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協發布《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2017年)》【6】

二、廣播電視
2017年,廣播電視行業加快實施“智慧廣電”戰略,加大融媒體融平台、新聞客戶端、數據中心等重點項目的建設力度,加強基礎設施、技術標准建設和科技項目攻關,加強融媒體內容創作生產,大力推出融媒體產品。行業融合傳播的基礎更加扎實、機制更加完善、效果更加顯著。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省級新聞出版廣電媒體智慧融媒體建設明顯提速,中國廣播雲平台、“央視新聞”、“中華”系列客戶端、芒果TV等新媒體品牌已呈現出較大影響力、較強競爭力。跨地區、跨層級的聯合融合發展模式在廣播電視領域不斷涌現,成為帶動廣電媒體轉型升級的有益嘗試。
1.“國家隊”持續發力引領深度融合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為代表的廣電“國家隊”堅持移動優先戰略,加強頂層設計、資源整合、機制創新,融合傳播能力迅速提升。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廣播雲平台項目一期建設工作基本完成,移動互聯網(車載)集成播控平台已匯聚400余套直播頻率節目及超過百萬時長的版權音頻節目。截至2017年11月底,廣播雲採編系統再造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全國61家廣播電台、2300多名編輯記者行業協作的新聞採編流程和共享機制,實現了資源共享共用、共採共編。此外,媒資系統內容建設初見成效,年均入庫播出節目約3.8萬小時、各類音頻素材9.2萬余條,已成為國內廣電行業中數量最龐大、內容最豐富的音頻數據庫。
中央電視台基礎資源雲平台、一體化雲平台、集成發布平台和大數據平台建設加快推進,一體化協同制作、多渠道協同分發、多終端互動呈現、全媒體精准傳播的模式逐漸成形。截至2017年底,“央視新聞”新媒體用戶突破3.5億, 央視網多終端月度全球覆蓋用戶達11.28億人,“央視影音”客戶端累計下載量超過6.1億,“央視財經”新媒體總粉絲和訂閱戶突破6532萬,“央視體育”移動客戶端累計用戶突破750萬。大小屏互動直播、大小屏融合互動報道等在央視已實現常態化。中國國際電視台(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堅持移動優先、重在社交,拓展新興媒體對外傳播渠道,已逐步形成內外一體、協調聯動、差異互補的海外融合傳播格局。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依托“中華雲”建設媒體融合新型生產制作系統,歷經兩期項目建設,2017年已初步完成融媒體技術支撐系統的建設工作,實現中華媒體雲、中華雲融合傳輸覆蓋網、中華雲終端應用服務三個層面的完整架構。以客戶端ChinaNews、ChinaRadio、ChinaTV為引領,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延伸打造中英、中俄、中意、中老、中柬、中塞等“中華”和“China”系列的多語種特色化客戶端,實現多語言閱讀、收聽和收視。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全台新媒體用戶數超過3億,多媒體閱聽量日均接近3200萬。
2. “地方隊”因地制宜多元發展
省級和市縣級媒體因地制宜、主動作為,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融合發展模式。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湖南等省級電視台融合媒體平台建設均取得顯著成效。
上海廣播電視台在台、集團發展戰略中,整合原電視新聞中心、外語中心、看看新聞網成立融媒體中心,建立了涵蓋東方衛視頻道、百視通IPTV、手機電視、BesTV互聯網電視平台、“看看新聞Knews”手機客戶端等多種渠道的視頻聚合和分發機制。湖南廣播電視台以“芒果雲”體系為依托,2017年實現湖南衛視和芒果TV媒資、內容、技術、數據的互聯互通,並通過“一雲多屏、多屏合一”的平台入口和特色內容優勢,台網彼此借力構建現代新型傳播矩陣。目前芒果TV位居網絡視頻行業第四位,2017年預計盈利4-5億元,正走出一條傳統廣電媒體獨特、有效、可持續的深度融合發展之路。
