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領空委員:多屏時代 出版業依舊需要"工匠精神"
史領空委員。本報特派記者 趙立榮攝
30多年如一日與書籍打交道的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譯文出版社總編輯史領空,喜歡自稱“編書匠”。多屏時代,在出版業傳承與創新中,他依舊提倡“工匠精神”,從選題策劃到編輯加工、裝幀設計等各環節實現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作為新任委員,史領空特別關注新時代中國圖書如何走出去的問題,他的提案關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以更加國際化的形式,探索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
“工匠精神”首先建立在專業基礎上,史領空介紹,自1978年成立迄今,上海譯文出版社一直堅守著“用專業眼光選書、用專業態度譯書出書”的傳統。令他感動的是,新聞出版界有不少政協委員都是上海譯文社的忠實讀者,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版的20世紀西方哲學藝術“黑皮書”到新近出版的村上春樹新作《刺殺騎士團長》,幾代“譯文”出品皆為人津津樂道。
史領空還與記者分享了一個故事,去年日裔英籍小說家石黑一雄摘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上海譯文出版社第一時間推出他作品的中文版。“有人說我們眼光好,押對了寶,其實我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
史領空口中“該做的事”,包括外國文學專業出身的編輯深耕所在領域,關注有影響力的佳作和重要作家,及時、規范化地引進出版。“除了石黑一雄,還有其他熱門獲獎者的作品版權也在我們這裡。外國文學繞不開那些重要作家,我們希望在這個領域為讀者提供作為基准的信息。”他說道。
“好的傳統能引領未來。”史領空認為,面對傳統出版業轉型升級的浪潮,既要緊跟行業技術進步步伐,又不能脫離傳統。作為傳承與堅守的一個案例,已成為“上海品牌”的《英漢大詞典》即將推出第三版。
如何讓這部曾被許多人翻爛的工具書適應當代讀者新的閱讀需求? 作為編纂負責人,史領空和他的同事們不斷思考著這本傳統詞典的數字化路徑和創新性發展。“當下,數字版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今年我們將率先推出《英漢大詞典》手機App。我們在其中做了一些新的嘗試,比如,用戶上傳新詞,經專家審定后收錄,既能實時更新又方便查閱。”他同時表示,在滿足查閱詞典的基本功能外,《英漢大詞典》 還將提供更為廣泛的知識服務,如對中小學課堂教學提供支持等。
“引進來”如是,中國文學又該如何走出去?在史領空看來,除了確定選題和對海外市場的判斷,要真正讓外國人接受,需要提升我們的敘述能力。“一開始我們請國內學者翻譯,但出版后往往面臨‘水土不服’的情況。現在,我們採取先請國內學者翻譯,經外國學者潤色后再付梓的辦法。”他說。
基於這樣的經驗,史領空認為,不妨換一種思路,請外國作者書寫中國故事。“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不妨請那些長期生活在中國且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執筆,從他們的視角發現那些外國人關注、而我們可能忽略的元素。”他透露,上海譯文出版社將在今明兩年陸續推出一系列外國人寫中國的書,助力中國圖書走出去。(本報北京3月15日專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