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新聞對新時代新聞傳播生態的影響分析【2】
二、VR新聞重構新聞傳播生態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新時代,在新時代背景下,VR新聞因其特殊優勢,其發展與崛起,將對當前及未來的新聞傳播行業發展帶來極為關鍵的影響,甚至重構新時代的新聞傳播生態。正如清華大學彭蘭所說:“新媒體發展對於傳媒業的一個關鍵影響是,淡化了傳統傳媒的邊界,並在此前提下改變了傳媒業生態” [6]。作為當前及未來新媒體發展代表的VR新聞,將對新聞傳播生態的改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重構“新聞事實”
早在20世紀初期,人們就開始思考傳播媒介與信息環境的關系了,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新聞工作者李普曼的相關思考。李普曼在他的《自由與新聞》、《輿論》等論著中提出了“擬態環境”的概念。所謂的擬態環境指的就是信息環境,“它並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傳播媒體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 [7]。
如今VR技術的出現,為新聞傳播和制作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支撐,同時也讓“擬態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升級。從本質上看,VR新聞是利用全新的VR技術,憑借全景鏡頭,從不同角度對新聞現場進行拍攝,然后通過一定的模型對新聞現場進行還原,通過VR技術所呈現的VR新聞事實,已不同於我們以前所看到和理解的新聞事實。
在VR新聞之前,不管是紙媒的文字、圖片,還是電視廣告的圖像、聲音等,基本都是二維呈現﹔但是VR新聞卻是利用全景鏡頭進行360°無死角進行拍攝,能夠通過一定的模型呈現出三維場景,讓人更能真實感受新聞場景、在場感,不管是從物理層面還是心理層面,都拉近了人們同新聞事實的距離。
在VR新聞的傳播過程中,“用戶可以較少受到傳統電視直播中記者、攝像、導播等視角的限制……人們可以直接‘進入’現場並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觀察和體驗,他們對於新聞的認知,也更多取決於自己的臨場觀察” [8]。
十九大召開前夕,光明網推出了“VR虛擬體驗‘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推出了“序篇”“踐行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等10個主題內容展區和1個特色體驗展區,人們即使不到現場,也可自由選擇不同場景和角度,觀看和感受到現場展覽現場的熱烈氣氛以及我國過去五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在2016年的“兩會”期間,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在內的媒體,也是充分運用VR技術,制作了包括《VR帶你進會場 政協大會這樣開幕》、《政協新聞發布會VR實況》等多部VR新聞作品,以全新形式傳遞了“兩會”信息。
(二)重構新聞傳播生態
如果說新聞事實是新聞的生命,那麼不斷發展和更新的技術則為新聞提供了前進的不竭動力。“VR 以一種新媒介的形式出現,創新了新聞報道手段,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新聞形態。隨著VR 技術的發展和在新聞領域應用的成熟,有望給新聞活動帶來結構性的變遷,建構一個新興媒介環境。” [9]
1.重構新聞生產模式
在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中,記者採訪寫稿、編輯編稿,最多再加上相機和傳統攝像機的拍攝及后期剪輯制作,最后傳遞給大眾。但“作為全新新聞形態的VR新聞則打破了原有的傳媒生產產業鏈,從編劇、導演、攝影到后期制作都提出了與傳統制作方法截然不同的要求。” [10]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中,記者和編輯充當著最為重要的角色,然而在VR新聞生產過程中,新聞素材拍攝和選題確定,只是其誕生最為基本的素材,其中通過何種模型或者說如何運用VR技術進行建模,則直接關系到后期的VR新聞呈現效果及影響力。然而制作VR新聞則對制作者的要求更高,其不但必須具備採編、攝影攝像等傳統新聞從業者所擁有的技能之外,還須要掌握VR技術、內容拍攝及模型構建等制作流程,尤其是要從傳統的傳者的“第一人稱”的角色向接受者“第三人稱”角色轉換,隻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從接受者的角度去構建模型和新聞場景,從而讓接受者在觀看過程中擁有更加真實體驗。