湖北“長江雲”平台定位於省域生態級融合平台,通過平台共建、資源共享、優勢整合,打破省市縣三級媒體在媒體融合進程中單打獨斗的局限,聯合各級政府的政務資源,打造具公信力的新媒體平台。截至2017年年底,已有117家省市縣媒體納入集群,共享“長江雲”平台的“中央廚房”,匯聚各類媒體產品8112個。廣東推出全國首家以廣電主播為核心內容的直播平台“荔枝直播”,探索廣電主播的“高格網紅”之路﹔推出僅一年的移動端新聞資訊聚合產品“觸電新聞”,截至2017年12月底已有1.6萬個“觸電號”入住,下載量超過1500萬,日活用戶170萬,逐漸形成了以廣電媒體為主的平台型新聞聚合生態。江蘇廣播電視台的“荔枝雲”平台、浙江廣電集團中國藍融媒體中心等,在推動傳統廣電媒體向融媒體轉型,構建現代、立體的新聞傳播體系等方面也卓有成效。
3. 跨地區、跨層級的聯合融合發展模式不斷涌現
一是“央媒搭台、大家唱戲”。2017年2月19日,中央電視台上線平台型產品“央視新聞移動網”,通過構建資源共享、高效分發的通稿系統和媒資系統,推動各級電視媒體與新媒體一體化深度融合。截至2017年底,“央視新聞移動網”發布短視頻178226條、移動直播4094場,用戶數量突破100萬,在應用商店新聞類排名由320名上升至38名。通過平台搭建實現廣電系統專業優勢的集聚,形成了主題主線報道的“國字號聯合艦隊”。
二是省級廣電正在打造區域范圍內的聯合發展。湖北廣播電視台與湖北省內市、縣上百家媒體機構(含地方廣電、報社、網站)聯合,依托“長江雲”移動新聞採編體系和雲稿庫,組建覆蓋全省各級上千名記者的“雲上聯合報道團隊”,逐漸形成全省主流媒體“抱成團,結成片,連成網”的新局面。廣東廣播電視台發起“廣東廣電媒體融合共同體”,聚合帶領全省20多個地市台在共享文稿庫、版權保護、媒資運營等領域攜手共進、融合發展。
三是以市縣為主體的地方廣電跨區域聯合發展。如山東“輕快”手機台以基於第五代超文本標記語言(H5)技術為依托,為基層廣電特別是中西部地(市)縣廣電媒體融合發展、轉型升級提供解決方案、技術支撐和服務平台。截止2017年底,“輕快”的合作台已覆蓋25個省份206家市縣廣播電視台和全國600多家黨政企業單位, 有效推動了基層廣電以低成本實現融合發展及移動互聯轉型。
4.有線網絡積極實施“智慧廣電”和“寬帶廣電”戰略
有線電視數字化雙向化和寬帶網絡建設穩步發展。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數字電視用戶數達到2.03億戶,較2016年底增長0.63%﹔有線電視數字化率達到90.76%,較2016年底增長2.5%﹔雙向網絡覆蓋用戶超過1.59億戶,雙向網滲透用戶超過7900萬戶,有線寬帶用戶超過3100萬戶,高清數字電視用戶超過8500萬戶。
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有線電視互聯互通平台示范試點、有線無線融合網絡試驗扎實推進。截至2017年底,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已與河北、青海、寧夏、內蒙古、廣東、黑龍江、重慶、新疆等八省(區、市)簽訂整合協議,網絡整合成效明顯。互聯互通平台“雲服務、廣電寬帶網和融合智能終端”技術架構漸成體系,“平台IT化、傳輸IP化”策略初步落地,基本做到了可管理、能運營。京滬100G等智能光傳輸網絡已完成大部分建設工作,涉及站點超150個,線路總長超2萬公裡﹔寬帶廣電網絡升級覆蓋6個核心節點和10個骨干節點,總端口容量達到11.56T﹔廣電雲平台在北京、西安等的數據中心基本建成,並已提供現網服務﹔融合服務平台已具備300萬用戶服務能力﹔BOSS系統現已具備1000萬用戶數據處理能力,為廣電融媒體化信息服務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撐。
各省網絡積極介入智慧家庭、智慧社區、智慧城市和智慧鄉村建設。如湖北廣電網絡與市縣合作,打造“智慧仙桃”、“智慧保康”等城市或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貴州通過“廣電雲”與各級政府、公安系統、民政系統等深度合作,全面進入智慧城市、電子政務、健康養老等服務領域。廣東廣電與電視台、報業、終端廠商、新興科技公司等廣泛開展合作,深度布局智能家庭。
5.“現象級”融媒體產品不斷涌現
