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衛視黃金檔劇場:講品樹格把好電視劇"面世"關

有個數據近來在電視圈內震動不小:2017年迄今,東方衛視黃金檔劇場平均收視率列全國地方衛視第一,短短幾年實現了從前五到前三、前二再到榜首的三級跳。回想今年上半年,東方衛視黃金檔劇場還落后湖南衛視一個身位,不到半年就實現反超,《我的前半生》《那年花開月正圓》《國民大生活》《急診科醫生》等一連串品質劇功不可沒。“沒有品質,就沒有口碑,口碑效應又會反向敦促我們提升劇場品質。”東方衛視中心總監、影視劇中心主任王磊卿說。
文化產品首先是精神產品,是始終堅持正確導向的“以文化人”。所以,上海廣播電視台在文創大會上分享的感悟其實也是文化創意產業都應謹守的原則———“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觀眾會享受什麼樣的文化內容,受到怎樣的精神滋養,取決於電視台這位“質檢員”能否把好“面世”關。電視台把好購劇這道關,才能讓觀眾受益於有意思又有意義的內容﹔講品樹格,才能讓做強的平台“反哺”於內容,令正能量感染更多人。
以精品化導向,在快餐式消費中堅定一種情懷
“電視傳播的最大特點是擁有瞬間全民覆蓋的到達率,它點燃話題的強大爆發力,是網絡視頻媒體所不具備的。”王磊卿舉例,今年能稱“爆款”的《我的前半生》等劇,都是先台后網的案例,電視傳播往往是“全民劇”誕生的第一落點。
不過,硬幣還有另一面:一旦遇上慢熱劇,電視台如何保持定力?
眼下《琅琊榜2》開播,王磊卿的思緒回到當初第一部首播時,“收視率並不理想,但它體現出了高於一般古裝劇的‘格’,這個‘格’包括精雕細琢的制作和中華美學價值的體現,一旦在時間裡沉澱出了足夠的好評,就會爆發。”他說,雖沒在首播時享受《琅琊榜》的“紅利”,可品質劇帶來的口碑終會讓觀眾對渠道投出信任票。
相似案例還有《平凡的世界》。當時有人不解,一部講述30多年前陝北農村的故事,怎麼會被“都市氣質”的東方衛視播出。“緣於我們對現實主義題材、重大題材持之以恆的關注,也緣於劇集本身。”看了10集孫少安、孫少平的故事后,選片團隊都被深深打動,“人在逆境中的不懈奮斗以及充斥於他內心的理想主義,這些精神層面的東西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這部劇在快餐式消費的大眾文化中堅定一種情懷,重塑新的話語面貌,我們相信一定能贏得觀眾。”《生逢燦爛的日子》經歷過更久論証,王磊卿不否認,決策委員會對於這個又名“北京人在北京”的故事能吸引多少上海本土觀眾,本無多少信心,“劇中緩緩流淌的溫暖現實主義,最終佔了上風”。
不以明星論短長,更不靠“狗血”來加分。因為嚴把“面世”關,東方衛視黃金檔劇場漸漸黏合了觀眾。
以創新姿態,從后期選片過渡到前期“量身定制”
《那年花開月正圓》播出后,有兩樁事引起了王磊卿的關注。
一是今年國慶節期間,位於陝西涇陽的吳家大院成了旅游熱點,百余萬游客紛至沓來。不僅如此,劇中周瑩愛吃的甑糕也成了網紅食物。“周瑩的人生軌跡講的是商道,這與我們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所說的誠信一脈相承。一部電視劇能帶動一方人文化尋根,這意義促使我們思考,電視劇還能在深耕、發揚傳統文化上做些什麼。”
另一件是何潤東、陳曉、俞灝明三位演員依次“圈了粉”,不少網友直呼他們這一次有了“顛覆式表演”。“有時候,輿論不應把高顏值明星、年輕演員與沒有演技直接劃上等號。”在王磊卿看來,陳曉對沈星移的塑造,俞灝明對杜明禮的演繹,不僅是他們個人的成功,也是劇組的氣場使然,“在一個精益求精的劇組,每個人的能力都會被激發出來”。比如劇中沈星移還是個紈绔子弟時,他被父親摁進水缸的場景,讓陳曉在拍攝時吃了不少苦。
這些現象印証的其實都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價值至上,環境感染人。這也與上海廣播電視台醞釀良久的想法不謀而合———要從前端開始深度介入“量身定制”,以主流媒體應有的價值擔當來推動電視劇的精品化創作。在此背景下,SMG重大題材辦公室以及它作為出品方之一的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獻禮劇《大江大河》同時啟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