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策略
摘 要: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媒介信息爆發式的增長趨勢愈加明顯,媒介素養逐漸成為高職院校在校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幫助學生抵御不良信息的侵擾,培養現代化的公民意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高職院校的媒介素養教育還處在自發階段,這一方面是因為缺乏相關理論的指導,另一方面也受限於教學資源的匱乏。為走出這一困境,高職院校可以採取推進課程系統化、搭建實踐教育平台、培養專門師資隊伍等策略來解決此類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媒介素養教育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158-03
201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此后,這一概念成為關注度極高的社會焦點。所謂“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與深度融合。在“互聯網+”時代,高職大學生一方面作為受普通網民,將網絡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就某種程度而言“網絡”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作為即將走入社會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他們又將最先感受到“互聯網+傳統產業”后出現的變革,在網絡環境下檢驗所學的知識,實現自我升級。對於大學生群體而言,無論扮演何種角色,良好的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即所謂“媒介素養”都是必不可少的。擁有較高媒介素養的學生能夠對網絡中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從而去偽存真,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基於這種背景,近年來,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呼聲在高職教育界逐漸高漲,許多高職教育工作者都傾向於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文化素質教育的范疇。然而在現實中,媒介素養教育在大學中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名詞,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媒介素養教育還處在自發的狀態中,我們需要對其實施的策略進行研究。
一、媒介素養與“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
《當代漢語詞典》中將“素養”定義為“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和能力”。在過去很長的時間內,當它與“媒介”一詞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往往特指對於紙質媒介的閱讀素養。從歷史上看,“媒介素養”的概念來自於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1933年,英國文學批評家F.R.李維斯(F.R.Leavis)在於他的學生丹尼斯·湯普生(Denys Thompson)合著的文學批評著作《文化與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Culture and Eevironment: 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養”這一概念。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到1992年,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提出:媒介素養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介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這也成為被最多人接受的關於媒介素養的定義。
隨著相關概念的逐步清晰,媒介素養教育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起初,媒介素養教育專指針對新聞從業人員開展的技能培養,但很多有識之士也傾向於將其納入公民的教育當中。如我國著名記者邵飄萍就曾在20世紀20年代提議“新聞知識應列入公民普通知識之一”。197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對媒介素養教育提出了明確的定義,即“媒介素養教育是對現代傳播媒介的研究與教學,它具有獨特而專門的知識范圍,其作用跟利用傳媒達到其他教育目標有所區別。”媒介素養教育在國際教育界已經開展了很多年,例如,日本中小學均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綜合教育”中,新西蘭在五年級課程中即設有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澳大利亞、德國、加拿大等國的媒介素養則起步的更早一些。我國香港地區在1997年開始推動媒介素養教育,台灣地區則在2002就由官方公布了《媒介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中國大陸地區部分高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也陸續開設了“媒介素養”課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人們普遍認為“媒介素養”教育應該著力培養受教育者以下五個方面的能力,即媒介接觸獲取能力、媒介認知理解能力、媒介解讀評判能力、媒介應用制作能力、適應媒介規則的能力。
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認為:一個時代的媒介決定了該時代的本質。隨著以新媒體為代表的媒介體系越來越深刻的介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互聯網+”時代高校的媒介素養教育也應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首先,“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應更注重培養大學生對各種媒介信息的分析能力。現階段,媒介種類的極大豐富使得人們接觸媒介已經不成為問題,但如何從海量的信息中去偽存真成為檢驗一個人媒介素養的更高標准。第二,“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應更注重培養大學生利用媒介傳播信息的能力。自媒體的普及降低了人們“自由發聲”的門檻,如何制作吸引人眼球的信息並將其高效傳遞出去,成為媒介素養教育的重點。第三,“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應更注重培養大學生積極適應各種社會關系重構的能力。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結合,為生產力的飛躍提供了契機,也帶來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培養人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適應媒介帶來的各種變化,進而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成為媒介素養教育的高級目標。
二、“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
1.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互聯網+”時代的高職教育把教育的形式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的理念有了實現的基礎。網絡公開課、微課等網絡共享課程資源的出現為高職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具有較高媒體素養的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需要,在眾多的學習資源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開展學習,以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充分發揮“互聯網+”時代個體在學習網絡中的主動作用。同時,具備較高媒介素養的學生對教師採取的多媒體教學行為領悟的更加具體,也更能與教師之間開展互動。
2.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有助於學生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擾
據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10月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80%的在校學生每天接觸大眾媒介的時間超過2小時,其中絕大部分是通過網絡媒介來接觸各類信息的。在“互聯網+”時代,由網絡與各種行業的結合,將會催生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長。而傳播速度的增加,傳播過程中“把關人”的缺失,將會使網絡信息失范的現象更加嚴重。通過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來提升學生“自我把關”的能力就顯得尤為迫切。在高職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可以加強學生的自律意識、法制觀念和判斷能力,這對於在高職學生群體中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擾,避免群體事件的發生具有非常積極作用。
3.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可以積極培養學生的現代公民意識
在校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很大程度上是在與各種媒介互動的環節中形成的,相比其他方式,他們更願意在網絡中進行政治參與,對周遭的事務做出評議或採取行動。在高職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的理解媒體信息並作出判斷,能夠在紛繁復雜的互聯網信息“海洋”中找到真正的“寶藏”,最終成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現代公民。這不僅關系到未來幾十年我國公民的媒介素養水平,更關系到國民的綜合素養情況和我國社會的民主化進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