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強理論 補技術 重實用
課堂上生動對話教學。資料圖片
“新聞學是一個應用型的文科專業,而媒體傳播格局發生變化,隻培養新聞理論人才而不培養技術人才的培養結構是有缺陷的。基於這樣的前提,我們從中受到了啟發,新聞學專業應該朝著文科中的工科發展,在培養新聞理論人才的同時,培養新聞傳播學的技術人才。”人民日報社甘肅分社社長、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林治波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如此談道。
據其介紹,1959年蘭州大學在當時的中文系設立新聞專業方向。改革開放后,原國家教委出於重點專業建設的戰略布局需要,於1983年選擇在蘭州大學復辦新聞專業並設立新聞系。在此基礎上,2004年7月,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正式組建。
提升思想素質 增強綜合能力
2014年7月,根據中宣部、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甘肅省委宣傳部與蘭州大學簽署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協議,為該學院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正是在“部校共建”的背景下,林治波成為人民日報社當時唯一在職出任高等院校新聞學院院長的人。
林治波說,如果不強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新聞就會走偏。隻有改進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提升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思想素質,才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出合格的人才,讓人才培養回歸本源,達到教書育人的真正目的。
結合“部校共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建設持續加強。一方面,加強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整個教學研究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統領,通過與不正確的思想作斗爭,樹立了學生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另一方面,加強教師和學生的實踐,在原有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實踐場合和途徑,通過給學生聯系實踐渠道,讓教師到報社、電視台去兼職、挂職的方式,提高了師生的實踐性。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已成為全國高校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科研基地,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思想素質過硬、作風踏實、具有較高業務水平的新聞傳播專業人才。
實踐創新模式 培養實用人才
如果學術自由是大學之魂,那麼,辦學特色就是大學之神。大學辦得好不好,不在於規模有多大,而在於特色是否鮮明。如何走特色之路,是大學辦學主體必須高度重視的戰略問題。
20世紀90年代初,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就確立了新聞學與傳播學同進、實行多層次全方位培養新聞與傳播學人才的教育模式。據林治波介紹,目前,“2+2”模式是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一大特色。
據其介紹,蘭州大學所有院系本科階段的學生,讀完兩年之后,願意學新聞專業的學生經過考核擇優錄取,按照自願原則分配到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各個專業中去。這種辦學模式在國內同類高等院校很少見,這種模式既有好處,也有弊端。好處是學了其他的專業再學新聞,會有更多啟發,可以培養更加專業的新聞實用人才﹔弊端就是新聞專業設置的很多專業課來不及學,會讓學生感覺很匆忙。
林治波說,“新春採風萬裡行”和“重走中國西北角”是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具有品牌效應的兩個實踐活動。要求每一個學生在校期間至少走一次,教師輪流帶隊,促進師生共同成長,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通過拓寬學生對外交流渠道,提升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
今年即將畢業的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王豪告訴記者,在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習的兩年,豐富多彩的課程與實踐經歷,讓他能夠進入社會、深入實踐,不僅開闊了視野、提升了能力,而且讓他更好地理解了課本中所學到的知識,使得理論聯系了實際。
狠抓特色學科 提升辦學水平
據林治波介紹,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傳統特色優勢專業的基礎上,今年新學期開設了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並在該專業裡設立紀錄片的專業方向,建設“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基地,打造該學院新的發展品牌,培育新的增長點。同時,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還專門設立了絲綢之路文化與紀錄電影研究院,未來將聘請業界一些著名導演做兼職導師,培養一批實用型的新聞傳播人才。
長期以來,制約西部高校發展的高層次人才穩定和引進困難的窘境依然客觀存在,高層次人才隊伍穩定成為西部高校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掣肘。對於地處甘肅的蘭州大學而言,這樣的矛盾更加突出。
為此,林治波表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雙向策略,聘請資深研究員,邀請學界、業界、政界、商界的專家、學者到學院授課和開展科研工作。積極開展培育、選留和引進人才的工作,繼續從捐贈經費和“部校共建”經費中設立專項人才基金,力爭引進新的教學科研人才,特別是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亟須人才。
積極提升現有隊伍的教學科研能力,支持教師走出去。通過參加國際國內各類學術會議,開拓學術視野,提高學術水平,不斷促進教學、科研協調發展。以博士點的申報為龍頭,推進師資隊伍和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此外,強化內涵建設,提升辦學水平,在補齊各項短板的努力中實現新時代一流新聞學院建設的階段性目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