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11期

國產網絡劇的價值導向規范研究

李東冬
2017年12月12日09:2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近年來,網絡劇看似“井噴”的繁榮盛況之下掩蓋了其存在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背離了傳播倫理和社會的價值導向,甚至觸犯了國家法律法規,具體表現為藝術創新意識匱乏,商業上植入廣告泛濫以及網絡劇為了吸引受眾關注,不惜觸及道德底線,泛娛樂化傾向嚴重等問題。本文在對其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著重對網絡劇的價值導向及規范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看法和解決措施。

關鍵詞:網絡劇﹔價值﹔監管﹔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1-0039-02

一、引 言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用戶和移動端用戶數量的激增,眾多傳統影視制作公司和大量資本紛紛涌入網劇市場,各大視頻網站也進一步加大了網絡劇的投拍力度,使網絡劇一時間被推向了資本的風口浪尖。據《2016年中國網絡劇市場發展現狀及行業發展趨勢》顯示:“2015 年網絡劇全年播放量達274.5億,較2014年的123億增長了1.1倍,總部數達379 部,同比增加85%,總集數達5008 集,同比增加了72%。”[1]數量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網絡劇創作質量的提升,使其逐漸進入到了一個專業化制作、平台化發展的時期。與此同時,網絡自制劇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在其正面價值構建的過程中,仍存在大量的負面隱患。許多網劇品質低下,制片方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憑借低俗、暴力、惡搞、色情等內容博收視率。2012年,一部《東北往事之黑道風雲20年》因為尺度過大而被禁播﹔2016年開年,又有《太子妃升職記》《心理罪》《無心法師》《盜墓筆記》《暗黑者》《探靈檔案》等6部網絡劇因涉及血腥暴力、色情粗俗、封建迷信等原因被舉報,隨后被廣電總局下令緊急停播,並做事后審查。

二、網絡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網絡劇看似“井噴”的繁榮盛況之下也掩蓋了其存在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背離了傳播倫理和社會的價值導向,甚至觸犯了國家法律法規,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藝術創新意識匱乏,套用、改編及同質化創作傾向嚴重

在中國當下的電視行業裡,如《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等廣為人知的節目都是買的國外的版權,而這種“套用”和“改編”的思維也極大的影響了國內的網絡劇創作。早期的網絡劇,多為網友或小型工作室制作,內容上較為單一,制作水平上也參差不齊。如果說這一時期的作品沉迷於將經典進行惡搞和“翻拍”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近幾年各大視頻網站斥巨資打造的網劇卻仍未擺脫缺乏原創的問題。如搜狐自制熱播劇《屌絲男士》的借鑒原型是德國喜劇小品《屌絲女士》,樂視網出品的《開心麻花劇場》則是參照了美國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的制作方式,日劇《世界奇妙物語》則被愛奇藝翻拍成了《不可思議的夏天》。雖然借鑒其它成型的模式,可以收獲穩定的受眾,降低投資風險,但也恰恰體現了國內視頻網站在創新上的乏力。此外,當下網絡劇創作題材相對局限,許多內容都著眼於現代都市背景下有關職場、愛情和友情的故事,或是集中在由網絡小說改編的盜墓、奇幻、穿越等題材上。從長遠上看,這種同質化的創作傾向很難引起受眾的持續追捧,久而久之,容易給受眾帶來審美疲勞。

(二)商業上過分依賴廣告盈利收入,致使植入廣告泛濫

受觀眾收視及消費習慣的影響,目前國內的視頻網站還未真正形成大規模的靠自制劇收費觀看來盈利的模式,因此廣告植入式營銷便被各大網站視為當下最可靠的盈利手段。這種方式本無可厚非,可一些網絡劇在追求利益的同時,極大地犧牲了作品的藝術質量。許多網劇一味展示產品特寫並冷不丁的在主人公台詞裡加入直白的廣告語,致使觀眾瞬間出戲。這種強制性的植入手段雖然能夠引起觀眾對商品的注意,但也會讓觀眾從心裡產生反感與抵觸心理,嚴重打破了作品藝術性和商業性的平衡。

(三)為了吸引受眾關注,不惜觸及道德底線

“網絡自制劇作為網絡媒介視頻信號最前沿的發展,它傳達了網絡文化精神,對文化生態的維護也是責無旁貸。網絡自制劇的創作不僅是藝術生產和商業運行的過程,也具有傳播文化的思想建設作用”[2]。近年來,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最大利益,某些網絡劇開始有意打色情、暴力的擦邊球,從而迎合受眾的低級趣味,並不斷挑戰大眾的傳統價值觀。像網絡劇《黑道風雲》中肝腸橫流的畫面隨處可見,充斥著暴力血腥﹔《太子妃升職記》則被認為是在以隱晦的方式講述同性之間的情感故事,並且全劇多處存在的大尺度的裸露鏡頭,被觀眾認為有傷風化。還有部分網站對刑偵、靈異、暴力等題材的把關力度明顯不足,很多內容不僅缺乏文化內涵及觀賞價值,甚至臟話連篇,觸及了倫理道德底線。

(四)網絡劇市場環境過分膨脹,泛娛樂化傾向嚴重

為了迎合“網絡亞文化”對青年一代的影響,網絡劇自出現以來,大都呈現出強烈的娛樂化傾向,表現在題材上尤為熱衷於惡搞和“翻拍”,甚至為了充分體現了創作者自我消費的娛樂精神,劇裡的角色常常由網友自行扮演,並溶入現代互聯網思維和對白的元素,對經典進行消解,以期達到一切皆為搞笑的目的。就當下來看,傳統上嚴肅、有序、邏輯、理性的話語形式不斷被網絡劇所拋棄,取而代之的是戲仿、拼貼、無厘頭等年輕人所推崇的對抗經典的表達方式。然而任何事物都應存有一定的“度”,當下一些網劇為了吸引受眾眼球,尋求利益空間的最大化,處處呈現戲耍、刺激、媚俗之態,在迎合商品化消費趣味特征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恰恰體現了當下社會欲望張揚與價值迷失的現狀,畢竟對娛樂環境的片面營造,會致使文化產品本身應具備的核心功能大大減弱。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