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曹可凡代表:“清流綜藝”盛行正是大國文化自信的最美表達

人民網記者 車柯蒙
2018年03月09日04:4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曹可凡代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 (人民網記者 車柯蒙 攝)

這些熱播的電視節目您看過嗎?《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專注對中華文化的溯源與傳播﹔《人間世》《急診室故事》切中醫患關系等社會焦點﹔《兒行千裡》實現百姓家風等正向價值傳遞﹔《閱讀·閱美》為觀眾推介當代人喜愛的美文﹔《非凡匠心》《百心百匠》聚焦珍稀工藝和匠人精神。不抄日韓,不仿歐美,近年來,不少原汁原味的中國風電視節目引得觀眾一致好評,觀眾朋友這麼評價這一類傳播正能量、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綜藝節目終於來了一股清流。”“清流綜藝”這個說法也應運而生。

“清流綜藝”為何如此有觀眾緣?這些年來,觀眾對於電視節目的審美情趣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的背后又蘊藏著怎樣的原因?全國人大代表、知名節目主持人曹可凡在接受人民網的採訪時告訴記者:“清流綜藝”得以盛行,是老百姓在更加美好生活裡對於文藝作品的新期待,是傳媒人不斷挖掘創新的新作為,也是大國文化自信的新表達。

“清流綜藝”為何火?新時代人民對電視節目有了新期待

曹可凡這樣解釋“清流綜藝”大熱的現象:“永遠不要低估觀眾的欣賞水平。”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對外交流不斷深化,一大批境外的電視節目相繼引進,一時間,來自日韓、歐美的電視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老百姓的電視熒屏上,一大波抄襲拼湊的綜藝節目也隨之涌現。可再好的節目形式,若是少了現實意義,沒有跟中國觀眾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這些純娛樂的電視節目好像少了一些生命力,為了逗觀眾樂而逗觀眾樂的節目也極容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觀眾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見識越來越廣,對電視節目的審美品位也就越來越高,這時,“清流綜藝”能自成一派,並從大批電視節目中脫穎而出好像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談到“清流綜藝”的未來,曹可凡信心滿滿:“中國傳統文化淵源流長,不愁沒故事可說,只是考驗了電視人如何把傳統文化變成人人喜聞樂見電視節目的創新能力。”曹可凡還認為,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得益於我們人民越來越強的文化自信感,“清流綜藝”的生命力不止在本土市場,更有可能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觸角。

精神食糧如何做?電視節目要有商業價值更要有社會價值

在今年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繁榮文藝創作,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精神食糧。作為人大代表,也作為一名一線的媒體工作者,精神食糧如何做?曹可凡深感責任重大。“做電視節目,不能光考慮商業價值,也應考慮社會價值,作為傳媒人,我們的節目應該多關注社會現實題材,呼應時代精神,為社會帶來更多正能量。”

曹可凡還舉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宏偉目標,要動用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力量,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我所在的電視台最近就響應號召,推出了一檔精准扶貧的公益節目《我們在行動》。在這檔節目中,主持人、媒體人、演員共同發力、深入調查,為貧困村、貧困戶找出路,賦能造血,使之自力更生,達到良性循環。從節目的社會影響看,電視媒體在精准扶貧、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中國等選題上,都是大有可為的。”

優質選題如何挖?電視節目還要與人民群眾情感共振

作為一名老代表,今年,曹可凡代表也帶來了關於鼓勵電視劇、電視節目積極呼應新時代的建議。他說:“在最近幾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有關部門的調控措施下,當下的電視熒屏少了許多‘有意思沒意義’的娛樂真人秀,多了不少弘揚文化自信的好作品,我國電視節目的生態環境明顯好轉,但此類呼應新時代的節目在省級衛星頻道中數量、比重還是偏少,很多優質選題尚待挖掘。”

曹可凡指出,當下電視熒屏流行的節目,往往是高成本投入,低社會效應產出,對真實生活的反映和關切不痛不痒。站在新時代,積極捕捉反映生活、關切現實的生動素材,講格調、講責任地進行創作,深入地與人民群眾產生情感共振,應該是電視從業者奮斗的方向。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