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领导人与人民日报,一字一句总关情

王媛媛
2018年06月13日14:20 | 来源:人民网-环球人物
小字号

70年沧海桑田。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火磨街,到河北省平山县里庄;从北平王府井大街117号,到北京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的历史足迹,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关心着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发展:毛泽东撰写、修改人民日报社论、消息百余次;周恩来审改人民日报稿件800多篇;邓小平多次审改人民日报重要稿件……70年再回首,那些峥嵘岁月弥足珍贵。

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文 戳穿傅作义偷袭计划

毛泽东第一次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是在1946年,人民日报前身——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以下简称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时。当年5月的一天,身在延安的毛泽东在一张浅色土纸上一连写下4行“人民日报”,其中上面两个略显清瘦,下面两个用墨浓重。仔细斟酌比较后,他在属意的报头的左上方画了个小圈。但因交通阻隔,耽误了时间,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于当年5月15日在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火磨街创刊时,使用的是毛泽东手迹集字组成的报头。直到当年7月1日,毛泽东题写的报头才被使用。

1946年(左)和1948年(右),毛泽东两次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并圈选了比较满意的。

1948年,党中央决定将《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以下简称华北《人民日报》)。当年,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小村——里庄,迎来了华北《人民日报》的200多名报人和几台印刷机。这让世代务农的村民很兴奋,他们腾出最好的房子,拿来炊具、桌椅板凳、铁锹、扫帚、水缸,年轻力壮的村民还热情地帮忙搬运机器、印刷报纸。这年6月,毛泽东已来到距离里庄30多公里的西柏坡,住在一个农家小院里。收到重新题写报头的请求后,他在一张不大的白纸上分别写了4行“人民日报”,共16字,还在自己比较满意的字边画了小圈。

1948年6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创刊,新报头是从毛泽东题写的4行“人民日报”中选出合适的字,适当放大或缩小,并略作修饰而成。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日报》正式转为党中央机关报,继续使用这个报头,并一直沿用至今。

自创刊始,这个由毛泽东题写的报头就见证了一幕幕史诗。1948年底,国民党东北败局已定,辖60万大军的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派出一支秘密部队偷袭防区内的共产党中枢机关,以期将共产党首脑人物一网打尽。行动成功的标志是抓获“南方口音极浓,手指被卷烟熏得黄黄”的毛泽东。但傅作义做出偷袭决定当天,中共情报人员就获取了这一绝密计划,毛泽东将计就计唱了一出“空城计”。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修改审定的《蒋傅匪妄图突击石家庄我军严阵以待决予歼灭》,将傅作义的偷袭计划和部队番号全盘公开,并说“蒋傅首此种穷极无聊的举动是注定要失败的”。果然,傅作义军在知晓行动暴露并受解放军阻击后,即退军而去。随后,毛泽东亲笔撰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长文,作为1949年新年献词,刊登于1949年元旦的人民日报上。

1949年2月2日,人民日报先遣队由范长江率领,接管国民党《华北日报》后出版了《人民日报 北平版》。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大队人马先于毛泽东10天进入北平,来到王府井大街117号,正式出版人民日报。

1946年至1976年,毛泽东共为人民日报撰写、审改各类文稿手迹149篇。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胜利。4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关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报道,成为新闻史上的名篇。其中写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文章用准确精炼的几百字,气势磅礴地表达了人民解放军打破了敌人划江而治的计划,拉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党中央机关进入北平后,在通常情况下,毛泽东于每天开始工作之时,总是先阅读人民日报。看报之后,才开始批阅文件。由于毛泽东的亲身引领,许多中央领导人、省区市领导人,也逐渐形成了办公前先阅读人民日报的习惯。从1948年6月15日创刊之日起,人民日报上的重要社论和文章,都将清样送毛泽东审阅,经他同意或修改后才送回人民日报刊发。

1961年,毛泽东在杭州阅读人民日报。

1964年7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热情培养放手使用优秀青年干部》一文,其中写道:1959年,中共怀柔县委和公社党委提出老干部要带新徒弟。一渡河生产大队党支部经过研究,决定提拔二十几岁的张玉山做党支部副书记。有些老党员表示不赞成,他们说:“带谁不成,为什么偏带个孩子。”党支部书记刘宗悦解释说:“你们老了,我也快了,党总要有新鲜血液呀!不然,血停了,一切就完了。”毛泽东读后批示:“吴冷西同志(时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怀柔县一渡河支部提拔新生力量的做法,各省可能都有,要广泛采访、转载,在几年之内做到每县每社每个工厂学校机关都有报道,但要是真实的、典型的。固步自封的反面教材也要写一点。这个问题报社和通讯社应当讨论一下。并与各省、市、区联系,要他们也一样做。”

