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致信祝賀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 賀信全文


聽聽領導人的黨報故事 從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看人民日報70年 今天的人民日報,為我出了“號外” 今天你是這樣的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全媒體矩陣報兩會 人民日報新媒體矩陣聚焦十九大
人民日報原國際部副主任溫憲:我在人民日報的四十年

       我是1974年3月進入人民日報,當時報社還在王府井117號,我還不到20歲。四十年來,人民日報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我來報社的時候,人民日報還是鉛字印刷,每天早上報紙編輯完之后,紙樣通過飛機的航班送到全國各地的印點去印刷,所以很多地方都看不到當天的人民日報。現在情況就不一樣了,現在是電子照排、衛星傳版,人民日報也變成了有眾多子報子刊和新媒體的現代化的媒體機構。
       70年來,人民日報風雨兼程,走過了一段極不平凡的歷史。人民日報一直與我們整個中國國家的發展變化密切聯系。多年駐外的經歷也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的不斷發展壯大,也使我們中國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非常自信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詳細】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顏世貴:要對得起記者這個稱號

       我當年到報社的時候,人民日報創刊還不到20年,一晃今年70周年了。我在人民日報這一輩子其實很簡單,就是當記者,沒有其他的。我是人民日報培養起來的。我可以這樣說,我的血液融化在這個大院裡。我是在人民日報大院裡成長,也是在這個大院裡變老的。
       70年來,對我來講,我認為記者首先是個事業。我在人民日報待了一輩子,我對人民日報的感情確實不一樣的。我的一切都是人民日報給的。另外,我覺得當人民日報記者很光榮,你要珍惜這個身份,什麼原因呢?作為人民日報記者,你可以做好多的事,為群眾、為黨做好多的事。【詳細】

人民日報主任編輯肖潘潘:忙碌而快樂的夜班新聞人

       我是2005年8月來到人民日報工作的,到今年正好是13年,這13年,我一直在夜班,一個月要上兩個星期的夜班,平均下來一年有200多個夜班。雖然每天和大家的作息顛倒,但是很快樂,因為是為黨報工作。
       現在媒體融合時代已經來臨,我們作為黨報新聞工作者如何判斷,如何作為,是我們必須嚴肅思考的話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也做了一些思考,總結起來思考有兩方面,一是從“事件”到“見勢”。還有一點是從“事情”到“事理”。盧新寧副總編輯曾經對評論部的同志說過,評論關注點要“從事情到輿情”,既關注那些有熱度、有代表性的事件,也要關注到不同群體對事件的認識、看法和情緒。【詳細】

人民日報微博主編徐丹:用新媒體續寫光榮與夢想

       我以前在總編室工作,報紙的生產周期是24小時,但微博是論分論秒。我們現在為了工作都下載了很多客戶端,而且都打開推送,大家知道新媒體之間的競爭甚至只是幾分鐘、幾秒鐘的差距。別看時間是幾秒鐘,但是傳播效果會差很多,甚至是量級上的差別。
       還有一方面是把關和防差錯的壓力比較大,對比傳統媒體報紙,在報紙上有校對、一讀、編輯,整個流程很完善。但是在微博上,發稿、審稿的流程相對扁平化,速度非常快,這樣難免犯錯誤的概率會大。經常一條微博發出去,有一個標點的錯誤,網友就秒截圖。這方面壓力也是挺大。另外還有創新的壓力,大家都知道,微博每天都在發,但是網友對於新的題材、新的表達方式也有一個審美疲勞。【詳細】

人民日報總編室部務委員李舸:用鏡頭記錄中國

       我是覺得自己和人民日報還是很有緣分的。從1990年進入人民日報實習開始,就沒有再離開。實際上這麼多年回顧下來,我覺得人民日報真的是培養了我,也鍛煉了我。
       其實我們都感到很榮幸,能夠跟隨報社走到了70年。面臨改革開放40年這樣一個歷史節點,能看到新聞媒體的發展,能看到我們所處的媒體的變化,都是非常高興的。跟年輕的朋友,尤其是新來的編輯記者們,我覺得其實有一個觀點要共勉——要把新聞媒體當做自己的事業,把它當成自己人生規劃的一個起點,認真地走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這是非常重要的。【詳細】

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任袁鷹:初心與堅守

        我是1953年調來的,我那個時候在上海解放日報。因為到北京工作,而且能夠到中央黨報工作,我是很興奮的。昨天聽你們說要來,我想了一下,已經66年了,我來的那一年不多33歲,現在已經95歲了,大部分時間都在這裡。
       我覺得“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字,聽起來好象是很普通的一句話,但是真正做起來,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想老百姓之所想,把人民的喜怒哀樂都挂在心上,作為辦報紙,時時刻刻都要想到不是那麼簡單,不光是一句口號。報社70年了,我希望至少從領導,大家還是要記住這句話,人民日報應該永遠為人民服務,時時刻刻想到做得夠不夠,還應該做到哪些。【詳細】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劉振祥:影像見証奮進與輝煌

        我是1948年到人民日報工作的,那時候人民日報在平山裡庄。那個年代人民日報很艱苦,由於條件限制,沒有攝影記者,隻有文字記者。1949年12月15號人民日報到北京,那時候叫北平。到北京以后,人民日報接收了國民黨的《華北日報》,地址就在王府井。
       在慶祝70周年的時候,作為一個報社的不年輕的老朋友來說,我想說兩句話,一是兩個不要忘記,一個不要忘記戰爭年代為中國的新聞事業為辦好人民日報犧牲了很多同志,所以在慶祝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他們,忘記了他們,就忘記了人民日報的這段歷史,記住了他們,是對他們最好的慰問。第二個不要忘記,就是人民日報從山裡走出來,有很優良的革命傳統,那個時候的領導和群眾關系非常好,大家都互稱同志,在一塊兒吃飯,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非常的好,這個氣氛,當然一直保持到現在。【詳細】

