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迅速進行
5月中旬,在武安河西村的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編輯部人員中紛紛傳說,“月底就要搬家了。”①各種准備工作開始了。而駐地在河北涉縣西戎村的新華廣播電台編輯部則於5月19日宣布,5月23日,即由設在平山的電台接替播音,在西戎的人員從5月25日起經邯鄲向平山遷移。②
接到兩社合並創辦新的“大黨報”的命令,社長張磐石於5月下旬和報社行政負責人郭渭趕往平山縣裡庄。張磐石和先一步到達的《晉察冀日報》負責人鄧拓、范瑾會面,商談兩報合並事宜。商談完畢,張磐石要郭渭趕回武安“搬家”,張磐石本人不再返回,留在平山。③
郭渭於5月29日已回到邯鄲,恰好與搬遷中的新華廣播電台編輯部人員相遇,其中就有不久前被留在電台編輯部的編輯王晶堯。郭渭告訴王晶堯,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編輯部人員將在6月中旬趕到新駐地。④
幾乎緊隨著社長張磐石和秘書長郭渭,晉冀魯豫《人民日報》採訪部負責人李庄帶領編輯何燕凌離開駐地河西村北上。當時命令下達得很快,說走就走,李庄甚至來不及與結婚一年多的妻子趙培藍和剛剛出生的女兒見上一面。⑤
何燕凌回憶,當時的心情非常興奮。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編輯部有一張編輯們自己制做的大地圖,標示各大戰略區的軍事狀態,解放軍每解放一個地方,就在地圖的相應位置插上小紅旗。眼看小紅旗越來越多,編輯們心裡知道,戰爭的勝利即將來臨了,他們原來都沒有想到勝利來得竟是如此之快。
會師途中趣事多
何燕凌回憶,隨同李庄前往裡庄的人很少,但是具體的名字已經想不起來,惟有前往裡庄的路上有兩件趣事,一生都難以忘懷。
他們幾個人從武安的河西村出發,搭便車先到了邢台。他們已經好幾年沒有到過大地方了,邢台算得上是一個熱鬧所在。李庄對何燕凌說,中午我請你吃茴香餃子。何燕凌是第一次領教沒有一點油水的茴香餃子,結果印象不佳,從此避而遠之整整半個世紀。
接下來,他們到了石家庄,發現住處有一個撥號電話。李庄馬上說,附近有一個熟人,應該打電話告訴他我來了。於是這兩位圍著這個撥號電話研究了起來。戰爭年代,李庄幾乎都在太行山度過,用的都是搖把電話。何燕凌本是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學生,但在當年是一個普通學生,也沒有用過撥號電話。抗戰后期,他到重慶,在中共南方局領導下工作。他去八路軍辦事處時,那裡用的也是搖把電話。所以這兩個人不知道應該先拿起話筒呢還是先撥號?最后他們認為不必拿話筒,先撥號就行。誰知撥了半天也沒有動靜。李庄終於忍耐不住了,說,有這點時間,我跑去已經把熟人找著了。
李庄果然很快找來熟人,順便詢問撥號電話是怎麼回事?經人家點破,在場者捧腹大笑。
約在6月10日前后,李庄、李原、何燕凌趕到裡庄,接手華北《人民日報》創刊號的籌備。他們發現,先一步趕到的晉察冀日報的同志已經將一切准備工作做好了。⑥
對李庄來說,他印象特別深的是見到了聞名已久的鄧拓。鄧拓當時“三十幾歲年紀,比我想象的年輕許多,平易、儒雅、熱情──初次見面的印象一直到他18年后返歸道山絲毫沒有改變。”⑦(連載六)
注釋:①見卞仲耘1948年5月14日致王晶堯的信。②見王晶堯1948年5月19日致卞仲耘的信。③2003年3月17日在北京訪問郭渭的記錄。④見王晶堯1948年5月29日致卞仲耘的信。⑤李庄《難得清醒》,人民日報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26頁。⑥2003年3月12日在北京訪問何燕凌、宋琤的記錄。⑦李庄《難得清醒》,人民日報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26─127頁。
來源:《社內生活》2007月05月11日 第4版(副刊) 社史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