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時代,地方黨報評論如何發出主流強音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當前,隨著輿論環境、新聞格局、傳播方式的變化,受眾輿論的參與意識越來越強,思想觀念也越發多元,黨報評論員如果還是故步自封,就無法准確把握政治維度,在社會轉型期難以拓展思想深度,難以感召、影響讀者,更難以通過評論提高媒體的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黨報評論員要把握好政治性和思想性的核心要素,在全媒體時代發出引領輿論的主流強音。
【關鍵詞】黨報評論﹔全媒體時代﹔“黨報姓黨”﹔雜文﹔“抓活魚”
如果把社論比作一家黨報的旗幟和靈魂,黨報評論則是該黨報吹響意識形態的“軍號”和亮明政治觀點的“鼓點”。和社論的權威性相比,本報評論員文章、時評、微言論等可以在選材角度、語言把握、筆力輕重和思辨風格上相對靈活,運用得好容易“出彩”,但若劍走偏鋒,不善於把握尺度,過於忽視評論的嚴肅性和政治性,也容易造成負面效應,給黨的宣傳工作帶來不好的社會影響。
隨著輿論環境、新聞格局、傳播方式的變化,地方黨報評論員要讓黨報評論文字有生命張力和活力,就得善於客觀理性地立於觀察問題、剖析本質的輿論廣場,既不能頤指氣使,滿嘴官腔,讓人生厭,又不可盲目追求“草根表達”,隨心所欲。因此,黨報評論員要把握好政治性和思想性的核心要素,決不能因為要為受眾找到一個情緒的宣泄口和情感的共鳴點而缺失政治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一、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黨報評論也要“走轉改”
傳統媒體曾經以專業、嚴謹與公信力獲得受眾的信任,地方黨報評論員肩負為黨立言的時代使命,具有輿論引導的優勢和政治特性,長期發揮著輿論引導的排頭兵作用。但面對媒體格局的急劇變化,在當今信息蕪雜、觀點多維的輿論生態中,要想更好地為黨立言,黨報評論員就要在新聞傳播出現立體格局的時代,善於突破與受眾溝通困難的阻礙,勇於突破“存量”不足、“增量”減少、質量下滑的現實瓶頸,找到新媒體時代評論如何創新發展的利器,這樣才能保持地方黨報評論作為靈魂和旗幟的核心優勢。
近年來,為踐行和弘揚黨的群眾路線,對新聞報道觀念進行再創新,全國新聞媒體將“走轉改”活動進一步引向縱深發展,黨的新聞宣傳工作呈現出清新務實之風,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記者“走轉改”不能浮在基層的面上“講故事”,隻有沉下去挖掘才能出深度報道。地方黨報評論員同樣不能閉門造車,一味地站在輿論高台評判,也應走進火熱的生活中,對評論文風進行“走轉改”。
“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隨著形勢的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
黨報評論員要成為主流媒體價值的傳播者,同樣也要走一條激活黨報評論新優勢、提高評論語境表達技巧之路。在當前社會浮躁、“快餐文化”蔓延的環境中,也要用黨報評論的語境優勢和新媒體的科技“兵器”,在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走出一條新路,從不同的熱點中挖掘評論潛力,建立一支走出去的評論方陣。
“轉”。“轉”就是要轉變黨報評論過去品種單調、呆板的文風。面對新媒體沖擊,黨報評論員要轉變拓展評論影響力的方略和路徑,充分掌握黨報評論的話語主動權,牢牢佔領輿論引導的制高點,無論是社會關注的難點焦點還是宏觀微觀問題,都要善於通過評論主動出擊,利用黨報評論的權威性、指導性和社會影響力自覺引導輿論,由單一灌輸式向親和疏導式轉變,由直接命令式向參與討論式轉變,由單向傳播式向多元表達式轉變,培養和樹立“大評論”的新理念。
“改”。在當下最熱的微信平台上,無論是新聞時政公眾號推送的文章,還是微信用戶,受到關注度高且有生命力的文字往往都是有思想和評論色彩的文章。因此黨報評論要改變自身傳統形象,不但要在網絡評論上以其快捷、犀利、互動的優勢影響受眾,在紙媒這一傳播渠道同樣要改淺為深、改慢為快、改遠為近,把思想觀點加以磨礪。這樣,黨報評論必然會成為讀者喜愛品嘗的“招牌菜”,影響力也會與日俱增,從而增強地方黨報的核心競爭力。
二、保持黨報評論生命力戰斗力,文風改進更要接地氣
