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網絡輿情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徑探究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19”講話中,針對新時期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連接中外、溝通世界”48字工作方針。他的講話對新時期尤其是新媒體語境下的網絡輿論引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新媒體准確把握輿論生態、掌握傳播規律,轉變引導方式,對有效地做好新聞宣傳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輿情﹔思想政治工作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822(2018)04-0053-02
一般認為,輿情是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民眾對自己所關心的或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事務、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所持有的態度和意見的總和。從傳統的社會學理論上講,輿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高校輿情則是高校師生民意集合的反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師生思想政治態度,而新媒體作為高校網絡輿情制造、傳播、接受的主要陣地,越來越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傳播及其特點
新媒體是高校師生傳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高校網絡輿情傳播呈現出多樣性、涌現性和不穩定性等特點。
(一)多樣性
大學生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對公共事務充滿熱心。同時基於新媒體技術,他們所獲取的信息呈現出多樣化、復雜性的特點,因此,網絡輿情更加多元化,無論是國際熱點和校園話題,在適宜的生態催化下,都可能醞釀成一個個校園輿情,而且會隨著關注者的興趣改變而發生轉變。
(二)涌現性
網絡輿論場自組織的屬性,使得輿論生成一般是以“涌現性”為特征的。在高校,某一熱點或某一突發事件,在一定的表達空間和自主性的激活下,都有可能在新媒體平台上發展為校園網絡輿情,在時間上具有突發性。
(三)不穩定性
“網絡輿情的形成一般包括伊始、聚集、爆發、回落四個過程,具體表現為信息發布,信息擴散,對某一信息或觀點的大規模關注,以及信息因時效性而產生的自然回落[1]。”大學生由於其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對事物的認識會存在片面、主觀等問題,容易發表一些情緒化的觀點,同時大學生參與網上討論,更注重參與感,對事件本身討論並不深入,因此高校網絡輿情呈現出不穩定的特征。
二、重視高校網絡輿情之於思政工作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4·19”講話中指出:“老百姓在哪兒,民意就在哪兒。我國有7億網民,傳統方式和網絡渠道共同構成了現在反映民意、了解民意、溝通民意的新途徑[2]。”新媒體是網絡輿情匯聚的重要平台,是大學生表達意見的主渠道。為了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首先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心理情緒和意見訴求。而新媒體作為高校民意匯聚的重要平台、大學生表達觀點的主要渠道,高校輿情信息是大學生思想狀況的概況反映。較之座談會、調查問卷等傳統形式的思政調研方法,新媒體的開放性和自由性,為公眾討論提供了相對自由的交流氣氛,能更真實、直接地反映大學生所思、所想、所感。因此高校要把輿情工作作為一個重要環節納入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性、預見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監測輿情的形成、研判輿情走向,進而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在此基礎上,一方面要注重權威性導向,做好信息發布,加強學校與師生的溝通,注重把思想引領與解決師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另一方面要注重公共性導向,在尊重學生表達權的基礎上,進行議程設置,積極生產網絡內容,加強網絡文化建設,通過創新輿論引導方式引導大學生,凝聚共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