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策略【2】
三、高職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及難點
我國大陸地區對媒介素養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集中在一些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的媒介素養教育普遍還處在零星、自發和局部的狀態,且主要借助於以下幾種形式:一是邀請媒體從業者、網絡知名人士等舉辦講座、論壇或主題演講。這種形式往往具備很強的時效性,在內容選擇上也比較靈活,但不足之處在於隨機性過大,無法形成系統的教育效果,且當場活動受益的學生人數有限﹔二是採取公共選修課的形式。這也是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時主要採用的形式。授課老師多具有傳播學或新聞學專業背景,或多年從事校園媒體運營工作,在課程講授上具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特點。不足之處在於上課時間較短,選課學生往往來自校內不同的學院,很難保証課后實踐的開展﹔三是依托學生社團開展相關活動,其效果受到指導老師投入程度和社團性質的影響。綜合來看,制約我國高職院校媒介素養教育普遍開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
1.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本身的重視不夠
媒介素養教育尚未真正引起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以在高職院校中流行開展的各級各類評估工作為例,各院校皆傾盡全力來完成教育主管部門設定的各類指標,但遺憾的是,這些指標中甚少出現過關於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在高校的教學實踐中,媒介素養教育往往被視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但對很多高職院校而言,如何系統開展通識教育尚未達成共識,更遑論通識教育中比較邊緣化的媒介素養教育。
2.受到相關教育資源匱乏的制約
師資和教材是在教學資源方面制約高職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兩大瓶頸。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沒有新聞傳播學專業,缺乏專業的師資力量在校內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短期內通過引進或兼職的方式建立一支相應的教學隊伍也不現實。同時,能夠反映時代特色,特別是體現“互聯網+”時代特色的媒介素養教材的缺失,給開展相關教育活動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3.缺少深厚理論基礎的支撐
如前文所述,目前學界還沒有形成成熟的與我國現實國情相適應的理論體系。近些年來,雖然有一些重大課題取得成果,但還沒有足以影響到國家出台相關政策或標准,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中去。高職階段的媒介素養教育就更加缺乏相應的指導,另一方面,媒介素養教育實踐的缺乏又延緩了理論體系的形成。
四、“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策略
1.明確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
談及任何一項教育活動的實施策略都必須先明確其要實現的目標,媒介素養教育同樣也不例外。完整的教育目標一般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宏觀目標反映的是時代、社會和國家對於教育活動的總體要求。中觀目標反映的是國家對於教育活動內部運行系統的總體要求,微觀目標則是教育活動的具體目標。據此,我們認為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宏觀目標可以定位為:提升學生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素養,並借此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在中觀層面,可以為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設置不同的目標。如針對大一學生,主要培養其理解和欣賞媒介作品的能力,使他們了解媒介如何傳輸信息,自身如何運作﹔針對大二學生,主要培養其制作媒介內容的能力,使其擁有正確的互聯網信息傳播價值觀和新媒體內容生產技能﹔而針對大三學生,則培養起利用媒介開展有效溝通,適應網絡社會的能力,以幫助其更好的融入工作環境等。總體而言,“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的媒介素養教育要實現以下的目標:
(1)提升學生利用網絡媒介獲取信息的能力。使得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的時候,能夠高效准確的利用網絡媒介,搜尋相關信息,並進行合理的整理及保存。
(2)增強學生對媒介的理解能力。使得學生能夠明白每一種媒介的發展歷程及主要特點,特別明確各種網絡媒介的長處和短板,並在合適的場合中加以運用。
(3)培養學生對互聯網海量媒介信息的評判能力。學會利用多種方法甄別信息的可靠性,同時對各種層出不窮的新概念、新事物保持獨立客觀的視角。
(4)教會學生正確的媒介作品制作能力。使得學生學會利用網絡媒介表達思想、陳述觀點的能力,使其學會多媒體工作的基本使用技巧。
(5)幫助學生學會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能力。使得學生理解“互聯網+”之於整個社會的重要意義,學會如何適應這種時代背景下基於媒介的各種社會關系。
2.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
