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1期

新聞學作為支撐性學科的基礎、問題與方向

葉俊
2018年03月29日10:01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新聞學作為支撐性學科的基礎,源於其意識形態屬性、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性及新聞學對其他學科的影響。新聞學在作為支撐性學科的路上,還存在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不健全,新聞學指導新聞實踐不足,新聞學對其他學科影響有限等問題。提高新聞學的學科影響力,要遵循新聞學學科發展規律,加大新聞學指導新聞實踐的力度,重視新聞學外部聯系。

【關鍵詞】新聞學﹔支撐性學科﹔意識形態﹔新聞輿論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把新聞學列為11個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性作用的學科之一,人口學、宗教學、心理學位居其后。這一結果表明,新聞學的學科地位再一次得到了認可,令不少新聞學研究者欣喜有加。與此同時,也有學者認為,從新聞學目前的理論體系看,在作為支撐性學科的路上還有一段距離。那麼,究竟該如何理解新聞學作為一門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性作用的學科呢?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助於全面理解為何及如何發展新聞學,為何及如何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為何及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一、新聞學作為支撐性學科的基礎

綜觀列出的11個學科,其排序依據是雙重的:一是學科本身對其他學科的輻射與影響力度﹔二是學科理論知識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新聞學作為支撐性學科的基礎,有以下三點:

(一)新聞學是一門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的學科

新聞學之所以被視為支撐性學科之一,首先在於它是一門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的學科。新聞學的意識形態屬性,主要在於新聞的意識形態屬性。新聞的意識形態屬性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盡管客觀是新聞報道的准則,但新聞無疑是新聞報道者主觀選擇的結果。這就賦予了新聞意識形態屬性。有學者指出,社會意識形態是一種高水平的社會意識,帶著明顯的理性色彩,是對社會存在間接反映的思想形式,“新聞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主要形式之一”[1]。美國學者馬克·迪耶茲則認為,“將新聞理解為一種意識形態(而非一種職業、一種產業、一種文學類別、一種文化或者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等),意味著主要是從新聞工作者如何給其新聞作品賦予意義的角度來理解新聞”[2]。

另一方面,新聞是意識形態建構、傳播與擴散的主要渠道。意識形態對一個社會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屬於認識、觀念、思想等精神層面的。一個國家有其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一個社會也有其復雜多樣的意識形態樣式。在眾多的意識形態中,符合國家與社會發展的意識形態往往會成為主流,而在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過程中,新聞扮演著重要的建構功能。不僅如此,意識形態要成為主流,發揮其影響力,也要借助新聞來傳播與擴散。

(二)新聞學是指導新聞輿論工作的學科

對任何一個國家、政黨、政府,乃至機構、企業而言,新聞輿論工作都至關重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做好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3]

新聞學之所以作為支撐性學科之一,與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地位密不可分。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性,是新聞學重要性的直接體現。在新聞輿論工作中,指導觀念直接決定著新聞輿論工作的方向,什麼樣的新聞觀決定著新聞輿論工作的實際效果。回答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追問,是新聞輿論工作的前提條件,也是新聞學作為支撐性學科必須回答的。在實際工作中,由於新聞輿論的重要性,任何國家、政黨、政府、利益集團都不可能放過影響新聞輿論的機會。因此,在聲稱“獨立”的媒體中,其新聞報道在一些關鍵事件中,無論其報道方式如何客觀,往往可以看到其立場所在。可以說,真正完全摒棄立場的媒體是不存在的,關鍵在於怎樣的立場。正如恩格斯所言:“絕對放棄政治是不可能的﹔主張放棄政治的一切報紙也在從事政治。問題隻在於怎樣從事政治和從事什麼樣的政治。”[4]

(三)新聞學是對其他學科有影響的學科

考量一門學科是否是支撐性學科,除了學科本身的重要位置之外,還要看其對其他學科的影響力。對於新聞學而言,對其他學科的影響力體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新聞學對現實的闡釋力,是否可以解決其他學科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古以來,信息的傳播始終是社會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大眾媒體出現后,大眾媒體就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其中新聞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作為一門研究新聞傳播規律、傳播過程、傳播對象、傳播效果的學科,新聞學在新聞傳播研究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同時,新聞學的研究對象還包括輿論、宣傳等社會系統中的關鍵元素,盡管其他學科也有相關研究,但新聞學除了理論研究之外,還研究相關業務,揭示輿論產生的過程、宣傳的具體方式等,這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

