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7年第11期

“成風化人”的辯証關系研究與傳播學思考

李淵
2017年12月13日13:22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在現實的新聞輿論工作實踐中,如何准確地把握“成風”與“化人”的辯証關系,需要從世界觀角度審視、從方法論角度入手,找到兩者事物之間以及事物的兩面性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內在邏輯,以遵循規律、合乎邏輯的渠道和方式,實現“成風”更好地“化人”的目標。從傳播學的視閾出發,研究“成風化人”的辯証關系,實現“成風化人”的落細、落小、落地、落實,是廣大新聞工作者的時代重任和責任擔當。

【關鍵詞】成風化人﹔關系研究﹔傳播學研究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用“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結中外、溝通世界”48個字,對新時期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旗幟鮮明的職責要求和使命闡述。[1]其中“成風化人”作為一個成語,是第一次出現。四個常用字、一對動賓結構,這樣的提法和表述讓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

一、“成風化人”的文化內涵與時代特性

唐代的白居易站在歷史與未來的寬廣視野下,在一千多年前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既是集納往昔的古訓,又是面向未知的睿智,是歷代智者賢者富於文化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的一種集中概括。“為時而著”的“時”,即時代之意,意味著對時代的一種關注,對現實社會的一種觀照,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責任和使命。

從文化的角度探究,“成風”一詞最早見於韓愈的《應所在典貼良人男女等狀》一文中,意思是為形成潮流、成為風氣,也可以解釋為倡導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化人”一詞則出現得更早,初見於《列子•周穆王》一文,本義是指修道人、仙人,引申為一個人將另外的人感化或者讓人信服。

時序流轉,文有新意。在現實生活中,“成風”與“化人”的詞義也發生著新的變化和提升。在當今社會,成風,就是倡導樹立一種社會風氣。化人,就是感染人、影響人、教育人。“成風化人”的總體意思就是通過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來影響帶動、教育感化社會大眾。推而廣之,“成風”的“風”是正氣清風,是時代之風、社會之風,包含著明顯的時代精神和人文蘊意。關於新聞輿論工作的“化人”作用,簡而言之,就是讓人在如沐春風中得到成長和熏陶。

處於全球化、信息化的當今時代,社會多元、多樣、多變的特征特性、特點特色正在形成,對新聞輿論和思想意識提出了最新鮮、最美好的要求和期望。“成風化人”一經提出就引發社會反響,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點贊,原因在於其通俗易懂的語言創新和蘊藏的豐富時代內涵。“成風化人”作為新聞輿論工作的新要求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更多的是一種殷切囑托、一種深情厚望。具體到實際工作中,就是必須要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這也是廣大新聞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是在宣傳思想工作和新聞傳播活動中致力於實現的一種高遠境界和切實目標。

二、“成風”與“化人”的辯証關系分析

任何事物的形成與發展,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既有“內因”的主動,也有“外因”的驅動。內因是根本性、決定性因素,外因是推動性、重要性條件。就“成風”與“化人”的辯証關系而言,“成風”在前,“化人”於后﹔“成風”是“化人”的基礎性條件,“化人”是“成風”的成果性目標。在“成風”的階段和“化人”的過程中,必然是用人們普遍認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實、耳熟能詳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輿論、引領思想,形成積極健康、向上鼓勁的社會風氣,有效利用新聞的信息傳遞、人文教化等功能,達到教育人民、鼓舞人心的目的,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思想力量。

正確認識“成風”與“化人”的辯証關系,需要我們從世界觀角度審視、從方法論角度踐行,找到兩者事物之間以及事物的兩面性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以遵循規律、合乎邏輯的渠道和方式,實現“成風”更好地“化人”的目標。讓“成風”與“化人”在互為獨立又相互融合的條件下渾然一體,各有千秋。

哲學的基本觀點要求我們應當客觀全面地認識事物雙方的相互關系。馬克思曾經生動指出,報刊“通過油墨向我們的心靈說話”。唐宋以來,“文以載道”的理念逐步完善成為彰顯教化作用的理論指導。這些都表明,歷經古今中外歲月和時間的沉澱,“成風化人”與“文以載道”兩者一脈相承,相互輝映,在言說道理、傳遞精神、引領思想、弘揚風氣等方面共同產生著不可替代的精神作用。

