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孫瑞祥:適應媒體融合趨勢 培養全媒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

唐玉潔、陶建
2018年06月22日07:30 | 來源:人民網-天津頻道
小字號
原標題:孫瑞祥:適應媒體融合趨勢 培養全媒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孫瑞祥 孫曉川/攝

  人民網天津6月20日電(唐玉潔、陶建)2018(第三屆)全國黨報網站高峰論壇今日在天津召開,論壇主題為“媒體融合:宣傳新時代 擁抱新時代”。本屆論壇由人民日報社、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指導,人民日報社人民網、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市委網信辦主辦。人民網天津頻道對出席論壇的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孫瑞祥進行了專訪。

  以下為採訪內容:

  人民網天津頻道:如何看待當前媒體的深度融合?

  孫瑞祥:毫無疑問,我們正處在傳媒大變革時代:讀者-受眾-用戶﹔鉛與火-光與電-數與網﹔書面閱讀-桌面閱讀-移動閱讀﹔傳統媒體-新興媒體-融合媒體﹔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VR、H5、智能裝備、3D技術、機器人寫作、無人機直播﹔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等等。一言以蔽之,我們進入了一個“融”媒體新時代。傳媒大變革挑戰一切固有的、單向的、疏離的、機械的傳媒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給新時代傳播手段的建設和創新帶來新思考。

  “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是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提出的新任務。沒有傳播手段的建設和創新,就無法達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要求﹔難以實現快速傳播、移動傳播、全媒傳播、分眾傳播、互動傳播、權威傳播﹔難以提高宣傳思想文化精品的到達率、閱讀率、點贊率和轉發率﹔難以保証“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政治目標的最終實現。

  實現媒體深度融合是推進主流媒體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的必由之路。當前,媒體融合持續深化,開始進入融合發展的關鍵期。傳統媒體在做大融合“增量”的同時,也在積極盤活資源“存量”,不斷探索跨領域、多元化的融合形式,形成了縱向延伸、橫向兼容、融合精耕的發展趨勢。同時必須看到,媒體融合發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一些媒體內部管理體制固化、產業經營模式老化、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鈍化,功能重復、內容同質、力量分散,成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瓶頸。

  人民網天津頻道:新時代如何加強傳播手段的建設與創新?

  孫瑞祥:傳播手段的建設和創新應包括三層含義:一是傳播平台渠道的建設和創新﹔二是傳播工具技術的建設和創新﹔三是傳播方法策略的建設和創新。

  加強傳播手段的建設和創新,應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著眼於搭建平台,吸引用戶,使受眾成為內容生產的主體﹔二是要大力融合新技術,不斷滿足用戶對內容的個性化、定制化需求﹔三是要樹立搶佔先機的意識,重視首創首發首播,把提高原創內容生產能力作為價值追求。

  人民網天津頻道:在媒體深度融合今天,高等教育承擔著怎樣的使命?應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孫瑞祥:今年正值中國新聞傳播教育開啟100周年,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新聞傳播教育改革40周年。在媒體深度融合的今天,高等教育承擔著怎樣的使命,應培養什麼樣的新聞傳播人才,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聞輿論人才隊伍建設,他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習近平新聞人才思想是指導中國特色新聞傳播教育的根本方針和行動指南。我們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統領,不斷創新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機制,培養為黨所需為黨所用的全媒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

  近年來,新聞傳播教育變革之聲不絕於耳,既振奮人心又令人揪心。在我看來,中國新聞傳播教育與新聞傳播事業發展具有內在同一性,新聞傳播教育既要適應新聞傳播行業發展的當下需求,也要引領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未來走向。新聞傳播教育既要思變求新,又要強基固本,要在變革中有定力,在堅持中有創新。

  必須看到,在媒體深度融合的今天,傳播技術手段在變,但新聞傳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雙重屬性沒有變。前者培養新聞職業人才,后者塑造公民完善人格。大學精神之要義,就在於培養“准傳媒人”獨立思考之素養、家國情懷之責任、批判質疑之勇氣、創新實踐之意識﹔就在於培養他們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職業精神與職業理想。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