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7年12月

略論新聞學話語體系建構的四個層次

劉楓
2018年01月29日15:50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已有學者認為理論體系是基礎,話語體系是表象,這種看法忽視它們的緊密聯系,割裂了兩者間的銜接點。就新聞學話語體系而言,實際上存在問題話語、方法話語、制度性的整合話語以及理念話語等若干層次,各類話語關系緊密、環環相扣。認識每種話語的形成邏輯,探討話語間的階次感,對於建構符合中國實際的新聞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話語體系﹔理論體系﹔階次

對於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間的關系,已有學者[1]7認為話語體系是理論體系的表現,理論體系是話語體系的基礎。這種看法雖有道理,但是忽視了話語體系與理論體系間銜接的層次感,容易形成話語體系與理論體系斷裂的認知,從而在現實層面上忽視對話語體系的研究,而僅僅強化對理論的研究。話語體系並非一個簡單抽象的存在,而是由不同層次內容組成的。弄清新聞學話語體系的層次,對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意義重大,對於實現中國新聞行業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著重要意義。

總體而言,新聞學話語體系從具體到抽象存在四個層次,即問題話語、方法話語、整合話語以及理念話語。每種話語都有自己的形成邏輯,各種話語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階次性,高階話語具有覆蓋低階話語的特點。話語的階次性使得從業者和研究者往往傾向於選擇高階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使得新聞學話語表達較為抽象,最后使得話語差異擴大,導致社會整合難度加大。

一、新聞學的問題話語

每個行業的存在都有這個行業存在獨特的問題,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新聞行業存在的問題與其它行業並無二致。

就歷史而言,新聞行業的存在實際上就是新聞行業與政治和經濟的關系問題。與政治、經濟間不同的關系產生了歷史上不同的主流新聞價值觀:在政治專制年代,產生了壟斷的新聞價值觀﹔在資產階級革命年代,產生了自由主義傾向的新聞價值觀﹔在壟斷資本主義年代,產生了以社會責任為主體的新聞價值觀﹔而在無產階級革命年代則產生了馬克思主義新聞價值觀。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無論是國內形勢、國際形勢還是媒介生態環境均出現較大變化,新聞學面臨的問題也出現了變化。

從新聞行業結構來看,新聞業涉及的對象有新聞從業人員、新聞服務的對象、新聞管理者、新聞內容以及新聞行業自身。每個涉及對象存在問題的實質就是其自身存在和規范的問題。如新聞從業人員的社會存在感、社會價值感、自身生存感等﹔新聞服務對象的變化、變遷與需求﹔新聞管理者在新的媒介環境中所面臨的挑戰,管理者自身的需求變化等等﹔新聞內容真實、真相以及碎片化等問題、新聞內容與普通內容的界限問題等等﹔新聞行業與整個媒體產業、新舊媒體生存與協作、融合與發展等問題。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對新聞涉及的問題有一個明確的描述與界定,隻有對問題看得清楚明白、知曉問題的核心與原因,問題的解決方案才會完整,也才有可能建構良好的媒體運行秩序、建構健康的媒體發展環境。

二、新聞學的方法話語

在面對新聞實踐相關的問題時,新聞從業者和理論研究者會採用一定的方法加以解決,從而在實踐上形成新聞學的方法話語。方法話語涉及的是新聞行業在面臨問題時所採用的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方式,簡言之即是新聞行業認為導致問題的根源在何處,亦即新聞行業相關人員在自身面臨問題時所做的歸因。歸因理論表明,人們在面對困境之時往往傾向外部歸因,在獲得優勢與進步之時,則傾向於內部歸因。這種歸因模式使得新聞行業的相關人員大多選擇將責任歸結於其它群體,如新聞專業主義理論認為新聞業的核心在於獨立,獨立便有了真實、真相與職業存在感。