“成風化人”,決定性因素在“風”。無論時間空間如何變化,培育什麼樣的社會生態與形成什麼樣的社會風氣相互關聯。良好的社會風氣是人們正確價值觀和精神意識的集中體現,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基礎。處於深刻和復雜轉型期的當今中國,追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同發展成為社會的主流基調。新聞輿論工作作為影響和帶動社會風氣的重要力量,應該在傳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利用傳播渠道,引導人們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培養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營造清新宜人的社會風氣。

“成風化人”,根本性路徑在“化”。“化”的作用在於潛移默化,先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影響社會風氣,再通過社會風氣熏陶個人,讓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對於新聞輿論工作而言,導向是靈魂,導向正確,就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導向是旗幟,方向正確,才能旗幟鮮明、旗開得勝。新聞輿論工作要時時講導向、處處講導向,以傳播內容承載職責使命,讓頻道頻率、版面頁面、屏幕熒幕充滿正能量,在信息的傳播、傳遞、傳送、傳導過程中找准社會思想認識的共同點、公眾情感交流的共鳴點、各方利益關系的交會點、推動化解矛盾的切入點,才能在“化”的途徑上實現上接天線,下接地氣,中間貫穿滿滿的正能量。

“成風化人”,關鍵性目標在“人”。生產力的諸要素中,人(勞動者)是最活躍的能動的要素,人的思想到位了,能力自然會發揮到最大。新聞輿論工作歸根結底是做“人”的工作,“成風化人”就是要贏得更多人的認同、佔領更大的輿論陣地。當前,從傳播手段到受眾心理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人的身份閱歷不同、職位年齡不同,對新聞報道的需求也會有明顯差異。要在差異中找相同,圍繞新聞輿論工作的時、度、效,提升人們的精、氣、神,在人的頭腦裡搞建設,在人的思想中談境界,把說事與說理結合起來,感染受眾,感動公眾,在潤物無聲中成風化人。

一年之計在於春,發展之計在於新。“成風化人”秉承歷史的榮耀和現實的光芒,於“成風”中引領社會新風尚,弘揚時代正能量,鳴奏發展主旋律﹔在“化人”中強調新聞輿論的啟迪功能、教化作用,讓有溫度、有深度、有銳度的作品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

三、現代傳播學視閾下“成風化人”的功能性分析

在“互聯網+”時代,作為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關系的傳播學,在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路徑、傳播效果上都在發生變化。新聞輿論實踐工作中,推進媒體融合,實現對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指導和輿論的有效引領,已經成為媒體適應不斷變化的輿論格局,延伸影響力、延長價值鏈、延展公信力的重要方式。

由於傳播的傾向性,人們在心目中期盼的“主觀現實”與實際存在的客觀現實之間往往有很大的偏差。而且,這種偏差帶來的影響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會在不知不覺中制約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從傳播學的視閾來看,“成風化人”在新聞輿論工作中也需要具象、具體的功能性呈現。

(一)環境監測功能

環境的概念既包括自然生態,也適用於社會生態。“成風化人”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圍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始終堅持團結、穩定、鼓勁和正面宣傳為主,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真正使有利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為時代最強音。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增強宣傳思想工作的時代感﹔加強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增強新聞宣傳工作黏合的程度、更新的速度,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生動和諧的主流輿論。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這一科學論斷,總結出了人類社會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體現在“成風化人”的環境監測功能上,就是要把民心所向、民心所想轉換成為新聞輿論工作者的使命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尋求黨心民心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彰顯出“共商、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讓“成風化人”適應和推動時代的發展。

(二)社會協調功能

“成風化人”是一個全面的、復雜的過程,發揮社會協調功能,前提是要加強對社會輿情的調研分析,關注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和群眾關切的主要話題,要從統一思想、平衡心理、理順情緒、緩解矛盾的目標和效果出發,站在人民的觀點和立場,表達人民的思想和感情,反映人民的呼聲和願望,真實地陳述客觀事實,坦坦蕩蕩做好社會輿論的“知情人”,踏踏實實做好人民群眾的“代言人”,認認真真做好推動社會進步的“發言人”,積極有效地發揮好協調功能。