就現實情況而已,開展專門的課程教學仍然是高職院校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所能採取的主要形式。這其中最理想的當然是將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開設成為與大學語文、大學英語等課程類似的公共基礎課程,其次是開設可供全校學生選修的媒介素養教育公共選修課。也可以將媒介素養教育的基礎知識和必備技能與其他課程進行融合,以盡可能擴大受益學生的人數。為適應“互聯網+”時代媒介形式的創新發展和媒介信息的深度融合,這種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應該是啟發互動式的,強調的是學生對於媒介素養的理解和領悟。在課程內容的設置方面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常識性內容,這是整個媒介素養教育的基礎環節,即介紹媒介形態的歷史演進、媒介研究領域的重要概念、媒介未來的發展方向等內容,建立學生對媒介及其相關知識的系統性認知﹔其次是媒介技能方面的內容,這是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重點,其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合理高效應用各種媒介形式為自己服務的本領,在“互聯網+”時代要側重於培養學生新媒體的使用技能﹔最后,課程中還應該包括媒介倫理、道德等人格教育方面。實現知識教育、能力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綜合發展。
3.開展與專業教學相結合的媒介素養實踐活動
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應該圍繞學生的專業學習來進行,媒介素養教育也不例外。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的媒介素養教育應該注重與學生所在專業緊密結合,體現專業特色,如針對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開展網絡廣告語創作大賽,提升學生拓展客戶范圍,增強話語感染力的能力。針對機械加工專業的學生開展電子說明書創作比賽,使學生熟悉所設計產品的特性,並舉辦推介產品,展示產品的能力等等。同時,高職院校的媒介素養教育還要注重拓展教學方式,不宜一味採取教室授課的形式。教師可以大膽走向戶外,走向實習實訓場地,甚至走向校外,目的就是吸引學生,並使其能夠實實在在的感受到媒介素養教育帶來的幫助。
4.利用校園媒體搭建媒介素養教育的實踐平台
媒介素養教育是一種極其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這與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追求完全一致。高職院校在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時候,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台。事實上,當下的校園往往擁有較為豐富的媒介資源,一般都開設有校刊校報、官方網站、論壇貼吧等。特別在“互聯網+”的時代,學校或校內各學院、職能部門運營的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已成為事實上的媒體平台。在堅持輿論導向,做好內容審核的前提下,學校應盡可能的把這些平台交由學生運營,或由學生輔助專職教職員工開展運營。實踐証明,通過各類校園媒介平台的鍛煉,學校就可以培養出一支具有較高媒介素養的學生隊伍,並通過這支骨干隊伍的帶動來實現全校學生媒介素養水平的提升。
5.組建專兼職結合的媒介素養教育教師隊伍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尋找或培養合格的媒介素養教師並非易事,這對於校內沒有開設相關專業的高職院校而言更是如此。一方面,很多教師在意識、理論、技能等方面已經不能很好的適應新的媒體環境。另一方面,學生對於新媒體技術的掌握速度往往超過老師,教學相長的情況更加明顯,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完成備課等工作。針對這種情況,高職院校可以立足自身,挖掘潛力,從其他專業的教師中選拔合適的人才。由於“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涵蓋面廣,不僅與傳播學、新聞學相關,更與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存在交叉。因此,非傳播學、新聞學專業出身,但在多個領域都有一定了解的“通才”往往也能勝任媒介素養教育的任務。同時,高職院校也可以安排校內新聞宣傳、教育信息技術等部門的教師參與媒介素養教學工作,他們更容易把相關理論與自身的工作實踐相結合,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也可採取相應措施打造媒介素質教育師資隊伍。可以利用在職期間的培訓,也可以利用短期脫產培訓的機會,並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將這支隊伍的培養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參考文獻:
[1] 寧家駿.“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J].北京:電子政務,2015,(6):32-37.
[2] 王蓮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思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2,(3):108-115.
[3] 胡曉霞.關於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中外企業家,2011,(11):225-226
[4] 馮溪屏.互聯網時代媒介素養教育意義的嬗變.決策與信息,2013,(9):152-153.
[5] 周曦.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融入高職思政教育探析[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5,(1):60-64.
[6] [6]姚志霞.中職生媒介素養教育在學校的實施路徑探究[J].中小學電教,2016,(11):34-35.
[7] [7]劉丹.論高職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培養.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112-114.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