廣播電視新媒體報道實現全面融媒體傳播,涌現出一批“現象級”原創融媒體產品。中央電視台實施新媒體“首頁首屏首條”工程,打造一批“V觀”系列微視頻。全網推送的原創時政微視頻《初心》,總閱讀量達12.36億,創下時政微視頻傳播新紀錄,被稱為時政報道的“走心精品”。在全國“兩會”、五一勞動節、香港回歸20周年、建軍90周年閱兵等重大宣傳報道中,各級廣播電視機構主動探索多屏互動直播、融媒體傳播新方式,實現大小屏融合互動報道常態化。十九大期間,中央電視台融合傳播觀眾觸達人次達248億,其中電視端185億次、新媒體端62億次,新媒體端發起移動直播133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構建起“原聲+新媒體”的時政新聞產品矩陣。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充分利用“China”系列多媒體平台,打造中外文融合聯動報道工作機制。截至2017年12月底,中華(China)系列移動客戶端產品下載量已超過500萬,國際在線和中華網61個文種網站日均瀏覽量1322萬,形成全台共享、多點發布“新媒體+”報道新格局。
從中央媒體到省市縣媒體,移動直播成為新常態。“央視新聞移動網”上線不到一年,發起直播4000余場,傳播品質不斷提升。大型紀錄片《還看今朝》播出期間,“央視新聞”新媒體發起系列移動直播十多場,總觀看人數近2000萬,主持的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2億。廣東廣播電視台“觸電新聞”、江蘇廣播電視台“荔直播”等移動新聞平台聚焦春運、全國兩會等推出多場直播。此外,遇到突發新聞事件,廣播電視的移動直播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手機屏先期發聲,電視屏深度跟進,打造與主流媒體品格和氣質相一致的移動新聞精品。在基層廣電,移動直播已經讓很多市縣台重歸本地主流媒體的地位,成為當地黨委政府推動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6.海外融合傳播亮點突出
一是以融合傳播為發展立足點。2017年10月10日,CGTN建成啟用融媒中心,可實時共享中央電視台所有電視和新媒體新聞資源,並能匯聚全球兩萬五千多家網絡媒體和七十家權威媒體機構的資訊,全天候提供適應電視、移動網、客戶端、社交媒體、視頻通訊社等多渠道、多形態傳播的新聞內容和產品。在十九大報道中,CGTN新媒體總發稿量達4119條,總閱讀量超過3.7億,總獨立用戶訪問量達到2.8億。
二是拓展海外社交平台。針對國際傳播的特點,堅持“為我所用”,善於借力發展,用好國際主流社交媒體平台。截至2017年12月底,CGTN新媒體全球活躍粉絲數超過9532萬,總閱讀量超過16億,優兔平台主賬號全球點擊量突破3億次﹔CGTN臉書總粉絲量超越BBC和CNN等西方主流媒體,成為該平台全球第一的新聞媒體主頁。央視網在海外社交平台運營的“CCTV”和“熊貓頻道”系列賬號總粉絲量也超過6335萬。此外,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充分利用語種優勢,在海內外社交媒體平台開設了43個文種的226個賬號,粉絲總量超過1.1億,海外粉絲數超過5400萬。央視網海外社交平台粉絲數達到8700萬,CCTV 系列賬號臉書平台貼文閱讀量近79億次,熊貓頻道瀏覽量近29億人次。
三是以融合傳播方式打造特色外宣品牌。組建伊始即按融媒體思路進行頂層設計的CGTN,目前已經成為我國以新聞為主的特色外宣品牌。根據在全球16國抽樣調查數據顯示,發生中國相關重大國際新聞時,選擇收看CCTV/CGTN的受眾由2016年的8.1%提升至12.8%,品牌好感度為3.52分(5分制),高於半島台、歐洲新聞台、法蘭西24、TV5、今日俄羅斯、NHK等。僅2017年一年,通過融媒體傳播,CGTN在法國、菲律賓、尼日利亞、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剛果(金)7國的觀眾規模平均增幅53.3%,其中英語頻道觀眾規模增幅達73.1%,品牌特色日益鮮明,知名度與日俱增。此外,中央電視台熊貓頻道通過新媒體傳播,也已成為特色鮮明的外宣品牌,多平台累計瀏覽量超47.1億,部分視頻被包括BBC、NBC等50多家境外媒體和網站轉發。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