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合並順應傳播規律
3月21日,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全文,提到“將撤銷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建制。對內保留原呼號,對外統一呼號為‘中國之聲’。”
其實,早在2010年,我國也開始了廣播電視的合並改革。當時,以上海為首的7個省市,率先完成了省級廣播電台、電視台的基本合並。2011年至2017年,貴州、廣東、河南等地也先后完成了廣播電視的合並工作。
盡管已有先例,但此次中央三台合並,仍可以說是近幾年來媒體融合發展的一件大事,它實現了中央層面的廣播、電視,國內、國外傳播機構的融合,為國家層面的廣播電視改革提供了現實案例。從新聞傳播規律講,三台合並也是歷史的必然,它既滿足了受眾需求,也也順應了媒體發展和國際傳播訴求。
受眾需求推動三台合並
經濟學裡有一個簡單道理,即商品供給的變化,容易受到商品需求變化的影響。新聞傳播也不外如是。在整個傳播環節中,受眾就是既是信息的第一目標,也是最終目標。因此,受眾需求一直是影響媒體的重要因素。近幾年來,互聯網技術讓受眾在新聞的感官刺激和個性化消費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聲、圖、文元素的交互應用,讓媒體產品的表現形式更為生動。定制推送算法的發展,也讓個性化消費成為新聞消費的重要一面。
從媒介發展史上看,信息傳播經歷了口語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和電子傳播四個階段。人類的信息感官也由耳朵逐漸擴展到眼睛。可以說,聲音是所有傳播的基礎,而圖像豐富了人類的感官形式。在信息爆炸時代,新聞產品已從最初的網絡視頻,發展到了今天的H5產品,人類的信息交流模式也從簡單的一對多傳播,向沉浸式傳播前進。如今,隻有能給受眾帶來充足感官體驗的新聞作品,才能在眾多信息中脫穎而出。這就對媒體的聲、圖、文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三台,擁有高水平聲、圖、文新聞作品的制作能力。三者的合並,能夠將這些能力統籌起來,為高水平的新聞產品提供資源基礎。
同時,算法技術的升級,也讓傳播者的信息,能夠通過互聯網技術,准確投送到受眾手中。這種技術的發展,讓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得以彰顯。對於受眾而言,個性化需求或是特殊偏好,例如對聲音或圖像有著特別的喜愛,或是場景需求,比如駕駛、走路、騎行等場景對信息的需求。這種個性化需求的彰顯,就會反過來倒逼媒體進行新聞產品創新。比如,央視將音頻業務增加到客戶端,以廣播形式播報新聞。國際台推出了“ChinaTV”手機客戶端,以視頻形式傳播新聞。從長遠來看,這種產品創新趨勢的發展,也可能導致中央三台的合並。
央視客戶端的“電視+”欄目,通過“聽電視”功能增添了音頻傳播
國際台的“ChinaTV”客戶端,基本以視頻新聞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三台合並后,並不意味著其能夠生產出滿足受眾感官需求、實現個性化消費的產品。中央三台機構合並,只是實現了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合”字。如何在未來發展中,實現媒體之“融”,才是合並后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需要考慮的問題。
媒體發展需要三台合並
如今,全媒體戰略雖然創新了中央三台的產品形式,但也暴露了其發展“瘸腿”問題。誕生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央三台,在其深耕領域集中了人才、設備、資本等大量資源。這種集中雖然造就了優秀的廣播、電視傳播體系,但也嚴重制約了三家媒體在非專業領域的發展。這就意味著,在制作具有全媒體色彩的新聞產品時,三家需通過暫時的聯合予以實現。從經濟學上看,這種合作方式建立在一個臨時組織之上,這種組織內部成員交流隔閡嚴重,且指揮能力弱,它不僅增加了制作人員的工作成本,也會增加媒體融合的失敗風險。
另一方面,機構分離也阻斷了中央三台之間的知識流動。對於媒體融合發展而言,多層次、多類型的知識流動,能夠增加採編人員的綜合傳播能力,從而實現媒體真正意義上的融合。然而,有效的知識流動依賴於良好的溝通機制。中央三台的機構分離,阻斷了這種溝通機制,採編人員隻能通過私下或業務,與對方人員實現聯系。這種短暫聯系,所實現的知識流動微乎其微。在這種情形下,中央三台無法為媒體融合發展培養全媒體人才,長此以往不利於三台的發展。
從西方媒體發展經驗來看,解決上述問題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兼並收購。並購能夠讓多家企業增強弱勢領域。美國新聞集團就是通過直接兼並收購現成媒體公司,不斷融合發展,最終成為了世界上著名的媒體集團。值得欣慰的是,相似的業務背景為中央三台的融合奠定了基礎。目前,央廣和國際台都拿到了互聯網電視牌照,央廣更是早已開播《央廣健康》和《央廣購物》兩套數字電視頻道。此時中央三台的合並,將面臨更小的摩擦。合並以后,中央三台也將成為引領廣播、電視行業,橫跨國內國外兩個輿論場的重要傳媒機構。
三台合並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重要基礎
現如今,如何在國際舞台上講好中國故事,既是一個時代命題,也是一個時代使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講好中國故事,首先就要擁有一家具有國際傳播力的媒體機構。
要想建成具有國際傳播力的媒體機構,立體化傳播水平是必不可少的。在國際舞台上,立體化傳播水平是衡量一家新聞機構傳播能力的重要標准。所謂立體化傳播水平,是指使用所有或大部分主流媒體傳播手段的能力。國際上有名的BBC,就是一家集廣播、電視於一體的傳媒集團。它旗下擁有8個電視頻道,10個電台頻道。
BBC傳播模式以廣播為基礎。世界各地經濟發展、文化發展、風俗習慣等方面不盡相同,對媒體的准入要求也會有所不同。在所有的傳播媒介中,廣播的覆蓋范圍最廣,它是實現對外傳播的最后一道保險。例如在阿富汗的廣大農村,其基礎設施落后、民眾文化水平較低,此時電視、互聯網等傳播媒介就無法發揮傳播作用,廣播就成為了各國進行傳播的重要媒介。
在立體化傳播體系中,電視則扮演著提高傳播效果的角色。在國際舞台講述中國故事時,為了加深受眾印象,有時候媒體機構不得不反復傳播某一個故事。這種方式雖能加深受眾印象,但容易引起受眾抵觸情緒,甚至起到相反的傳播效果。電視傳播能夠通過聲、圖、文的不同組合,突破反復傳播的局限性,以多樣化的傳播形式,對同一內容進行傳播。在加深受眾印象的同時,也能降低反復傳播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國際傳播機構的建設,也離不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傳播品牌。在國際舞台上,傳播品牌直接影響著新聞產品的傳播效果。比如,被貼以BBC標簽的紀錄片,更容易獲得各國民眾關注。對於受眾而言,知名的國際傳播品牌擁有著強有力公信力,這就讓傳播效果事半功倍。此次合並改革后,中央三台對外統稱“中國之聲”,其目的在於通過優質的新聞作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傳播品牌。(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煮酒話媒工作室 夏康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