目前新聞實踐面臨的問題可將其總結為三大問題:一是存在問題,二是管理問題,三是結構問題。所謂存在問題就是新聞實踐者、新聞行業為証明自身存在合理性所導致的問題,而管理問題是新聞行業在社會生活中與政治和經濟間關系的問題,結構問題就是新聞行業自身之間的問題。存在問題涉及社會承認和社會認同問題,管理問題涉及的是社會秩序問題,而結構問題涉及的則是行業競爭問題。

在新聞學的方法話語中,常見的混亂認識就是將媒體、個體社會存在問題簡單地歸因於管理問題或結構問題,從而弱化個體社會存在問題。如將新聞簡化為輿論監督問題,忽視新聞的教育、宣傳、服務社會、溝通信息等功能,使得媒體成為一種簡單的政治斗爭或社會運動工具。在解決新聞媒體困境之時,還有部分媒體簡單地將媒體等同於娛樂工具,忽視媒體在更廣泛意義上的社會建構功能。無論是政治運動、政治斗爭還是社會娛樂,其本質均是社會解構,解構的實質是權力的翻轉與釋放,媒體在這一釋放社會情緒、社會戾氣方面是成功了,但卻給整個社會帶來較大的危害。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媒體解決自身問題方式的簡單化恰恰是媒體整體墮落,未能深入思考社會問題,為社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三、新聞學的整合話語

傳統媒體技術時代,新聞學的話語體系一般有問題話語、方法話語以及理念話語三個層次。自媒體帶來的首要變化就是媒體多元化、海量化,從而形成實質上的社會多元和新聞操作、新聞理念以及新聞方法多元,進而由於數量的劣勢,傳統媒體的自我認同感下降,此時留給媒體和新聞行業的任務便是社會整合了,通過整合,新聞能夠實現“信息校正和關系校正”[2]47。

新聞學的整合話語就是新聞行業在塑造行業共有價值觀以及塑造社會共有價值觀上的話語表現。整合話語包括兩類話語:一是事實層面的整合,二是價值層面的整合。事實層面的整合系指新聞媒體社會存在感的塑造在於提供完整而全面的真實,在新聞操作上,它要求“信息追求完整拼圖,報道新聞時重視社會關系的整合,而非分裂社會關系,思維重視反思,而非客觀無觀點。”在新聞理論探討上,此時便會出現一系列探討新聞、媒體碎片化的話語,“后真相”便是這樣一個典型話語。同時,針對目前新聞事實呈現的特點,不少人提出的動態新聞觀,這也是對既有操作實踐的一種整合。價值整合存在的原因在於隨著信息傳輸技術的進步,各類群體交往日益密切,價值呈現多元化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和問題。由於不少價值觀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探索價值觀相容之道便成為解決當前新聞傳播問題的應有之義。

四、新聞學的理念話語

理念話語實為新聞行業的價值觀問題,即新聞行業到底為何而存在,因何而發展,不同的生存發展理念決定了不同的新聞價值觀。總體而言,新聞學價值存在點可以從五個方面來看待,一是新聞為新聞而存在﹔二是新聞為社會而存在﹔三是新聞為人民而存在﹔四是新聞為政治而存﹔五是新聞為經濟而存在。

為新聞而存,強調新聞行業發展擁有獨立於社會一切力量的能力和目標,實際上這是一種完全理想化的目標,也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目標,更是一種具有欺騙性的目標。因為社會中任何一種力量均無法獨立存在,更何況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從已有的新聞操作實踐和操作倫理上,我們也不難看出這點。

為社會而存,在表現形式上有多種,但其實質隻有一種,因為社會的核心就是人類存在和人類關系,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新聞的存在就是為社會作為整體而存在,其目標是強調社會整合和社會秩序,避免社會分化和紛爭。表現在自媒體運營上就是強調新聞要整合事實和整合社會關系,避免新聞事實的碎片化和社會價值的碎片化,強調社會群體間的理解和共存。但是在處理國際與國內關系時,新聞為社會而存在便出現了分裂,因為在現有的社會環境中,國家之間的利益在有些時候難以調和。因此,為社會而存不僅僅是某個國家國內新聞價值存在的核心,也是所有媒體均需要反思遵循之點。

