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模式的傳播研究【2】
——以“分答”為例
三、“分答”的傳播核心: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來自美國的三位經濟學家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信息不對稱理論”。所謂的“信息不對稱”,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掌握豐富信息的人會比信息匱乏者佔據更有利的地位,他可以利用自身優勢,為他人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而獲益。自此,信息的不對稱便成為了知識或服務交易的催化劑,回答者可以在信息出讓中獲益。
(一)基於經驗或技能的信息市場
不同於“在行”成為行家需要經過申請、審核、拍照、推廣等復雜的流程,“分答”隻需要填寫兩行資料便可以開通分答頁面。極低的門檻,激勵用戶自發性地成為回答者,使得行家拓展變得異常簡單高效。答題者隻要在某一領域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或經驗,所答問題對提問者而言具有指導意義,便可以獲得關注,讓知識變現[3]。目前“分答”知識行家所涉及的領域,涵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到投資理財、創業職場,小到面試談薪、健康情感。“分答”都力圖幫助用戶開拓思路、學到方法、解決當下的問題。
(二)基於名人效應的信息市場
“分答”最開始先從“在行”行家、果殼網科學傳播作者以及知乎專家中擴散,他們在朋友圈的分享為“分答”帶來了第一批的用戶﹔而后,部分名人和《奇葩說》辯手自發地加入“分答”,使得“分答”沖破互聯網的圈子,開始向大眾中擴散﹔傳播的高潮,源於王思聰的加入,至此更多用戶慕名而來,傳播勢頭勢不可擋[4]。毫無疑問王思聰的出現讓分答一夜成名,升級為了現象級產品。“分答”的成功,並非僅僅依靠著自身的運營,而產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傳播性,也成為了可以迅速引爆朋友圈的重要原因。
四、結 語
“分答”的孵化隻用了十天,卻在一個月內獲得了海量用戶的關注。朋友圈刷屏、眾多明星的加入,讓其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產品。但不容忽視的是,“分答”還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60秒的語音回復雖然降低了知識交易的門檻,但60秒的解答並不能有效地傳遞知識,目前隻能滿足一些獵奇性的話題﹔其次,語音內容比文字內容更難監控,無疑增加了“分答”監管的難度﹔另外,創始人姬十三將“分答”定義為粉絲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結合體,這種模式是否有著持續的生命力,能為“分答”帶來源源不斷的流量,還有待市場檢驗﹔最后,“分答”的用戶黏性值得懷疑,從長遠來看,對名人而言象征性的收入是否有持續的吸引力,對於用戶而言,“分答”的內容又是否能夠產生足夠的價值[5]。
“分答”在走上知識變現的過程中,如何保持對知識那份純粹的初衷,又如何通過自己的平台營造出開放、多元、分享、互助的良好氛圍,培養並吸引愛知識、樂分享的用戶,傳遞社會正能量。在這個“內容為王”的時代,知識付費平台應為用戶提供高價值的優質內容,並保持自己的生命力。相信隨著知識付費向縱深處發展,形式多樣的定制化的內容,必將贏得更多的用戶。
參考文獻:
[1] 陸春暉.共享經濟下知識付費模式研究[J].現代商業,2017(33):162-163.
[2] 常昕.基於信息不對稱的自媒體變現規律和眾籌模式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6(10):83-86.
[3] 宋建超.知識付費的發展困境和發展趨勢探析[J].視聽,2017(11):21-22.
[4] 許森.知識零售變現模式的問題與思考[J].新媒體研究,2016(19):193-196.
[5] 任藝菲. “知乎”用戶管理的傳播學分析[J].試聽,2015(2):122.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