人民日報陳特安、宦翔:重大國際新聞報道背后的故事

       陳特安:做好重大外交活動的新聞報道,需要注意的是,對重大外交活動的所有報道,無論是消息、圖片、通訊、特寫、述評,還是社論,前后方都要重重把關,都要突出展現這場重大外交活動的主旨精神,導向正確,分寸拿捏到位,新聞事實、數據准確無誤。
       宦翔:近年來我們國際部乃至駐外記者都積極地參與到媒體融合的大潮之中。與人民日報兩微兩端,微博微信、中英文客戶端,以及中央廚房,還有人民網等媒體都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和聯動。在視頻制作和直播方面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和下了很大的力氣。【詳細】

人民日報於寧、姜赟:佔領輿論高地 為改革鼓與呼

       於寧:在評論部干了17年。那個時候80年代初,十一屆三中全會開過還不久,當時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熱火朝天的,所以那個時候受到的感染,受到的鼓舞還是非常大的。特別在評論部有這些老領導帶著我們,所以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是接受了很多鍛煉,豐富了自己的閱歷,向老同志也學習了很多,受益匪淺。對於影響以后十幾年的工作乃至一生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姜赟:正如於總所說,他進人民日報的時候我才出生,其實在我們父輩那一代人,對人民日報都是非常尊敬的,可以說有一種人民日報的情結,所以當時聽說我到了人民日報,大家都替我高興和自豪。說實話因為我當時讀非新聞非中文專業,能夠進人民日報也是得益於總編室開始招收其他專業的學生,所以那個時候我才能進到總編室。【詳細】

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江紹高:做時代風雲的記錄者

       我當時進來的時候,確實感覺到從一個縣裡的通訊干事到人民日報從事編輯工作,這是我做夢都沒有想到的。我因為來自農村,所以我從農村組編輯做起,當時編稿件、寫評論,我對自己說,我到這兒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己要有這樣一個信念,就是要用心學習。
       第二點,你做什麼工作都要任勞任怨。因為來自基層,編輯也還是要學習的。我當時的領導就告訴我說,你多跟老鐘請教,多跟他學習,所以我很多事情,會向他請教。這種請教是很具體的,不是泛泛的跟你談一些東西,而是拿著這篇稿件問,你有什麼看法,他有什麼看法,讓他們來告訴你。【詳細】

人民日報原國際部副主任
溫憲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顏世貴

人民日報主任編輯
肖潘潘

人民日報微博主編
徐丹

人民日報總編室部務委員
李舸

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任
袁鷹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劉振祥

人民日報國際部
陳特安 宦翔

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 於寧
人民日報評論部 姜赟

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
江紹高

人民日報如何成為中共中央機關報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是1949年8月1日由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升格而來的。而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則是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和晉察冀中央局機關報《晉察冀日報》合並而成,並於1948年6月15日創刊。中共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是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大解放區合並的成果之一。

  • 我印象中的《人民日報》,高端而不失親民,大氣而不無靈巧,穩重而不乏創意。這裡蘊藏著最優質而豐富的教學資源,真是琳琅滿目啊,值得好好利用。
    ——朱華賢
  • 在《人民日報》的陪伴下,這些年來,我閱讀美好的文章,以引領自身﹔寫作美好的文章,以記錄踐行。如果每一個讀者都以智慧的文字對照反思,如果每一個作者都以真誠的行動落實心聲,世界將更精彩,未來會更美好。
    ——朱永新
  • 我知道每天讀《人民日報》給了我很大的幫助,理想的成績得益於對《人民日報》日積月累的學習。我一直覺得《人民日報》代表著最真實的、最權威的、最有力量的聲音。
    ——梁萌萌
  • 每一次讀人民日報尤其是文藝版,我都能深切感受到《人民日報》的高度和深度,給予我精神陶養。時至今日,年已九旬的我依然手握《人民日報》,這既是對我一路成長的追憶,也寄托著我對《人民日報》美好未來的一種希冀。
    ——莫測
  • 我一直堅持每天閱讀《人民日報》。它影響著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已成為我生命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亦師亦友,並將陪伴終生。日月如梭,物換星移,往事已矣,但對我的影響不會消失,那些人那些事在心底不會被時間抹去。這張報紙七十歲了,作為一個忠實的讀者,我會更加仔細地閱讀,並向身邊其他年輕人介紹,讓更多人成為這張報紙的忠實讀者。
    ——魏凱
  • 今年是《人民日報》創刊七十周年,它是在解放戰爭的硝煙和迎接新中國成立的炮聲中誕生的報紙。它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時代記錄者、見証者和推動者。幾十年來,我之所以對《人民日報》常存感動、感激,長期訂閱,天天閱讀,不僅是因為“大地”滋潤催放了我心中的文學花蕾和真情表達,更重要的是,我從這個明亮寬敞的窗口,可以瞭望世界風雲的急劇變幻,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縮影,聽到時代前進的鏗鏘足音,看到當代中國的現實斑斕和實現中國夢的光明前景。
    ——譚仲池
已有名網友 祝人民日報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