為人民而存在強調新聞行業服務的對象,強調其充當人民利益守護者的角色與擔當。在我國,為人民而存與為政治而存理論上是一致的,因為共產黨和政府本身就是為人民服務的。錯將人民與黨和政府割裂開來,在思想認識上是有害的,在價值觀上是短視和淺薄的。因為凡事均有長遠與短期、全局與局部之別,將短期與局部當作長遠與全局是某些價值理念存在的表現,也是一部分媒體人生存和發展價值理念的核心誤區所在。這種誤區存在的客觀原因在於媒體從業者沒有大局意識和政治意識。

新聞為經濟而存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新聞操作理念,雖然不為社會所認同,但在實際中廣泛存在。有時這種社會存在往往以另外一些形式表現出來,如表現為新聞為人民而存、為社會而存、為真相而存等等,這也是新聞價值觀復雜性的一種表現。

五、新聞學話語的形成邏輯

新聞話語的問題、方法、整合與理念均有自己形成的獨特邏輯,如存在邏輯、認同邏輯或差異化邏輯以及技術邏輯等。以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學話語體系的形成邏輯為例,彼時新聞與政治和經濟密切相關,在存在邏輯上,新聞需要構建與政治、經濟以及獨立於政治經濟之外的話語,以滿足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在社會認同上,媒體和媒體人往往需要將自己與其它群體相區別,構建自己獨立的存在價值,進而形成社會認同,聚集群體的力量,構建新聞價值觀。在技術發展上,由於傳統媒介發展較為緩慢,其對新聞學話語的形成影響相對較少。但是在自媒體時代,隨著媒體逐漸平台化,新聞產制邊界逐漸模糊,技術對新聞和新聞人的存在起著決定作用,因此其話語體系多與技術邏輯相關,最終形成以技術為核心的話語。在這個時代,新聞學話語體系的建構是動態的、混亂的和模糊的,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對傳統新聞理論的話語體系進行重構是可能的,因為技術完全改變了新聞話語生成和發展變化邏輯。

六、新聞學話語的階次性

從新聞學話語體系的層次性來看,其從具體的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到最后反思新聞存在的宏觀話語、理念話語,后面的知識對前面的知識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存在著明顯的階次性。

管理學認為知識之間存在一定階次性,高階知識往往能解釋包容低階知識,從而形成知識間的層次感和差異性,如“我今天不上班”“他知道我今天不上班”“我知道他知道我今天不上班”等,第一信息為一階信息或知識,第二為二階,第三為三階,不同的知識階次對於人們做出決定以及採取社會行為形成較大的制約。因此,理論上來說,人們均會向高階知識靠近,以求在社會交往中立於不敗之地。也正因為如此,在新聞學的多種話語體系之中,問題話語往往處在最低端,容易被其它話語所包容,這就導致從業者、研究者往往希望從理念層面去解釋和思考問題,從而導致其在沒有完全理解問題之時即已做出決定和判斷,進而有可能形成錯誤的理念或者說形成一種解釋並不完備的理念。

一種理想狀態的新聞話語體系建構應該是充分挖掘問題,了解問題話語及其產生邏輯,然后沿著方法、整合以及理念層面去進一步分析,從而最終使得話語體系既有現實針對性,又有理論闡釋的高度和解釋力。

作者簡介:劉楓,女,黃淮學院文化傳媒學院副教授,新聞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學理論。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文化自信視野下的中國新聞學話語體系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2017BXW007

參考文獻:

[1]逄錦聚.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N].人民日報,2014-09-12.

[2]劉楓.自媒體時代記者的價值定位:信息校正和關系校正[J].編輯之友,2016(05).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