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8年第2期

地方廣電在重大時政新聞報道中如何更有作為

鄭偉雄
2018年03月13日11:00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地方廣電在重大時政報道中一向或被動、或主動地缺位,不免令人感到遺憾。地方廣電應該改變觀念,首先要樹立“有所為”的心態,確立“基層信息媒介”的定位,利用好本土其他媒體的資源合力,善用新媒體平台和本地社交媒體,要用通俗易懂的新聞語言做報道,將會場和外景結合起來,就群眾關心的話題從會議中找答案。但是重大時政報道有其特殊性,“穩中求進、穩中出彩”的基調一定要把握好。多從民生角度、地方角度切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做到小切口做出大文章。

關鍵詞:地方廣電﹔時政報道﹔群眾反響﹔基層媒介

廣電媒體具備社會屬性,是黨和國家的喉舌,關注並傳播時政新聞是實現這一屬性和這一功能的主要方式。對於我國來說,從中央到地方,從省級到縣市,國家決策的信息傳遞呈散發式、層級式的姿態,各級廣電媒體也相應承擔起宣傳傳播中央重大決策和重大時政的任務﹔而各級廣電媒體的角色和職能也相應隨著從中央到地方的變化而層遞地淡化。這和與決策層的遠近有關,也和各級廣電媒體的定位有關。

有鑒於此,地方廣電在重大時政報道中一向或被動、或主動地缺位,不免令人感到遺憾。分析其原因,不外乎兩個:第一,直接接收到的時政資訊有限﹔第二,內容不好把握,報道難度大。前者是客觀原因,后者是主觀原因。但是正因為這樣,筆者認為地方廣電應該改變觀念,不能與重大時政報道脫離或“絕緣”。

一、樹立“有所為”的心態

每年的全國“兩會”、全國黨代會及中央主要領導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活動等時政性報道,主要由中央媒體、省級媒體參與宣傳報道,地方媒體雖然也時有涉及,但是礙於“無米下炊”或其他限制,久而久之滋生了“事不關己”的心態,在重大時政報道中缺位。

“能不能為”“如何為”是其次,首先要樹立“有所為”的心態。地方廣電是宣傳思想文化系統中的重要一環,與城鎮居民、廣大城鄉群眾距離近,覆蓋面廣,在重大時政報道中“缺聲”實際上造成上層決策和信息不能有效落地,出現信息斷層。反過來,基層呼聲和期待也不能及時得到反映,群眾對上層政策的反響也缺少了一個主要的渠道。

二、確立“基層信息媒介”的定位

地方廣電要在重大時政報道中有所為,關鍵要和中央媒體、省級媒體的職能和定位區分開來,這樣在傳播報道中才能找准基調、找對方向。

地方廣電是重大時政新聞社會反應的神經末梢。上層決策和重大時政信息最終要落地到基層和群眾中,在層遞式傳達和傳播中,中央的相關決策是否准確到達?信息傳播有沒有出現流失和偏差?都要依靠地方廣電做好“最后一公裡”的傳播。

而反過來,地方廣電也是重大時政新聞社會反響和群眾反響的第一收集渠道。政策和部署與群眾期待是否相符?落實和貫徹情況如何?人民群眾對相關信息的反響和反映如何?還有哪些訴求和期望?這些信息地方廣電有足夠的渠道去採集。

因此,地方廣電在重大時政報道中不是直接的參與者,而是要確立“基層信息媒介”的定位。應該充分發揮地方廣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優勢,做出活力和溫度。

三、巧妙借力,資源共享,深挖本土,從實際出發做好時政報道

操作難,是地方廣電在重大時政報道中主動缺位的主要原因。機遇與風險並存,“度”的掌握並不容易。對此,筆者有幾點建議:

(一)多用中央和省級媒體的畫面和稿件

重大時政新聞舉世矚目,地方廣電極少有機會到現場獲得第一手資料,為了保証准確和嚴謹,在需要時應採用中央和省級媒體的畫面和稿件。地方廣電和中央、省級媒體平時通過業務通道建立的聯系,在重大時政報道中同樣可以利用起來,獲得准確無誤的素材。多用中央和省級媒體的畫面和稿件,還可以為新聞報道增強感染力,擴大影響力,這是善於借力的表現。

(二)與其他省市時政新聞報道聯通起來

重大時政事件不會頻繁發生,地方廣電平時更多接觸的是省市一級的時政新聞報道。重大時政報道要與平時的時政報道打通、聯通,通過平時經驗的積累,在更嚴格要求更高的新聞報道中沉澱和提升。在內容編排上,重大時政報道與平時的時政報道也要形成層次有序的邏輯關系,這樣既是為了版面安排的便利,同時也營造了上下一盤棋、政策全覆蓋的發展局面和氛圍。

