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國家寶藏》即將播出 央視新節目讓國寶"活"過來

耿願
2017年11月28日06:46 | 來源:長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省博“三寶”入選《國家寶藏》

繼《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熱播節目后,央視又在文化類節目上發力了。12月3日晚,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將在央視綜藝頻道首播,來自全國9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的27件國寶,承載著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碼,將在節目裡“復活”。

27日,節目組首次公布了這27件入圍國寶的名單。與節目組深度合作的湖北省博物館,也祭出了三件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和雲夢睡虎地秦簡,在明星守護人的講述、演繹下,解碼它們的前世今生。

有探訪有講述有演繹

用綜藝手段讓國寶“活”起來

《國家寶藏》的參與陣容確實豪華,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9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強強聯合,整合全國頂級文博資源,而央視也信心滿滿,稱將把《國家寶藏》打造成現象級文化事件。

節目班底來自央視金牌制作團隊,《開門大吉》制片人、2012至2015年央視春晚總撰稿及總體設計、2016年杭州G20峰會文藝演出文學總撰稿於蕾,擔任節目的制作人、總導演。“這是一個很簡單也很復雜的節目。簡單,是因為它所有的初衷,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講述一個個博物館裡、一件件國家寶藏的前世傳奇、今生故事﹔復雜,是因為它的最終呈現,融合了演播室綜藝、紀錄片、舞台戲劇等等多種藝術形態。”於蕾介紹,就像節目模式被界定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這是一次原創模式的全新探索。節目中,張國立擔當001號講解員,每一件國寶都擁有一位專屬明星守護人,以及一段基於歷史創作的戲劇演繹,通過實地探訪、演播室綜藝等多種形式,對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歷史進行充分解讀,“讓文物活起來”。

對於入選文物,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表示“很難選”,“但它們應是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的結合,我們不刻意做明星化和話題式的處理,否則就會走進一種誤區。我們不希望節目給觀眾帶來困惑和誤讀,而是真正呈現悠久、燦爛的國寶”。

據悉,9大重點博物館還將以《國家寶藏》為題舉辦一次特展——由觀眾投票,在每家博物館的三件國寶中選出一件入主特展。

省博三件文物入選

“守護人”王剛看編鐘時大氣不敢出

在27日的開播儀式上,來自9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的27件入圍國寶名單首次公布,如故宮博物院的石鼓、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卷、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南京博物院的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等等。由湖北省博物館推薦的三件“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雲夢睡虎地秦簡,也將在首季中展示。總導演於蕾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關於湖北的部分已經攝制完成,三位“國寶守護人”曾前往湖北省博物館尋寶。“湖北場”將在首期故宮文物專場后,於第二期或第三期亮相,十分靠前。

雖然總導演賣了個關子,尚未透露更多內容,但記者還是從開播儀式上首次公布的節目主題曲《一眼千年》MV中看出玄機。在MV的鏡頭裡,段奕宏、王剛與撒貝寧,分別與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雲夢睡虎地秦簡面對面,三件國寶的守護人應該就是他們了。此外,王凱、李晨、梁家輝、秦海璐、劉濤、馬蘇、劉奕君、郭濤、雷佳音、蔡國慶、寧靜等明星也在MV中依次亮相,為國寶代言。主題曲《一眼千年》則由那英演唱。

講解員張國立在隨后的採訪中確認了記者的部分猜想。他的老友王剛,正是陳列於湖北省博物館中、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樂器——曾侯乙編鐘的“守護人”。“他10月份曾去湖北省博物館探寶,親眼看到曾侯乙編鐘的那一刻,大氣都不敢喘,門都不敢進了,后來對著文物深深鞠了一躬,脫了鞋,幾乎就是爬進去的。”

作為中央與地方共建的8家博物館之一,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有24萬余件,共有國家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16件(套)。

中國博物館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湖北省博物館藏品數量和質量都居全國同類博物館前列,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聲譽。

鏈接>>>

集齊9大博物館

能召喚哪些“鎮館之寶”?

故宮博物院:石鼓、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卷、各種釉彩大瓶﹔

上海博物館:大克鼎、商鞅方升、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

南京博物院: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坤輿萬國全圖﹔

湖南省博物館:皿方罍、辛追墓T形帛畫、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

河南博物院:賈湖骨笛、婦好鸮尊、雲紋銅禁﹔

陝西歷史博物館:杜虎符、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浙江省博物館:玉琮、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寧波“萬工轎”﹔

遼寧省博物館:銅鎏金木芯馬鐙、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

湖北省博物館“三寶”

越王勾踐劍: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春秋晚期越王勾踐劍,刻有鳥篆銘文,當年經郭沫若等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以書信往來形式開展了兩月余的學術討論,最終確認劍主人身份。

鑄有“吳王夫差 自作用甬(矛)”的錯金銘文的吳王夫差矛,可與越王勾踐劍媲美。這兩件絕世青銅武器,為何出現在楚地?專家稱,吳國被越國打敗,越國又被楚國所滅,這兩件器物可能是戰利品或陪嫁品。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的曾侯乙編鐘,全套65件,用青銅5噸,不僅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且與長城、都江堰一起入選“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工程。同出土的還有32件編磬,鐘、磬合奏“金石之聲”,並共同鑄有音樂銘文3755字,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此外,曾侯乙《二十八宿圖》木衣箱,是我國迄今所見二十八宿全部名稱的最早記載,展現了2400多年前我國天文學的杰出成就。

雲夢睡虎地秦簡:簡牘是承載古代文明最重要的載體之一。湖北各地出土了大量的戰國、秦漢簡牘。其中,戰國中晚期郭店楚簡《老子》《太一生水》,是所見最早的道教典籍。雲夢睡虎地秦簡,共1100余枚,是迄今發現數量最多、體系最完善的秦代法律文書檔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