二是新聞學的學術研究對其他學科是否有參考借鑒價值。隨著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學科之間的交叉越來越明顯,學術研究中的學科之間相互引用也成為常態。新聞學同樣如此。如,受眾心理學、新聞社會學、新聞統計學、新聞哲學等,這些都是交叉學科的體現。在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中,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新聞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來源﹔政治學研究少不了新聞學,需要研究新聞在宣傳中的作用,新聞對政黨合法性建構的作用﹔社會學需要新聞學,研究新聞如何構建現實社會、如何塑造社會心態,等等。

二、新聞學作為支撐性學科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新聞學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薄弱

新聞學的蓬勃發展,沒有消除“新聞無學論”的聲音。有學者指出,“‘新聞無學論’不是一個無中生有或出於敏感而夸大的‘假想敵’,而是客觀存在於新聞學的發展過程中,並已然(成為)對新聞學的學科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的現實威脅者”[5]。研究表明,這種聲音既有對新聞學認識的不全面因素,也的確反映出了新聞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因此,“對‘新聞無學論’中的合理內容,應從理性反思的角度虛心吸取”[6]。

首先,新聞學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不健全,影響了新聞學的學科地位,更削弱了其支撐性作用。新聞學未能形成一套自身的學術傳統,特別是研究方法上主要還是其他學科的﹔新聞學的學科體系尚不成熟,未能形成相對固定的核心理論框架﹔新聞學話語體系缺乏共識,核心概念既少又缺乏定論,且沒有相對穩定的述語形態。正如劉建明所言:“科學化的新聞理論結構在述語形態上,應具有概念述語體系,具有推論的述語體系,闡明定律或原理,建立各種科學解釋的述語類型。”[7]

現實中,面對新的媒介環境的挑戰,新聞學的理論范式再次面臨各種爭論。比如,新媒體發展起來后,有的學者主張“重構新聞學”,呼吁新聞學理論創新[8]﹔也有學者提出“顛覆新聞學”,呼吁新聞學范式轉型,如“新聞學轉向傳媒學”[9]或“從新聞傳播到公共傳播”[10],等等,這從側面表明新聞學的核心理論尚不成熟、穩定性不足。作為一個成熟的學科理論體系,其核心理論是較為穩定的,不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震蕩。正是新聞學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不健全,才給“新聞無學論”留有了空間,也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對新聞學作為支撐性學科的困惑感。

(二)新聞學對新聞實踐指導作用存在不足

新聞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除了發掘歷史、構建理論體系之外,其功能之一是對新聞實踐的指導。這種指導既表現在用成熟的理論體系和教材體系,培養具備較高素養的新聞從業者﹔同時也表現為對新聞界的實踐可以提出指導性、批評性、建設性意見。從現實來看,新聞學專業對新聞實踐的指導作用還存在一些不足。

其突出表現是,隨著各種新型媒體的出現,出現了諸如自媒體新聞、數據新聞、VR新聞、無人機新聞、算法新聞、機器人新聞等一系列新聞的新形態。傳統的新聞採訪、新聞寫作、新聞評論、新聞編輯等課程無法勝任新形勢的需要。這導致出現了一種現象:新聞院校培養的新聞人才對新聞界而言有時用不上,用了卻后勁不足,新聞學專業畢業生與其他專業畢業生在新聞工作崗位上區別不大。

新聞學的指導性作用不僅表現為培養新聞人才的水平,也表現為新聞學界對新聞工作實踐出現的問題是否有及時的把脈。從新聞學現狀而言,在這方面顯然還存在不足。新聞學界對新聞界的一些問題沒有及時有效地指點,新聞界的一些問題或困惑難以從新聞學中找到答案。如,2015年媒體人石扉客就曾公開提出了對新聞學界的批評。[11]

