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對外傳播》>>2017年·第8期

堅守使命 繼往開來 持續講好中國故事

2017年11月27日14:55 | 來源:對外傳播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既高度重視對外傳播工作,又熟諳對外傳播規律,更是對外傳播的高超實踐者。他不僅明確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更明確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這一論斷的提出,是對對外傳播規律的精妙點化,既為我們指明了對外傳播工作的方向,也為我們傳授了對外傳播的工作方法。通過梳理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的外訪活動,可以發現,他每到一個國家,無論是發表文章、接受專訪,或是演講講話,都會講述一個又一個的中國故事,也正是在這些故事中,中國的形象得以生動,中國的文化得以精彩,中國的成就得以展現,中國的理念得以光大。

作為對外傳播的國家隊和主力軍,中國外文局為對外傳播而生,為對外傳播而興。中國外文局近70年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對外傳播的歷史。對外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了解中國,一直是外文局的責任和使命。早在建局初期,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了《人民畫報》的刊名,周恩來總理親自為《人民畫報》審定稿件達三年之久,並倡議創辦了《北京周報》。這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外文局人薪火相傳,初衷不改,並在這一過程中,誕生了愛潑斯坦、沙博理、戴妮絲、茅盾、蕭乾、葉君健、楊憲益等一大批善講中國故事的中外大師和名家。

下面,我結合會議主題和中國外文局多年來的對外傳播工作實踐,就講好中國故事匯報幾點認識和體會,請各位專家指正。

一、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講好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故事

中國故事必然是全面的、立體的。它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既是群體的,也是個體的﹔既是理論的,也是生活的﹔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全息的中國畫像需要全息的中國故事描述。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視角、每一個切口都是必須而有益的,需要我們積跬步以致千裡,匯細涓以成江河。但這浩大的中國故事方陣,需要有一根精神主線,才能集腋成裘,而不致雜亂無章,甚至污損中國形象。這根主線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講好習近平總書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外文局做的輿情調查顯示,當時國際社會普遍想了解中國共產黨為何能持續取得成功,以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將給世界帶來什麼影響。西方國家非常關心中國的對外政策和在全球治理上的表現,發展中國家更多關心中國發展經濟、治理腐敗的經驗和做法。基於此,外文局在中宣部、國新辦的直接領導和指揮下,舉全局之力,集全國和行業英才,編輯出版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圖書,並緊緊抓住我領導人出訪、雙邊或多邊重要活動,以及參加重要書展等契機,針對不同對象國、不同語種分別舉辦該書的首發式、研討會、座談會、展銷月等系列活動,邀請諸如柬埔寨首相洪森、巴基斯坦總理謝裡夫、尼泊爾總統班達裡、泰國立法議會主席兼議長蓬貝等許多國家的政要、著名智庫學者和媒體人士參與相關活動,有效擴大了該書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該書自2014年9月出版至今,已出版了21個語種24個版本,全球發行625萬余冊,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得近年來我國政治類圖書海外發行的最高紀錄。目前,該書還有13個語種正在開展合作翻譯出版,預計明年將達到34個語種。《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海外成功,雖與營銷推廣的力度有一定關系,但最主要的是這本書的自身魅力,它很好地回應了國際社會的關切。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當代中國國情和發展實踐,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集中體現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本書中。通過閱讀該書,海外讀者既能了解到中國的發展理念和發展道路,也能看到世界問題的中國觀點和中國方案,還能聽到中國與國際社會共同發展、共享繁榮的美好願望和心聲。《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可以說是國際社會全面了解當代中國及其未來走向的一把金鑰匙。這本書的海外熱銷,也引領和帶動了外文局“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系列、“中國共產黨精神”系列、“中國夢”系列、“一帶一路”系列、“中國關鍵詞”系列、《大中華文庫》等一批對外介紹中國共產黨、中國基本國情、中國當代發展成就和中國優秀文化主題圖書的出版和對外營銷發行。

二、講好中國故事應遵循對外傳播規律

講好中國故事,面對的是海外受眾,用的是對象國的語言,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對外傳播基本規律。結合外文局的工作實踐,我們認為有三點很重要:

一是闡釋好中國觀點。我們講述中國故事,不是為講故事而講故事,而是通過講故事傳遞中國理念、中國價值,無論形式如何變化、內容如何選擇,中國觀點始終是故事的靈魂,是我們與西方世界開展對話、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重要支撐。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中國故事,更加充分地、有感染力地表述中國,向國際社會講清楚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道路、制度和文化,講清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和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隻有堅持“中國故事、中國靈魂”和“國際故事、中國觀點”,我們的聲音才會引人關注,我們的故事才會獨一無二。最近根據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精神,中宣部、國新辦在外文局所屬的中國網舉辦了《中國三分鐘》對外傳播成功經驗研討會。《中國三分鐘》是中國網針對海外社交媒體制作的一檔英文短視頻評論節目。創辦兩年來,已經制作播出117期,在海外社交媒體平台上總閱讀量超過2.27億,視頻總播放量超過1700萬次,總互動量超過130萬。近期播出的《回歸二十載,“一國兩制”為香港插上雙翼》,上線72小時后,在臉書上的閱讀量達到1264.6萬,播放量超過78萬,互動量達到35.8萬,其中閱讀量和互動量均創下節目開播以來的峰值。與2016年同期相比,2017年5月、6月《中國三分鐘》的海外網友平均互動率增長了17倍,網友留言質量趨高,成長明顯。《中國三分鐘》節目之所以取得成功,被海外網民認可,關鍵在於它能夠聚焦時事熱點,回應國際關切,表達中國立場,也就是說,有鮮明的中國觀點。

二是展示好中國現場。實踐証明,有現場感的故事,往往更有溫度、更加鮮活,也更容易引人入勝。講好中國故事,就要到中國故事發生的現場去,到中國改革發展的一線實踐中去,代讀者去看、去聽,把真實發生的事情講述給國外受眾。“記者的文章應該是用腳寫出來的。”在這方面,外文局有良好的傳統。上世紀80年代,外文局《人民中國》雜志社的記者歷時400多天,用自行車騎行5000多公裡,沿途採訪了53個縣77個村鎮,訪問了上千人,寫就了深受日本讀者喜愛的《大運河之旅》。外國專家李莎為了寫《這些中國人》,三次去新疆,走遍了新疆的北南西東。這些都為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今天,我們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尤其是講好當代中國的故事,就要到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線去,到祖國東西南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區去,去感受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國情,見証中國發展的偉大實踐。隻有這樣,才能發現最豐富、最鮮活的素材,才能寫出有說服力、有吸引力的中國故事。

三是構建好中國人脈。中國的故事,不僅需要我們自己來講,也需要世界各國的朋友共同來講。用外國人的視角、外國人的聲音來講述中國故事,這樣更容易跨越語言和文化的藩籬,更容易激發沒有隔閡的心靈共鳴。在外文局的對外傳播實踐中,曾經涌現出一批像愛潑斯坦、戴妮絲、沙博理、魏璐詩等這樣以畢生精力對外宣傳介紹中國、促進中外溝通的國際知名專家和國際友人。今天,外文局也正在深植海外人脈,廣交朋友、深交朋友,擴大全球“朋友圈”,在國外政界、學界、傳媒界和公眾人物中,聚集更多能講、會講、講好中國故事的知華友華人士。同時,廣泛開展合作傳播,讓更多的國外的出版傳媒同業為我所用,將中國故事裝進去、傳播開,實現“借嘴說話、借筒傳聲、借台唱戲”。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