看到一些好的文章,毛泽东也经常让人民日报转载。“人民日报社是中央一个部门,有任务经常联系地方,还有任务经常转载地方报纸上的好东西。这对地方报纸是鼓励,还可以把一个地方的好东西向全国推荐。”毛泽东说。1953年2月,他看到一篇反映辽宁某地村干部违法乱纪、刑讯逼供造成错案的文章,批示胡乔木:“此件应在《人民日报》发表,请酌办。”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好的报道,毛泽东也会推荐给其他人。1954年11月18日,他致信刘少奇、周恩来等人:“《人民日报》十一月十三、十四两日载有苏联新作《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二章的译文,请你们看一下,足见所谓‘在社会主义全部或大部建成以前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经济法则’的说法是错误的。”

周恩来为人民日报社选址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给中国人带来了一份彩色印刷的《纽约时报》。毛泽东看后说:“我们也要出版彩色报纸。”这个任务随即被安排给了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1973年1月25日,人民日报给周恩来总理送去一份《关于〈人民日报〉彩色印刷建厂问题请示报告》,其中提出了3个方案解决厂房不足的问题。

方案一,现址扩建。只新建彩印车间,其余可以不动。按此方案,需拆迁150余户约500余间民房。新建厂房,机器噪音、煤烟,有害空气等对旁边的北京饭店不利。方案二,在近城区找一所停办的大学,人民日报全部搬迁。这样,办公室可以利用教学楼,只需找点空地建厂房。方案三,选择适当地点,全部新建。据了解,在北京站对面,原拟建一科技馆,后来下马了,那里有几处馆址,已打好地基,并已建好一层馆室。

周恩来经过考虑,在方案二的旁边批示:“最好!!”1973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将《关于人民日报明、后两年基本建设计划的请示报告》送到中央,其中提到,在王府井地区扩建厂房困难很大,此处影响使馆区的秩序,应尽快另觅新址建厂。周恩来在这份报告上做了“特急”批示,再次明确强调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新址“只能选空出的大学、学院改建”。

看到批示,人民日报社马上派人寻找停办的大学院校,在北京市规划局郊区组负责人的协助下,选中了北京东郊京通公路北侧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的机械学院。1973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社将《关于人民日报选址问题的请示报告》送到周恩来手里,提到选址原因:“一是因为机械学院已经搬到陕西建校,现址没有教学任务;二是该地距机场、车站和人民日报纸库较近;三是人民日报现有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王府井旧址),机械学院土地共约27公顷半(合412.5亩)。房屋面积共约11万平方米,人民日报可全部搬入,只需新建3万多平方米厂房和一部分职工宿舍,投资少,有发展余地;四是该地环境安静,有利于报社夜班工作同志的休息。”周恩来在报告上圈阅“同意”。至此,人民日报新址尘埃落定,就是如今位于北京东三环旁边的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大院。

据统计,1950年至1974年,周恩来共为人民日报撰写、审改各类文稿手迹863篇。他对经手的所有稿件极端负责,精益求精。

周恩来审改1956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五次批示。

1960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的社论送审稿中提到:“我国人民向来对美国操纵下的联合国组织,决不抱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周总理将后半句改为“是有足够认识的”。1962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以观察家名义撰写的文稿里说:“看来中国政府单方面的和平愿望已经不能使尼赫鲁先生回心转意了。”周恩来把“已经不能”改为“很难”。

1972年5月10日,周总理看了人民日报送审的关于越南问题的评论后指出:“你们的评论说美国表示要从越南撤军是骗人的鬼话。这样讲没有留有余地,不能这样讲,这是极左的话。现在看,它是要撤一点的。这是文风问题,不是说理方式。”周恩来要求人民日报评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除了正确阐明我国的立场态度外,还应该切实掌握宣传分寸,不说任何过头的话。

当时,周总理已经身患重病,还在百忙中审改人民日报稿件。1973年底,为审阅人民日报国际报道的年终专版,他从晚上一直看到第二天早晨6点。甚至在住院前一个月,他还为人民日报审阅了稿件。周总理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数报人。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