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1期

2017年媒體新技術發展與應用綜述

劉 揚
2018年01月21日07:33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2017年媒體新技術發展與應用綜述

  2017年,媒體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可謂異彩紛呈:“中央廚房”創建與升級加速﹔整合資源的共享平台開始出現﹔AI參與媒體內容生產﹔技術為用戶內容生產賦能,豐富互動體驗。

  以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在新聞傳播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2017年,媒體新技術取得了較大發展。本文特根據各類媒體報道,作一綜述,供參考。

  技術推動媒體融合走向深入

  “中央廚房”建設推動媒體內部融合

  2017年,我國媒體融合發展進入深水區,“中央廚房”成為媒體融合的“龍頭工程”, 中央及地方主要媒體結合自身情況搭建或升級改造了適合自身特點定位和業務需要的“中央廚房”。2月,中國青年報小而精的“融媒小廚”讓網報融合辦公在物理空間中落地,推動網報融合流程再造和全媒體渠道連接。4月,津雲“中央廚房”實現了天津市廣播、電視、報紙、刊物、新聞網站的全媒體大融合。6月,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中央廚房”從1.0升至3.0。7月,西安廣播電視台“中央廚房”融媒體指揮發布平台建成,實現了播出節目文件化傳送,全台節目無帶化播出。

  各媒體“中央廚房”運行方式大體相同,都是通過搭建數據技術平台,統籌策採編發力量,實現“一次採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傳播”。不過,這樣理想的融合,目前主要用於重大事件的新聞報道,日常報道如何融合,還在探索中。

  在國外,媒體內部生產平台的升級,也在進行中,如美聯社對視頻新聞傳輸平台“媒體港(AP Media Port)”進行升級,優化交互界面、增加兼容性,讓新聞編輯室的素材選取更加簡單和高效,信息得以及時傳播。

  “公共平台”推動媒體間資源整合

  2017年,國內一些主要傳統媒體在加強自身平台建設基礎上,嘗試開發吸納外部機構入駐的技術平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之際,人民日報與新浪微博共同推出全國移動直播平台,吸引百余家媒體機構入駐。平台成員可共享優質直播原創內容、全流程技術解決方案、免費的雲存儲和帶寬支持。同日,新華社推出“現場雲”全國服務平台,包括中央媒體、地方媒體、地方黨政機關在內的首批102家機構同步入駐。通過“現場雲”系統,記者隻需一部手機就可實現素材採集和同步回傳,后方編輯部可實時進行在線編輯和播發,從而大大增強報道全時性和即時性。5月,江西日報社自主研發的“贛鄱雲”投入實戰,以移動直播功能為特色,同時支持500個“中央廚房”、5000個媒體終端聯網運行。8月,為了打造“面向全國黨報的公共廚房”,人民日報社啟動了“全國黨媒公共平台”建設,形成全國黨媒內容共享、渠道共享、技術共享的公共平台。十九大召開前夕,平台投入運行,38家黨媒客戶端簽約入駐。

  地方媒體雲平台主打政務服務集成

  湖北廣播電視台打造的“長江雲”,本著多快好省的原則,在湖北推出“全省政務通”,匯聚全省政務微博、微信、APP等,打造集新聞、服務於一體的信息互動平台。2017年,全國多地都興建了與之類似的雲平台,不斷統合從省到縣的黨委、政府新聞發布和政務服務渠道,探索媒體為社會服務的新方向,廣西日報社加快“廣西雲”融媒體生態系統建設,除服務本媒體外,構建起全區性的“黨網+政務網”一體化網群,共建區域性統一、開放、合作、高效的“新聞+政務+服務”融媒體雲平台。湖南的“新湖南”和紅網也在著力建設雲平台,發展面向省市州縣的政務服務,代為開發或運營各地政務信息與服務客戶端。

  AI參與媒體內容生產

  機器人寫稿已成部分媒體標配

  新華社早在兩年前就推出了寫稿機器人“快筆小新”。裡約奧運會期間,中外寫稿機器人曾大顯神通。2017年,寫稿機器人在新聞業務實踐中的應用更為普遍。1月,南方都市報社寫稿機器人“小南”正式上崗,並推出第一篇共300余字的春運報道。8月8日,在四川九寨溝地震發生后,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的機器人運用地震數據管理與服務系統,先后完成數據抓取、數據加工、自動寫稿、編輯簽發的流程,僅用25秒便完成了第一條關於此次地震的速報,並在震后18分鐘發出,通過各種渠道傳播,讓機器人寫稿為國內用戶所熟知。

  國外一些互聯網企業也在機器人寫稿方面加大了投入。7月,谷歌通過“數字新聞行動”基金向美聯社提供70.6萬歐元的資金,用於幫助這家權威新聞通訊社發展機器人新聞寫作。

  機器人完成全球首次交互採訪

  2017年4月,中國智能機器人“佳佳”則作為新華社特約記者越洋採訪了美國科技觀察家、《連線》雜志創始人凱文·凱利,完成了全球首次由高仿真智能機器人以記者身份與人進行的交互對話。除了凱利外,“佳佳”還與多名計算機專家及媒體代表進行了互動。此事被視為具有標志性意義,預示著人工智能在新聞領域的應用范圍會不斷擴大。

  機器人擔當網上直播主持

  機器人在各類科技成果展示活動和電視節目中屢屢充當主持人,受到人們關注。2017年,機器人主持從實體走向虛擬。3月,機器人“圖圖”和“靈靈”在花椒直播平台上完成了主持首秀。在直播中,二位“主持人”能夠熟練使用各類網絡直播用語,還即興表演了熱門歌曲,吸引超過百萬網友圍觀。一些網友認為機器主持人的各項才藝水平不亞於人類網紅。專家認為該直播預示著人工智能將會在移動直播領域更廣泛被應用。

  人工智能被引入內容核查

  在所謂“后真相”時代,人工智能也成為事實核查的重要工具。2017年,谷歌搜索和Bing搜索先后推廣應用“事實核查”功能,通過算法對網站權威性進行判斷。谷歌和Jigsaw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共同推出惡意評論識別,自動發現新聞下方的“有毒”評論,《紐約時報》已進行實際測試。與之類似,今日頭條依靠人工智能技術,對低俗圖片和“標題黨”內容進行自動攔截,其中,對低俗圖片攔截率較純人工攔截提高了七成。美國奈特基金會還為人工智能公司撥款5萬美元,支持人工智能事實核查工具“Who Said What(誰說過什麼)”開發,幫助記者識別音頻和視頻中引用內容的真實性。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