歷史由每一個時代的“你我他”組成,而社會則由同一個時期的“你我他”匯集而成,有著個體的獨立性和群體的社會性。既有分工,更有合作,亦是長久形成的彼此相依的一種存在狀態。“成風化人”不僅要對每一個個體產生影響,也要對單一群體施以帶動,更要對普遍性群體帶來觸動。在人類社會螺旋式上升發展和拋物線結構前進的趨勢下,協調社會的外在情緒和內在情感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創新引領功能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稟賦。在實現“成風化人”這一美好願景的過程中,為了達到目的和效果的最大化,就需要在形式上進行科學、持續的創新,在方法上進行務實、靈動的探索,努力做到姿態上向下、思想上向上、藝術上向好。

發揮“化人”效果,就要在新聞傳播和輿論中,以全過程的創新引領輿論、引導媒體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實現“成風”功能的生活化,使蘊藏在普通民眾中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創新實踐充分開展,把輿論引導的意識形態、新聞宣傳的思想觀點、節目報道的具體案例,融合於真實生動、鮮活感動,接地氣、有生氣、帶露珠、冒熱氣的故事性敘述之中、新聞性呈現之間。在對內宣傳上,讓人民群眾在貼近現實生活的新時代故事中,深切感受到先進人物與典型事跡的可親可近、可學可做,讓榜樣之“風”、典型之“范”,在創新的形式下釋放出更強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對外宣傳方面,則要聯通世界,讓世界人民在中國故事中認識中國的進步及發展,認知中華文明、中國發展對於整個人類社會的貢獻和作用,畫出更大的同心圓、凝聚更強的向心力,用新思維新理念新載體實現新聞傳播活動的世界性,讓全世界聽到真實的中國聲音,看到生動的中國形象。

(四)文化滋養功能

“成風化人”的效果在人,實施也在人,這就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感動著人民的感動,痛苦著人民的痛苦,幸福著人民的幸福,以與人民感同身受的情懷,關注人民的疾苦,反映人民的心聲,把筆觸和鏡頭對准普通民眾,用感人至深的故事、激蕩人心的情懷、心懷人民的境界,似碧海清波般使人神清氣爽,形成良好的文化涵養和心靈滋養,讓文化的力量見效於當今時代,相傳於世世代代,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推動各種文化的發展,真正使有利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思想和文化成為時代最強音。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成風化人”說到底還是做育人的工作、做人心的培養,在全社會尋求思想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從而集萬眾之心為一心,聚分散之力為合力,引領風向、形成風潮,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成風化人”就是要形成良好的作風家風。人行走於天地之間,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應當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風和自身形象,進而在家庭中培育和弘揚良好的家風,涵養出一個個家庭的文明禮儀,讓每個人在勤儉節約、尊老愛幼、奮發自強的日常生活中加強道德修養,在潛移默化中走好人生每一步。

“成風化人”就是要培養良好的民風社風。在全社會形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良好風氣,讓人與人之間彼此尊重、互相包容﹔讓各民族之間和睦友好、團結奮進。讓人們的心理訴求、精神需求和信念要求在良好的氛圍中得到滿足和實現。

“成風化人”就是要形成良好的黨風政風。黨風連接政風,帶動民風。要通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讓每一位黨員干部遵紀守法、廉潔奉公,遵章合規、敬業奉獻,在引領、融入、涵養、踐行核心價值觀上下功夫,讓正氣清風成為人們的生活常態。

“成風化人”既是宏偉的目標,也是現實的行動,更是執著的追求。努力向“成風化人”的至高境界邁進,是新聞輿論工作在經濟社會深刻變革、思想文化日益多元的情況下必須扛起的職責和使命。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千方百計調動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打牢思想和精神的“四梁八柱”,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征程中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形成磅礡力量。(作者單位:河南電視台總編室)

參考文獻:

﹝1﹞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EB/OL﹞.http://new.xinhuanet.com/2016-02/241c-1118148457.htm.

﹝2﹞李正良.傳播學原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3﹞夏似飛.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之四﹝N﹞.湖南日報,2016-03-24.

﹝4﹞夏德元.“互聯網+”內容供給創新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若干問題再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7(3).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