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尋找新聞事件中人的溫度
媒體從業10年,但是參加全國兩會報道,才是第二次。這一次,我將更多的目光投到“人”的身上,關注每一個具體的、有故事的人。
以四川為例,參加2018年全國兩會的有147名代表、48名委員,一共195人,他們來北京參加全國兩會,參政議政,履行職責,但同時,他們也是一個個的個體,代表委員往往都是在各個領域的杰出人才,他們為什麼會成為代表委員,一定是有故事的,他們有什麼獨特的人生經歷?他們在自己的平凡工作崗位上作出了哪些不平凡的貢獻?尋找到這些故事,有可能就會讓全國兩會報道更有溫度。
帶著這樣的初衷,我開始在各個小組討論會上蹲守,聽代表們發言,在他們的發言中尋找背后的故事,怕自己漏過其他組的精彩,也拜托錄制小組討論的各個攝像大哥幫我留意代表們發言裡有沒有特別的內容。開始兩天的蹲守看起來意義不大,大家都在就政府工作報告談自己的感受,談國家的大政方針,很少涉及自己。終於在第四天,有位攝像大哥轉告,他錄制的小組,有一位叫何學彬的代表說,四川團駐地國二招賓館的很多國畫都是她畫的。我意識到這個點可能有點意思,當即聯系何學彬代表,跟她聊聊。一通聊下來,就非常興奮,這位代表的畫作不僅挂在國二招賓館,而且還挂在中南海、國務院、人民大會堂等,還到10多個國家進行展出,最牛的是,國慶60周年的時候,她的畫作——《和諧之春》從3000幅畫作中脫穎而出,被選中挂在天安門城樓大廳。聊到高興處,何學彬代表當即請人送來了她的作品集,翻看著這一張張畫作,我發現,上面的風景都非常眼熟,一問下來,才發現,這些年來,何學彬代表畫了五六十幅巨型山水畫,從採風到完成畫作,平均每幅作品費時半年,畫的無一例外都是巴山蜀水!九寨溝、丹景山、銀廠溝、眉山、岷江……這個細節非常打動我,對家鄉的愛,莫過於幾十年如一日,用雙腳去丈量,再用手中的筆墨去描繪。我把這些記錄下來,做了一條人物特寫《何學彬代表:我以丹青畫四川》。
在四川代表團裡,有特點的不少,“95后”的代表徐萍就是其中一個。不到23歲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這在全國也是非常罕見的,在參加全國兩會之前,有一家媒體對徐萍進行過報道,但因為略失實,徐萍從此拒絕所有媒體採訪。在電話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徐萍對媒體的謹慎並不是毫無來由,年齡小,第一次參加這麼重大的會議,全國人大代表身負重任,社會對她的關注度又很高,自然不能像一個平常23歲的女孩子那樣口無遮攔地說話,把她的顧慮一一打消之后,約到了採訪。採訪的第一句,我問:社會對你的關注,很大程度是因為年齡的標簽,對這個標簽,你有沒有壓力?對面這個23歲的姑娘,隻有一秒鐘的停頓,然后說:標簽是別人給的,成長是自己的。她的這一句回答,給我很大的震撼。是什麼讓這個“95后”的女孩子有這樣的氣魄,一路聊下來,發現從“5·12”地震給她的人生帶來的影響、她在“經典藝術名家講壇”的運行過程中得到的成長,這些經歷都成就了今天的“95后”最年輕女代表。
在做新聞的這些年,我總在踐行一條原則:新聞事件本身值得被記錄,新聞事件當中的人更值得被關注,新聞如此,全國兩會報道同樣如此。
(作者單位:四川電視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