評論寫作和敘述、抒情的文體不同,評論文章是要迎“敵”的,是要應對不同的反詰和質疑的,所以應該有“假想敵”的存在,有“敵情”概念,也就是說評論是戰斗的文體,要保持戰斗的姿態。說到底,黨報評論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當旁觀者和高談闊論者,必須置身於所評所論的“旋渦”中心,感染讀者、打動讀者,這樣的評論員文章自然會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戰斗力。
准確傳達黨的聲音、不斷豐富思想內涵,在評論文風上要善於創新和嘗試,評論的接地氣說到底是要摸准社會生活的脈搏,抓住牽動黨心和民心的熱門話題,要把話講進人耳裡,把理說到人心裡。
接地氣,就是要讓評論員用來自生活本身的“新鮮”語言架構評論,讓評論呈現“嬉笑怒罵”的特點,把富有時代表現力的鮮活語言糅進評論裡,以增強評論的感染力。當然,保持黨報評論的生命力戰斗力,也不是讓評論語言動不動就充滿火藥味兒,使得評論語言生硬、粗暴,而是要提升評論的思想內涵,使其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從而實現黨報評論傳播影響的最大化。
三、具備雜文元素新銳度縱深度,黨報評論應“栽花”也種“刺”
毋庸置疑,黨報評論屬於新聞性政論,評論員在寫作中通常要遠離“心靈的風暴”,不能隨心所欲、我手寫我心,更不能用“憤怒出詩人”的思維駕馭評論文體,而是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去理性把握。但是,黨報評論並不是說光能“栽花”不能種“刺”,黨報評論也少不了針砭時弊、激濁揚清。
雜文具有新銳度深刻性的特色,在黨報評論寫作中應該注入雜文寫作的風格,在運用大智慧、講出大道理、宣傳大政策的同時,把雜文的戰斗功能運用到黨報評論中。雜文有文體不受約束、縱橫捭闔、收放自如的特點,可以運用直喻、曲喻、反喻,或謳歌、鞭撻、慨嘆、抒情等。在一些黨報評論中運用雜文的表現形式,能夠增強黨報評論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使得黨報評論多些新銳度、縱深度,更容易做到說理透徹,利於讀者接受。
在全媒體時代,黨報評論更應該改變紙媒時代長期形成的套路和文風,在語言駕馭和思想表達中,要善於用雜文的“軟”攻破“冷漠表達”的“硬”。
語言和表現形式的“軟”,背后其實是長期理論功底的打造和思想塑造。恩格斯說過:沒有理論思維,就會連兩件自然的事實也聯系不起來,或者連兩者之間存在的聯系都無法了解。而評論所要做的恰恰是將感性的東西上升到理性層面,繼而對具體的現象進行抽象化提煉,把片面的、局部的結論延伸到全局和整體。﹝1﹞隻有如此,黨報評論才能真正化為清新的春雨,“隨風潛入夜”,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宣傳效果。
四、延伸評論觸角潛深海“抓活魚”,勾勒時代需要大手筆
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給身處全媒體時代的黨報評論工作者帶來了壯大多元立體評論矩陣的良機。地方黨報評論也應濃墨重彩,拉開帷幕,充分凝聚共識,緊跟時代脈動,打好輿論主動仗,唱響中國好聲音,不斷增強讀者的精神力量。
首先,新聞報道要重視潛深海“抓活魚”,撰寫評論員文章也要有這種意識,要讓黨報評論的選題切中熱點,要緊緊圍繞民眾關心的脫貧攻堅、養老保險、高考改革、城市管理、醫療服務等熱點,增強百姓對解決民生問題的信心,通過“抓活魚”,出好評論,打造黨報評論引導社會核心價值的新格局。
其次,黨報評論工作者要密切關注社會熱點,要靠創新話語體系,提高反應速度,鍛造對話能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評論矩陣,讓黨報評論成為輿論場上的高音和強音。
再次,黨報評論工作者要有勾勒時代的大手筆。在發揮凝心聚力、奮然前行的輿論引導作用上,《人民日報》的“任仲平”通過氣勢磅礡的文字,讓感動傳遞著感動,讓激情延伸著激情,讓思考接續著思考,成為理性分析、理性思索、理性闡釋、理性抒情的成功范例。地方黨報在推出“重磅”評論時,應力戒步入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的認識誤區,要讓大手筆的高端評論既精又深,讓鑄造黨報之“魂”、高擎黨報之旗彰顯引導社會輿論的“旗艦效應”,才能繼續保持核心優勢,重塑時代品格!(作者單位:新鄉日報社)
參考文獻:
﹝1﹞董煒.以思想深度增強核心競爭力﹝J﹞.新聞愛好者,2017(6).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