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1期

2017年世界政治中的媒體呈現

2018年01月21日07:33 | 來源:● 劉笑盈 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2017年世界政治中的媒體呈現

  過去的一年,是世界政治不平靜的一年,也是世界媒體的政治熱情持續高漲的一年,媒體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了世界政治的進程。2017年有哪些熱點,媒體又是如何聚焦的?對此進行回顧總結,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當代世界與媒體,更好地展望世界的未來發展。

  世界政治的態勢和媒體表現

  馬克思說過:“人是最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隻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①孫中山解釋所謂的政治,“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政治的核心是權力,是權力的來源、變化、分配、使用和監督。2017年的世界政治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我們看到有國內政治、國際政治和全球政治三個層次的權力斗爭和轉化。在尋找這些變化的深層原因時,權力的基礎即國家間的實力對比是關鍵的因素。國情學者胡鞍鋼研究了G20國家2000∼2015年間綜合國力的變化,發現其中11個南方國家整體上屬於上升或崛起型,而9個北方國家(西方8國加上歐盟)屬於下降或衰落型。2000∼2015年,11個南方國家綜合國力佔世界的比重從25.26%提高到了40.48%,2000年,北方國家綜合國力是南方的2.17倍,而到了2015年,南方國家反而是北方國家的1.13倍,而在趕超中中國的作用最大,其貢獻率接近70%。②這些根本性的變化是世界政治變化的基礎,可以說南北國家位置互換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2017年的世界政治中,美國與歐洲的逆全球化和民粹主義,金磚國家峰會和G20中南方國家作用的顯現,都可以從中找到說明。

  2017年的世界媒體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媒體的變化首先在於媒介融合的進一步發展。2017年全球網民達到了35億,其中使用智能手機的達到了21億,預計2018年網民將超過38億,網絡普及率也將超過世界人口的50%。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的調查,社交媒體已經成為美國人獲取新聞的重要渠道,60%以上的美國人利用社交媒體來獲取新聞。在2016年的美國大選中,更是出現了主流媒體所構成的輿論矩陣無法影響選情,“社交媒體戰勝了傳統媒體”的情形。2017年,社交媒體的影響力更是全面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臉書”第三季度日活躍用戶達到了13.7億人次,月活躍用戶更是高達20.7億人次。大量來自第三世界的用戶使得西方社會第一次感受到社交媒體“不可控”的沖擊,西方主流媒體和政府開始對社交媒體變臉、打壓、治理。③近兩年,媒介融合的另外一個表現就是全球移動新聞網的發展,新聞APP成為新的平台媒體,而且在這個領域,中國、日本、印度等非英美國家的發展速度更加迅猛,新聞APP的滲透率達到了20%∼30%。媒體領域的變化也與綜合國力變化一樣,正在出現聲音的多元化,所謂的“新十億”網民多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年輕人。傳統的英美新聞壟斷受到了挑戰。

  2017年媒體的政治報道熱依然在延續。我們曾經在2013年總結了媒體的政治報道熱,說明了國際政治局勢的復雜多變、受眾了解國際政治願望的不斷提高和媒體競爭中政治功能的強化。④最近幾年,媒體的國際政治熱有增無減。2014年,圍繞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計劃、俄美歐在烏克蘭危機中的博弈、震驚世界的伊斯蘭國的崛起、埃博拉病毒、馬航客機失聯,世界媒體開始了輪番的報道大戰。2015年的世界局勢依然風雲變化。從年初的《查理周刊》慘案,到俄國客機墜毀,從希臘的債務危機、難民問題升級,到伊朗核問題達成協議,大國深度介入中東,還有俄羅斯衛國戰爭慶典、中國的大閱兵等等,國際媒體在各個問題上都在深度介入。2016年,南海問題、朝鮮核危機、中東亂局成為媒體的關注焦點。而英國脫歐、美國大選、法國公投,這些“逆全球化”的黑天鵝事件,更成為世界媒體積極報道的對象。那麼2017年的媒體關注又聚焦何處呢?我們看到,美國的不斷“退出”與國內的種族沖突,歐洲一體化的糾結和不斷發生的恐怖襲擊,中東的權力角逐中的治與亂,亞太地區的平靜與危機,中國頻頻推出的主場外交,是世界媒體關注的重點。在這些事件的報道中,媒體作為國家話語權的載體和軟實力的體現,作用日益彰顯,國際政治與國家利益、媒體倫理及媒體立場、報道能力和影響力在競爭中顯露無遺。