(三)新聞學對其他學科的影響有限

發揮新聞學的支撐性作用,需要新聞學發揮對其他學科的影響。盡管新聞學與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統計學等都有交叉關系,但從研究學科發展和學術研究現狀而言,其他學科對新聞學的影響明顯大於新聞學對其他學科的影響。

這種影響的直接表現是新聞學越來越多地借用了其他學科的理論、概念和方法,但其他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借鑒新聞學理論、概念和方法相對有限。在眾多的學術專著、教材、論文中,這一現象比較明顯。丁柏銓比較了新聞學與傳播學和其他19個學科CSSCI刊物論文引用、被引用的情況發現,新聞學與傳播學和14個學科之間存在“逆差”,最大的是與歷史學之間,引用和被引用的比值高達296︰13﹔與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藝術學、體育學、文化學5個學科之間存在“順差”。[12]這表明,新聞學對其他學科的影響力已有一定基礎,但也有不足,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新聞學作為支撐性學科地位的發展方向

(一)尊重新聞學學科發展規律

新聞學是一門科學,而“科學理論體系發展的生長點應該是發現新的經驗事實、結晶成新的概念和構成新的知識體系”“把握好科學生長點是進行創造性科學活動的關鍵”。[13]對於新聞學而言,自然應該重視其意識形態屬性,但不能把新聞學僅視為意識形態,而不顧學科屬性和學科規律,要遵循新聞學學科的發展規律,把握好新聞學的學科增長點。正如單波指出的:“中國新聞學缺乏想象力,不僅理性能力不足,超越性與創造性匱乏、視野狹窄、詮釋力很弱,而且還感染著‘僵化’的痼疾,即‘把學術話語簡化為意識形態話語’。”[14]

就當前而言,新媒體對新聞學而言可謂一場危機,但這是符合學科發展規律的。在學科發展規律中,“危機點是突破的起點,突破線為螺旋軸或稱革命軸,由危機點起,沿革命軸上升到革命點,完成突變(質變)”。[15]因此,新聞學要轉向傳媒學或其他學科的觀點,對新聞學發展而言是有一定啟發意義的。但是,妄自菲薄,聲稱新聞無學,又走入了另一個端點,並不符合一門學科的規律。

綜觀中國新聞理論的創新,幾乎都是在改革實踐與理論創新互動之中實現的。[16]新聞學學科要獲得發展,不僅要有增長點、危機點,還要有追求點。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新聞學研究,如果要有所作為,當然不應該是新聞學術圈子內部的智識游戲,它必有所追求。”[17]

(二)加大新聞學理論指導實踐的力度

一是為培養具備良好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新聞人才,提供理論體系、操作模式、業務規范。新聞業作為一個專門的行業、職業,有其一套理論體系、操作規范和業務規范。進入新聞業的門檻之前,需要在這些方面接受新聞學教育,從而提高新聞人才的職業基礎素養。這就要求新聞學不斷提高新聞人才培養的水平。

二是解釋、評析新聞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並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新聞業界面臨的問題是多重的,既有新聞實踐中的職業倫理、職業道德問題,也有新聞界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法律、職業問題,需要得到學界的釋疑解惑﹔新聞業如何面對媒介技術的挑戰,也需要得到新聞學界的方向指引。新聞學應對新聞業界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三是跟進媒介環境的發展態勢,對變動中的新聞業發揮理論指導作用。新聞學對新聞業的指導作用表現是多方面的,既有對報道理念的影響,也有對報道內容的影響。因此,新聞學要發揮對新聞業的指導作用,就要強化新聞學對擴大媒體傳播力和對提高媒體輿論引導力的實踐導向。[18]

(三)突出理論重點,提高學科影響力

新聞學是否對其他學科產生影響,不僅在於新聞學自身理論基礎是否雄厚,可以為其他學科提供理論支撐,也在於其他學科對新聞學的認識。由於新聞學自身歷史發展較短,且受“新聞無學論”的影響,其他學科對新聞學科並未有全面的認識。特別是傳播學出現后,有的傳播學者把一些新聞學研究視為傳播學研究,甚至提出用傳播學取代新聞學,導致新聞學研究空間越來越狹窄,似乎僅剩下新聞業務、新聞史和新聞學概論幾門課程。

