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媒體的議題與屬性議程設置變化【2】
二、網絡時代下媒體屬性設置減弱原因
1.新聞失真現象頻繁發生,媒體公信力下降
網絡時代下大量媒體為追求熱點效應,大量新聞主體標簽化,新聞內容片面化,新聞標題夸張化,對新聞不加考察就加以發布甚至夸大其詞,扭曲事實以造成社會轟動。在這種媒體環境下受眾警惕性提高,對大量新聞持懷疑態度,受眾的辨別力增強。
2.網絡環境下,受眾參與度提高,滿足受眾的表達需求
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受眾提供了多樣的發聲渠道,即使受關注度小,根據馬斯洛層次論中的“社交需求”和 “尊重的需要”,受眾在熱點話題中有表達欲,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由於“沉默螺旋”效應等原因不敢發聲,而網絡環境下滿足了受眾的表達需要,受眾在網絡多元化的聲音中找到與自己意見相同的人,提高了自我認同感,受眾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不再做烏合之眾。
3.網絡聲音多元化
大眾媒介使公眾關注到某個議題,然而受眾個體確對議題起了重大作用,特別是核心熱點問題,通常事件的關鍵人物會在微博等網絡媒體發聲,這些人物被廣泛關注,他們的聲音也被廣泛傳遞,受眾關注的不再是單家媒體聲音,而是來自多家媒體、當事人、媒體“大V”、意見領袖及眾多網友評論的意見。在多元化的聲音中受眾形成自己的態度與看法,並且敢於發聲。
4.媒體大量后續報道
媒體大量后續報道使得更多消息得以呈現,受眾對事件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而不再被媒體“先入為主”的結論所支配,在事件的發展中和輿論的轉向中受眾都有了自己獨特的判斷。
5.受眾逆反心理
在傳播活動中,受眾的逆反心理是指其在反復接觸傳播內容的過程中,由於傳播者失信、傳播內容失實、定勢心理及好奇心理作用等原因而產生的與傳播者願望及傳播意圖相反的一種心理現象或者狀態。[5]近幾年由於媒體公信力的下降和不實消息通過網絡的大規模傳播,很多受眾產生了逆反心理,在逆反心理的影響下受眾選擇與媒體截然相反的態度,媒體的情感傾向不但沒有影響受眾,反而受到受眾的反感和排斥。在這種情況下,媒體的屬性議程設置完全被受眾拋棄。
三、網絡環境下媒體的引導
1.在議題的選擇上,媒體要更加強調平衡性原則
不可針對某些問題事件做過多大量片面性的失實報道,特別是突發事件和熱點話題,不可給受眾造成不必要的驚慌與恐懼,要保証新聞的總體真實。
2.媒體要做好“把關人”工作,發揮媒體自我淨化功能
防止不利於社會發展的消息通過網絡流向受眾,對於新聞的寫作與發布要遵守法律規定和道德規范,還要注意不實消息的改正和謠言的澄清,避免給媒體帶來信譽的損失和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政治經濟損失。
3.堅持新聞的客觀公正,實事求是
不可對新聞進行歪曲夸大,不可先入為主將自己的結論強加給公眾,避免引起受眾的逆反心理反而影響信息的正常傳播。
4.加強新聞業的法律法規建設
以法律和制度來規范新聞業,對違反法律法規現象進行嚴肅處置,提高媒體的公信力和新聞的可信度,使新聞媒體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5.國家要積極主動地引導公共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的輿論引導,及時澄清事實真相,有效遏制謠言。引導媒體更加注重國家大政方針的宣傳,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維護公眾利益,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四、結 語
網絡環境下媒體議程設置屬性發生了新的變化,媒體議程設置主體地位沒有改變反而其議題議程設置不斷增強,社會熱點與突發事件大多都由媒體傳播,媒體議題以更快的速度與效率進入公眾視野。然而媒體的屬性議程設置卻在減弱,公眾個性化與判斷力在不斷提高,對於媒體的報道呈謹慎懷疑態度,大量網絡意見領袖以及多元化聲音影響受眾判斷,受眾不再被媒體左右,有自己的判斷並且通過網絡渠道積極發出自己的聲音。大眾媒體要堅持客觀公正與平衡性原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 (美)卡琳沃爾喬根森.當代新聞學核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3]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www.cnnic.net.cn.
[4] 周銳.虛假的讓渡 淺議當前網絡傳播中議程設置的主體變化﹝J﹞.湖北社會科學,2006(9).
[5] 李琦,黃仲.受眾逆反心理與傳播效果[J].新聞傳播,2015(17).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