  美國與歐洲:逆全球化與種族沖突

  2017年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執政的第一年,有評論說特朗普這一年,把“美國優先”幾乎變成了“美國獨行”。恐怕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美國這樣,將國內政治、國際政治和全球政治結合得如此密切。翻開2017年的美國賬單,除了內政方面的醫改、稅改和基礎設施建設,媒體關注比較多的就是不停的“退、退、退”了。2017年1月23日,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6月1日,特朗普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10月12日,美國宣布決定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0月13日,特朗普發表講話,否認伊朗履行伊核協議承諾,威脅要退出伊核協議。讓人不禁感慨,特朗普的“單邊主義”道路究竟要走多遠?特朗普的“退出”也引發了世界媒體的關注和美國建制派媒體的批評。《今日美國》發表社論,表示TPP能夠提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同時限制中國的影響力。特朗普撤出該協定將會不利於美國的經濟與國家安全利益。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發表文章,認為美國退出TPP對於中國是一個機會。特朗普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更是引起世界一片嘩然。美國《時代周刊》報道稱,特朗普如果要退出巴黎協定,這一決定不單是推翻了前任總統奧巴馬的減排目標,更使美國退出了氣候變化的全球討論,美國由此失去的不僅是氣候變化的談判權,還有可能是參與其他國際事務談判的權利。路透社稱,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可能會加深其與其他盟友之間的裂痕,其他國家已經開始對特朗普持保留態度,並質疑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和可信度。對於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以《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朗普的“單邊主義”要走多遠?》為題發表文章,認為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美國的一系列“退出”行動中最具震撼力的動作。這一動作也受到了英國、德國等國媒體的批評。除此之外,特朗普簽署的“禁穆令”,以及在2017年8月美國發生的種族沖突事件中,特朗普表態遲緩和態度曖昧,也引發了廣泛的報道與批評。美國民調數據表示,近六成美國民眾認為特朗普總統用行動鼓動極右翼團體,《紐約時報》將抗議活動中推倒雕像的行為同“伊斯蘭國”摧毀歷史文物的行為相類比。德國新聞電視台分析稱,在美國各地爆發的抗議活動是美國白人至上主義者與反對者的爭端,深深地分裂了美國社會。英國《衛報》甚至認為,美國內戰還沒有結束,這是美國極右翼團體發動的文化戰爭。

  2017年歐洲的一體化也處於動蕩之中。媒體主要關注的是英國脫歐、法國大選、歐洲恐怖襲擊。6月19日英國正式啟動脫歐進程,時隔近一年再次掀起了媒體報道與國際輿論的高潮。在全球媒體中,盡管有少數媒體對英國脫歐提出了較為客觀的建議,但絕大多數媒體針對英國脫歐的態度幾乎呈現一邊倒的“唱衰”趨勢,英國脫歐在媒介世界中似乎面臨“四面楚歌”。英國脫歐的根源之一就是全球化成果在不同階層中並非平均分配。從公投的選票中可以發現,投票脫歐的群體中55歲以上老年選民以及收入較低的群體佔比較高,而精英階層則抗拒脫歐。法國大選則是另外一場民粹主義與全球化的戰爭,盡管中間派候選人馬克龍戰勝了極右政黨領袖勒龐,但是正如英國《衛報》 評論稱,“無論誰當選法國總統,法國的極右主義思潮都極難退去”。與此同時,恐怖襲擊的烏雲繼續籠罩著整個歐洲,從4月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地鐵站爆炸案,5月英國曼徹斯特體育場演唱會爆炸,到6月倫敦卡車沖撞人群的惡性事件,一系列暴力恐怖襲擊事件給民眾造成巨大的心理沖擊,也成為媒體關注的對象。值得注意的是,媒體保持了相當的克制與理性,沒有出現大規模細節描述和情節還原,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均衡報道。經歷長期的恐襲報道,媒體也在逐漸成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