、新媒體與人際傳播

施拉姆認為媒介“既是信息的倍增器,又是很長的信息傳輸管道……還是信息通道上強大的把關人”,[1]15麥克盧漢則認為“媒介即訊息”,並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認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擴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視覺能力的延伸,廣播是人的聽覺能力的延伸,電視則是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能力的綜合延伸”。[2]119作為人與人之間信息交流與傳遞渠道的人際傳播,都需通過一定的媒介與自我溝通、與外界溝通,既獲取信息也傳輸信息,以實現自我價值,促進人際關系和社會發展。遠古時代人類祖先為了繁衍生息,通過觸覺、視覺、聽覺和嗅覺等非語言符號方式來與他人進行信息傳遞,語言文字符號產生后,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句話或一封信就能給他人傳送一個或多個信息,進而達到信息傳遞及互動交流,從而完成人際傳播過程。再到互聯網、手機媒體的出現,電子郵件、手機短信、網絡聊天、微博和微信等媒介,使人際傳播方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綜觀人際傳播發展史,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變革和促進作用,人際傳播實際上彰顯了一部傳播媒介的發展史。

所謂新媒體,“是以數字技術、通信網技術、互聯網技術和互動傳播技術為基礎,為用戶提供資訊、內容和服務的新興媒體”。[3]6新媒體是建立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並以數字信息等技術的發展為支撐體系的新型電子媒體,是傳統媒介和新技術的融合和統一,能實現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內容服務,正如匡文波所說,“新媒體的本質特征是技術上的數字化、傳播上的互動性”,[4]使傳者與受者進行對等交流,是一個具有意義生成性特點的概念。石磊認為,新媒體使人際傳播在傳播內容、方式及效果上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4個基本特征:海量性與共享性,交互性與即時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5]15-18這些特征使人際傳播發生了根本性變革,人際傳播方式得到極大擴展、延伸和增值,如電子郵件、手機短信、手機通話、網絡聊天、微博、QQ、微信等。2017年1月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3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3.2%,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佔比提升至95.1%。[6]這份報告的數據充分說明了新媒體已成為人們生活、工作、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體塑造著新的社會生活,人們可以在自己的地盤上自己做主,讓自己的願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並成為可能而轉化為現實。

二、漸變:新媒體時代人際傳播動態特征

新媒體具有構筑和改變日常社會生活的力量,不可避免地對人際傳播發生影響,特別是帶來了傳播手段、交流方式和時空關系的變化,但這並非突變、巨變,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為人際傳播作為人類最基本的傳播活動和現實社會關系的體現,經過了人人相系、代代相承的積累與承傳,一定的傳播方式與手段約定俗成地為大眾所普遍接受,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具有相對穩定性﹔同時,新媒體自身也有一個誕生、發展和成熟的過程,對人際傳播活動的作用和影響是逐步滲入和產生的。人際傳播融合新媒體的傳播特質,互動共進,逐漸發生改變。最為明顯的就是,新媒體時代的人際傳播利用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擺脫了時空限制,並注入了移動和便捷的新特質。依靠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如電子郵件、博客、手機短信、網絡聊天、微博和微信等新型人際傳播方式不斷出現,人際傳播在傳者、受者、內容、方式和效果上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一)公開性與隱匿性互滲

從傳播主體角度看,從博客、微博到微信朋友圈,人們都熱衷於公開表露自己的思想,公開訴說自己的情緒,公開分享自己的喜悅,“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人際傳播傳統的隱私性”。[7]人與人之間通過發布、接收、評論、轉發信息達到交流的目的,這種方式也使原本私密的人際傳播變得公開化。新媒體下網絡人際傳播內容的公開性是建立在傳者身份的真實性基礎上的,然而網絡的虛擬性又決定了其具有隱匿性的特點。

虛擬的網絡空間不同於現實中的社會,人們之間的交流可以拋開現實社會的諸多限制,在這裡上下級、沒有貧富懸殊,沒有身份、地位、性別、年齡等的區別在一定程度上被隱藏,個體可以一個匿名的身份和最理想化的自己去與另外一個理想化的個體進行理想化的交流。這種具有隱匿性的人際傳播使人們不再擔心現實社會中他人的眼光和看法,可以較為自由宣泄自己的情緒和情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網絡暴力、謠言問題甚至犯罪行為的發生。

(二)延伸性與平等性共存

從傳播受眾角度來看,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高等動物,是社會化的個體。基於需要滿足理論而言,個體需依賴人際群體而生活,這使得人際傳播有別於大眾傳播,往往會在人際交往中形成一個滿足自己交往及心理需求的“關系網”即人際交往圈。這個“圈子”是人際傳播的出發點和歸宿。新媒體下的人際傳播將這個“圈子”延伸到了網絡上,將“現實的交往圈子‘虛擬化’,”[8]而網絡聊天、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類型使“圈子”外延不斷擴大,促進了人際關系的穩固和發展,同時也將網絡上產生的新型人際關系延伸到現實生活而形成一個新的交際圈,進一步構筑了一張龐大的和社會現實相結合的立體人際關系網。

新媒體時代的人際傳播需建立在傳受雙方理解和合作的基礎上,即使客觀上受制於不同階層不同職位等因素的影響,但本質上具有平等性特征(傳統意義的人際傳播雙方也具有這一平等性)。不能否認新媒體環境下人際傳播依然存在某種程度的不平等方式和現象,但事實上,新媒體下人際傳播將平等性推向了更高的程度,人際交流變得更加自由而開放,“再平凡的人也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對其他事物、其他人的觀點和真實想法”[9],也就更具平等性,普通公民也可隨時通過網絡向政府部門發電子郵件進行交流,發表見地。

(三)多元性與海量化統一

從傳播內容看,傳統人際傳播是一個利用多元化傳播介質與元素進行傳播的過程,語言、體態、表情、服裝、發型等都是人際交流中的重要因子。新媒體延伸了傳播時空與傳播主體的身體,將數字化元素注入到人際傳播中,極大地方便了人際傳播的話題,以文字、聲音、圖畫、圖像等為載體生動立體地傳播信息,為人際傳播提供了更加多樣的方式,如短信、彩信、移動通話、視頻通話等。新媒體時代人際傳播也促使網絡語言的更新和創造,如用“:-)”表示微笑,“88”表示再見等,無限豐富了人際信息和情感表達的內涵。此外,傳播者自身身份和傳播對象也是多元的,一個人可“同時與多個對象或者不同時候與不同對象進行交流,在不同的交流情境中,他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10]這些對象的文化背景等同樣各異。這就需要傳播者適時調整自己的角色。

新媒體時代人際傳播還實現了異地即時同步的傳播,主要通過電子郵件、留言板或論壇等進行交流。“電子郵件”是一種用電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換的通信方式,受眾可以廉價快速地與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網絡用戶聯系,獲取海量信息,同時也便於儲存和翻閱。這種即時性交流手段使交流的信息在極短時間內發布出去並得到接受者的反饋。傳統人際傳播在面對面溝通時雖也具即時性,但限制於人體感官所能達到的距離,如果超出這一界限,人際交流就會延遲或停止。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