實際上,新聞學研究對象絕不僅限於此。新聞、媒體、傳播、宣傳、輿論、受眾、效果,等等,這些新聞生產過程中的內容,本是新聞學研究內容,卻越來越多地被視為傳播學研究。盡管傳播學的產生之初不只是為了研究大眾傳播,但如今的傳播學研究,卻把主要精力、大部分研究集中於大眾媒體的傳播,把新聞生產過程中各種元素的研究視為傳播學研究。這就進一步給“新聞無學論”蒙上了陰影。

擴大新聞學對其他學科的影響力,首先要有頂層設計,從學科劃分上規范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新聞學與傳播學之間糾纏不清的問題,自傳播學誕生之日起就已出現。當前,新聞學之所以弱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新聞學的研究對象越來越多地被視為傳播學研究對象。因此,新聞學與傳播學之間既要有學術自生性,也要有頂層設計。事實上,“新聞無學論”或“新聞學轉向論”也經常拿國外著名大學沒有開設新聞學專業作為例証,這何嘗不是由現狀倒推結果的反向例証。

其次,要明確新聞學的研究對象。新聞學中很多研究對象是對其他學科有影響的,如傳播、宣傳、輿論是社會系統中的重要研究。提高新聞學的影響力,就應明確把這些內容納入新聞學中,而並非把這些推向傳播學,使自己陷入新聞採寫編評等有限的業務培訓。

再次,新聞學要發揮對其他學科的支撐性作用,就要加大對學科之外內容的關照。杰·布魯默、斯蒂芬·庫森就曾指出,“學者、作者、教育者和學生,將越來越多的注意力集中於新聞業復雜的內部運作而忽視了它的外部聯系、影響和意義”“新聞學研究可能正變成內向型,而正在被邊緣化的規范性問題才是新聞學研究的根本所在。”[19]

總之,新聞學不是一門僅僅研究新聞採寫編評的學科,它的研究對象還包括新聞生產、輿論宣傳、傳播效果。而新聞、輿論、宣傳、傳播這些元素對任何一個社會而言,對任何一門哲學社會科學而言,都是具有參考價值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聞學是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性作用的學科,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參考文獻:

[1]余曦.新聞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主要形式之一[J].新聞大學,1986(4):36-39.

[2]馬克·迪耶茲.新聞是什麼:對新聞工作者職業身份與意識形態的再思考[J].國際新聞界,2009(12):33-38.

[3]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4]恩格斯.關於工人階級的政治運動[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49.

[5]唐遠清.對“新聞無學論”的辨析及反思:兼論新聞學學科體系建構和學科發展[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12.

[6]唐遠清.對“新聞無學論”的辨析及反思:兼論新聞學學科體系建構和學科發展[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114.

[7]劉建明.理論新聞學的述語形態[J].現代傳播,2001(6):26-29.

[8]張濤甫.新聞學理論創新:問題與突破[J].新聞記者,2015(12):14-16.

[9]譚天.從“新聞學與傳播學”到“傳播學與傳媒學”[J].新聞記者,2015(12):38-42.

[10]張志安.從新聞傳播到公共傳播:關於新聞傳播教育范式轉型的思考[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7-84.

[11]石扉客.對當下新聞界的7點看法[EB/OL].http://www.sohu.com/a/34057858_188128.

[12]丁柏銓.論新聞學的學科影響力[J].現代傳播,2011(6):24-27.

[13]李恩良.對學科發展規律的認識[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88(9):22-25.

[14]單波.論我國新聞學想象力的缺失及其成因[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75-79.

[15]林福長.關於學科發展規律初探[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86(6):19-21.

[16]童兵.改革實踐與理論創新的互動:紀念中國新聞改革與新聞學研究30周年[J].新聞大學,2008(2):1-8.

[17]吳飛.重新出發:新聞學研究的反思[J].新聞記者,2015(12):4-13.

[18]李文竹.新聞學理論范式的實踐導向探析[J].新聞記者,2012(2):20-25.

[19]杰·布魯默,斯蒂芬·庫森.新聞學研究的規范性視角:回顧與展望[J].新聞記者,2014(7):86-93.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新聞學博士)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