(三)新聞比會議重要,現場比會場重要

用大篇幅的會議和會場在填充版面的做法在新聞效果上是很差的,群眾厭煩、相應的報道初衷也不到位。中央出台《關於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新聞報道的意見》,就是針對這個由來已久的局面。會議和會場是大的背景,要有相應的新聞呼應、有相應的現場烘托。

會議是新聞的富礦。要用足會議透露出的各種信息,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而是通過記者的細心觀察和平時的素材積累,對會議的相關事件進行深化和鏈接,挖掘出會議背后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和發展方向。受眾除了想知道開了什麼會,更想知道為何開、達成何種議題、對百姓生活影響如何。要用通俗易懂的新聞語言做報道,將會場和外景結合起來,就群眾關心的話題從會議中找答案。從報道手法、切入角度、報道口徑以及畫面、語言的風格上,盡量人性化、趣味化、形象化﹔當然,也要避免時政新聞的庸俗化、娛樂化、商業化。

(四)與其他區域內媒體形成合力和同頻共振

地方媒體在重大時政報道中遇到的難題是相似的。區域內的廣電和平面媒體在人力、資源、版面、選題計劃等方面要在這些特別時期達成共識、形成合力,資源共享、互通有無,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圍繞同樣的主題做出同頻共振的效果。

除了宣傳報道的效果可以做到1+1>2外,區域內媒體的攜手合作在受眾覆蓋面和影響力上也有正面的促進作用。廣播可以通過快訊、錄音報道、新聞特寫、專家訪談、廣播插件等多種表現形式﹔電視有直播、轉播、專欄、專題、短消息等方式﹔平面媒體也有頭版、社論、專欄、專版等形式。立體化多形式的報道能帶給受眾多角度的沖擊,也便於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習慣。

(五)善用新媒體平台和本地社交媒體

內容和傳播渠道的創新已經成為時下媒體最熱門的話題,做好融合傳播甚至成為很多中央媒體和省級媒體頭等重視的大事。確實,隨著受眾接受資訊方式的改變,微博、微信公眾號和移動客戶端已經是很多人主要的信息接收渠道。移動終端在新聞傳播上,憑借快速推送的資訊信息,便捷的閱讀與互動方式,滿足了受眾大量的信息需求。

因此,地方廣電同樣要考慮如何做好手機“小屏”的融媒體傳播。有自有新媒體平台的,要有專人做好專題架設和資訊推送,要按照新媒體的風格重新編輯、取長補短,便於用戶接收和閱讀。本地社交媒體例如BBS、公眾號、網站等也要提供鮮活、吸引力強的稿件供它們轉發,覆蓋更多的受眾。而一些比較大的時政類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稿件質量高、信息量大,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轉載使用。

(六)積極傳送本地媒體稿件

除了利用本地社交媒體和新媒體平台做好“向下”的覆蓋傳播,地方廣電還應積極“向上”傳送本地稿件,利用層次更高更廣的渠道擴大影響。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基層稿件貼近受眾,做得好、做得活的報道很受上級媒體的歡迎。

積極報送的做法是為了保持一個“量”,從量變到質變,隻有足夠多的“量”的積累才有可能達致“質”的飛躍。從效果上看,地方反響和基層做法是地方廣電所長,也是上級媒體所需,但是要避免連篇累贅、堆砌數量。

四、守住底線,把握定位,地方廣電的時政報道要“有所不為”

上文說的,都是地方廣電在重大時政報道中如何“有所為”﹔但時政報道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發揮的空間不是無限的,“穩中求進、穩中出彩”的基調一定要把握好。講究程序、行文嚴謹、用詞准確等時政報道的基本要求不能脫離。

這裡有幾個技巧可以借鑒。第一是盡量避免涉及人事、民族、外交、軍事等超出本區域范圍的敏感議題。第二是多從民生角度、地方角度切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做到小切口做出大文章。第三是結合本土受眾的興趣點來“講故事”。時政新聞都會伴隨翔實的數據披露,這些數據和本土受眾的關系如何?以后會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講好故事,通俗易懂。第四在人員選擇上要用有經驗、有資歷的編輯記者,他們對時政報道的把握更為可靠。

五、小結

正如上文所述,地方廣電涉及重大時政報道是機遇和風險並存,把握好尺寸和技巧的前提下能給地方廣電帶來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提升,也能提高本機構新聞報道的區域地位。對內部的資源配置和採編播團隊來說也是很好的鍛煉和洗禮。地方廣電要最大限度地運用各種電視手段,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可視、可聽的優勢,展現表現力和感染力,讓電視時政新聞報道與本土受眾密切結合,做到不缺位、也不出位。

(作者單位:佛山電視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