2.重構新聞呈現方式
在報紙時代,人們獲取新聞信息是通過文字與圖片﹔在廣播時代,人們獲取新聞信息是通過聲音﹔在電視時代,人們獲取新聞是通過聲音+圖像﹔在網絡時代,人們獲取新聞信息是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這些是通過一維或二維的線性方式進行傳播和呈現,但VR 新聞不再局限於對新聞的簡單還原和陳述,而是通過360°的全景鏡頭,多角度、多維度、多形式地呈現新聞內容。VR新聞不但打破了傳統新聞的時空限制,甚至打破了人與物的感情限制,讓人真正融入和沉浸於一個“擬態”新聞場景中,讓人們身臨其境地感受新聞,為人們更全面、真實、客觀地了解新聞事實提供了更多可能。
3.重構新聞傳授關系
在傳統新聞的發展過程中,傳播者與信息接受者的關系盡管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改變,接受者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各種信息,她/他也在生產和傳播信息。但更大部分依然是以傳統媒體機構,為確保新聞事實的真實和客觀性以第三人稱的敘事方式在生產和傳播信息,但VR新聞的出現則打破了這一傳統敘事方式,而是轉為以用戶為第一的視角,從用戶視角出發,讓用戶真正參與到新聞現場中來,而不只是傳統的隔著屏幕或紙張的“遠觀”。比如在新華網推出的VR新聞專題系列作品——《“聚焦中國”中外最美外景地》,通過對湖北秭歸、婺源篁嶺、雲南撫仙湖三個地方的全景拍攝,從而制作成了VR新聞視頻。受眾在觀看這個系列新聞專題時,不但能切身聽到和感受到風從耳邊過、水從身邊流,而且可以自由地選擇觀看的角度,直視新聞視頻中所呈現的各個美景,並通過特定設備的控制或是簡單的鼠標拖動,受眾就能夠改變觀看的角度和方向,根據自己偏好,主動選擇各種信息。在這種新聞的傳授過程中,不但超越了傳統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的被動接受,同時也超越了互聯網所帶來的即時互動等體驗感,受眾在對所接受的信息和內容進行主動篩選的同時,還能獲得前所未有的現場立體體驗感。
三、結 語
回顧新聞傳播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次科技的更新都能給新聞傳播帶來巨大改變,印刷術帶來了紙媒時代,電子技術催生了電視廣播時代,互聯網技術則締造了互聯網時代﹔如今出現的VR技術正在重構著當前以及未來的傳播生態,同時也被眾多傳媒集團和媒介機構以及相關學者寄予了厚望,並紛紛認為VR新聞,是突破當前傳媒困境的有效方式之一。
VR新聞相對於其他媒介的新聞傳播方式,的確擁有自身的諸多優勢,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認識到,技術上的優勢,並不代表就沒有其他方面的缺陷,更何況目前VR技術並不成熟,很多技術還處於探索階段。
針對VR新聞可能帶來的影響,哈羅德·伊尼斯曾經發出警告依然有效,他曾說到:“傳播手段的現代發展造就了更加逼真的效果,同時也造成了更大虛幻” [11],尤其是在VR構建出極其逼真但實際上並不是真實的新聞場景時,讓人們很容易將虛擬現實作為現實去對待,讓人在真正現實和虛擬現實中迷失。因此,如何充分發揮和利用好VR新聞所帶來的機遇,同時又避免陷入“技術陷阱”則是當前人們對待VR新聞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唐海江.互聯網革命與新聞傳播學科重構之反思——一種技術自主性的觀點[J].新聞與傳播,2016(11):5.
[2] 黃旦.整體轉型.關於當前中國傳播學科建設的一點想法[J].新聞大學,2014(6).
[3] 黃婕.VR新聞傳播:讀圖時代的媒介延伸[J].科技傳播,2016(11):174.
[4] 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433.
[5] 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433.
[6] 彭蘭.未來傳媒生態[J].現代傳播.2017(1): 8;何梓華 成美新聞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 30.
[7]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1):127.
[8] 彭蘭.未來傳媒生態[J].現代傳播,2017(1):12.
[9] 喻國明.“VR 新聞:對新聞傳媒業態的重構”[J],新聞與寫作,2016(12):48-49.
[10] 喻國明.“VR 新聞:對新聞傳媒業態的重構”[J].新聞與寫作,2016(12):49.
[11] 哈羅德·伊尼斯,何道寬譯.傳播的偏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66.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