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央視立文化節目美學新標杆 情感動人故事引人大氣撼人

趙瑩
2018年05月30日13:2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情感動人 故事引人 大氣撼人

《國家寶藏》

右上 《信·中國》

右《朗讀者》 資料圖片

近年來,文化類綜藝節目成為綜藝“新寵”,中央電視台以及各大衛視不斷挖掘傳統文化精粹,創新節目樣態,讓觀眾在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中應接不暇。特別是央視充分發揮其人才、技術、資源優勢以及不可比擬的平台高度,吸引海內外、各行各業的精英才俊,傾情展現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無窮魅力。

《經典詠流傳》將傳統詩詞歌賦與現代音樂創作碰撞結合,造就一個又一個經典之作,廣為傳唱﹔《朗讀者》《信·中國》《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我有傳家寶》《時尚大師》不斷豐富節目文化內涵,將中華民族的精神、智慧、美感進行創意化表達,帶領觀眾在賞心悅目中尋根問祖、重溫經典,表達共通情感,凝聚共同夢想。總體來說,央視文化類綜藝節目注重情感動人、故事引人、大氣撼人,展現出了特有的審美特征。

情感動人 以情引思

情感,是穿越古今、維系大中華文化圈的線引。在央視各類文化節目中,文化載體有詩詞歌賦、古董寶藏、書信、歌舞甚至是服飾時尚,表現形態有訪談、表演、比賽,但是打動觀眾的核心仍在於情感——對中國的熱愛之情,對傳統文化的敬仰之情,對古往今來仁人志士的欽佩之情……凡此種種,動人之處,皆歸於情。

以情動人,古往今來都是文藝作品的共同審美特征。詩詞歌賦是古人表情達意、抒發情懷的重要載體與方式,“詩言志,歌詠言”“朗詠豁心胸,筆與淚俱落”,古詩詞的創作與作者的情緒表達有著直接的關聯,“送別詩”“田園詩”“邊塞詩”“懷古詩”表現了古人不同創作心境的不同情緒特征,宋詞的“豪放派”“婉約派”也是詞人不同的創作特征表現出的不同派別,無論何種呈現方式,都是情感的外化。各類書信、散文、札記也是如此。

時至今日,基於視聽技術的視聽文化成為當代新興的情感表達手段,文化類綜藝節目也成為表情達意的形態之一。因此,優秀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除通過傳統文化表現“古人情感”外,節目自身也應有情感的表達,並引發由情到“思”的升華,才是完整的情感線索。

我國文藝審美常常伴隨著深邃的哲學思辨意味,重視文藝作品形式美與內在美的統一,在這方面,《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央視文化類綜藝節目樹立了良好的典范,節目除表現語言文字之美和視聽美組成的形式美外,還特別注重通過專家點評等方式進行人文精神的升華,實現從情到“思”的審美升華。

故事引人 雅俗共賞

以情動人的同時,央視文化類節目注重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增加綜藝類節目的趣味性,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讓觀眾在更深入理解傳統文化來龍去脈的同時,對其進行“共情”的體驗。

故事離不開“人”與“事”,傳統文化由“人”創作,因“事”起意。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通過揭示、講述與詩詞歌賦、信箋札記、國寶文物相關的人與事,用故事化的手法對文化進行深入淺出的闡釋,能夠幫助觀眾了解文化形成的緣由,進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在央視傳統文化節目中,有的節目由主持人來講述文化背后的故事,有的由嘉賓自己講述,也有的通過“鑒賞團”中的文化學者來講述,還有通過小型舞台劇的方式來展現,無論何種方式,都是通過故事對傳統文化進行解讀,目的在於能夠加深觀眾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知。

傳統文化的表現方式是具象的——文藝作品或文物寶藏,人、事、情深藏其中,用故事進行內涵的“外化”,一方面能夠普及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同時也能夠增強觀眾對文化的情感體驗,還大大提升了節目的趣味性。從另一方面說,“故事性”可以說是傳統文化從高雅文化向大眾文化轉化的介質。古往今來,“故事”是通俗文化、市井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相比漢賦、唐詩、宋詞、書法、繪畫、雕塑,元雜劇、明清小說、戲劇戲曲中“俗文化”的特征更為明顯,“故事性”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當代傳媒藝術受眾廣泛,具備通俗文化的特征,在其節目中“故事”元素的加入符合傳媒藝術龍虫並雕、雅俗共賞的審美定位,因此,“故事性”是傳統文化綜藝節目的必要元素,也是其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所在。

大氣撼人 自信自強

大氣磅礡,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表現了我國古代聖人先賢、名士豪杰志存高遠的家國情懷。即使是對愛情、親情、友情的描繪,也滿含情義交融、大氣洒脫的特質。“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長”“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些肺腑之言最能代表中國精神,而這種中國精神歷經數千年,已經深深地融入中國人的骨血,通過中華民族的基因代代繁衍,由古至今。

當前,文化類綜藝節目也是視聽文化的一種文藝類型,同樣承繼著中華文化“大氣磅礡、震撼人心”的特質,一方面,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要表現內容,傳統文化本身就有著大氣磅礡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央電視台以“展現大國文化形象”為己任,擁有較強的優勢資源整合能力,站位高、立意遠,在內容編排、舞台設計、台詞音樂、主持人與嘉賓的選擇等各個方面,都展示出國家級媒體平台的品質與大氣。

總體來說,央視文化類綜藝節目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題材,以中國精神為“魂”,以共通情感為紐帶,以“故事化”為重要手段,以“氣韻高妙”為審美特征,完成了內容美與形式美的融合統一。

近年來,文化類綜藝節目從內容到形式不斷創新,向世人展示泱泱大國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精神氣質,極大增強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筆者認為,在今后的節目創意中,一方面可對我國歷史悠久的科技文化、算術文化、醫藥文化、天文地理文化等進行更為廣泛和深入的挖掘,將我國傳統科技思維與當代科學進行貫通,豐富當前傳統文化類節目的形式、內容,提高節目趣味性,也能夠更為廣泛地展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激發中國特色現代科技的創新活力﹔另一方面,可加強展現傳統文化中有利於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品質,如“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中的虛心求知,“千金一諾”的誠信精神,“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工人莫獻天機巧,此器能輸郡國材”中的工匠精神等,通過有選擇的提煉、有意識的引導,營造有利於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文化氛圍,發揮文化“文以化人”和對經濟社會的強大反作用。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作為追求,讓目光再廣大一些、再深遠一些,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同時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存現實,創造出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展現特殊的詩情和意境。”期盼央視借助其強大的影響力與傳播力,創造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作品。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