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5期

自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的機遇與挑戰

李變芳
2018年06月28日14:4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在自媒體迅速發展的當下,傳統媒體的發展受到了較大沖擊,作為電視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新聞出鏡報道也受到了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挑戰,在這樣的媒介環境下,出鏡記者應該保持清醒的認知,找好自己的位置,夯實專業基礎,培養職業素養,學習運用新媒體技術,從受眾對新聞信息需要的角度出發,為受眾傳遞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

關鍵詞:自媒體環境﹔出鏡記者﹔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5-0138-02

一、自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的機遇

1.職業記者報道權威可信。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有麥克風”,普通民眾成為傳播者沒有門檻,這也就使得信息在豐富的同時也變得真假難辨,因此受眾更願意相信職業記者報道的專業的新聞消息。這不僅因為職業記者受過專業訓練,擁有較高職業素養,還在於電視新聞記者是傳統新聞報道的有機組成部分。電視新聞記者的報道被廣大受眾信任,主要受益於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報道的專業性以及嚴格的審核把關制度。

2.電視新聞是信息的篩選器。自媒體雖然豐富了人們的信息來源,但是繁雜無序的信息常常會佔用人們大量的時間。這時候,傳統媒體的優勢便體現了出來。它能夠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篩選最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傳播給受眾,這些信息最大程度包含著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和時間性這些新聞價值要素,能夠使受眾在海量信息面前快速接收到有價值的新聞,從而不至於落伍於時代。

3.記者出鏡報道更具現場感。在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受眾雖可以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卻對信息的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受眾更樂意選擇具有“現場感”的新聞報道。電視新聞出鏡記者是在電視新聞中,在鏡頭畫面內進行現場採訪的記者,記者在現場透過鏡頭作新聞報道,形成了記者與觀眾直接地、一對一地交流。這種報道方式相比較畫面加解說的報道方式更有公信力和現場感。

4.出鏡記者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報道全面。出鏡報道是一項復雜的報道工作。出鏡記者要想做好現場報道工作,就必須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備,需要事先了解新聞事件的各方面情況,才能將事件完整地呈現給觀眾。在報道中,出鏡記者更容易站在客觀中立的角度去報道事實。而自媒體傳遞的信息是零散的、片面的、單個角度、甚至是帶有個人主觀色彩的,容易曲解事實,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當下唱衰傳統媒體的聲音越來越高,而無論自媒體如何蓬勃發展,無論技術更新多快,出鏡記者所具備的採訪寫稿能力,進入現場的能力,對事實的判斷和客觀報道的能力,都是其在不斷變化地時代中不變的競爭力。

二、自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的挑戰

1.報道滯后於自媒體,出鏡記者不能及時到達新聞現場。自媒體平台有很多,像論壇、博客、貼吧、豆瓣、今日頭條、搜狐、網易、微博、微信等都是一種自媒體平台。每個人都是自媒體,借助平台傳播自己的信息,就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傳播出去,發出自己的聲音。當新聞現場的目擊者成為信息的傳播者,會比記者更快傳播出新聞的信息。特別是在重大新聞面前,傳統媒體要做到深入報道,往往需要多方採訪、綜合信息才能完整的呈現新聞的來龍去脈,使得新聞事實環環相扣,而這是需要較長一段時間的制作才能播出的。事實空白的時期,自媒體傳播的新聞片段就更加容易吸引受眾的注意力。2017年,北京“紅黃藍”事件中,主流媒體並沒有在第一時間發聲,事件在微博上發酵並且炒的火熱,很多自媒體賬號發出相關評論,佔領了輿論陣地,渙散人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穩定。

2.報道傳播渠道窄。出鏡報道傳播渠道主要是傳統媒體。而在當下緊張的生活節奏下,受眾更青睞於接收碎片化信息,電視新聞出鏡報道主要在電視媒介播放,電視媒介不可攜帶、線性傳播等特點限制了出鏡報道的傳播。

3.受眾對出鏡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媒體環境下的個體更傾向於選擇自己喜歡的信息,信息選擇的個性化愈加明顯,而傳統媒體向大眾傳播的信息,如果沒有新意,根本無法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在海量信息面前,受眾對信息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對新聞出鏡記者的要求變得更高。

(1)關注現場細節。新聞信息就是在有限的較短的時間段中,傳達出豐富的信息,而生動的新聞細節正具有這種特征。新聞信息中有了細節,能夠增強報道的可信度,並且使得報道生動。美國著名記者杰克海敦說:“好的記者要像偵探一樣留心細節,說明問題的細節能使稿件生色並賦予它現場實感。”出鏡記者身處新聞現場,不僅要學會觀察整體局面和事實狀況,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觀察現場的細節,細節是最有說服力的。2017年12月6號,央視新聞直播間報道了西成高鐵通車這一新聞,一名女記者在報道時,畫面一直停留在站台和車體上,盡管她同時用聲音傳遞著首發高鐵的其他信息,但報道依然顯得平淡﹔同樣是在高鐵通車的出鏡報道中,記者代紀玲抓住高鐵通車給乘客發放紀念品這一細節展開報道,使得報道生動起來,更容易讓觀眾印象深刻。同樣是出鏡記者,因為不同的觀察能力,描述細節的記者更加容易令觀眾印象深刻。

(2)思維敏捷邏輯嚴密。在新聞現場做報道時,記者難免會遇到現場突發情況,這時正是考驗記者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時刻。受眾期待出鏡記者能夠在突發情況中保持清醒的認知,有條理清晰的邏輯思維,在復雜的新聞現場抓住最關鍵的信息報道給受眾。

(3)口語表達生動。出鏡報道能夠吸引受眾的又一重要因素,便是口語表達的生動性。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這一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白岩鬆有一段出鏡報道是站在“歡迎再到北川來”的橫標前完成的,當時他這麼表述道:“在平常的《新聞1+1》節目結束時從沒有用過一段語言來收尾,但是當我們結束對北川的採訪將離開北川縣境的時候,看到了這樣一個牌子,在平常的日子裡,它只是當地一個帶著熱情的客套話,歡迎再來北川,但是今天老北川已經沒有能力再去歡迎天下所有的客人,將來也隻會以地震紀念館的方式迎來天下的游客。但是,我們又會充滿著一個期待:一定會有一個嶄新的北川在縣境處擺放出這樣一個牌子。”這一段成功的出鏡,就是白岩鬆敏銳地捕捉到了在平常看來極其普通的橫標這一信息。使橫標上的文字賦有雙重信息,這一生動的表達深得觀眾之心,同時也將觀眾拉入了語境當中。

(4)口語表達貼近受眾。新聞輿論工作要為人民服務,就要做到貼近群眾,新聞語言同樣不能偏離群眾。新聞報道的受眾廣泛,受眾層次豐富,更容易並且樂於接受淺顯通俗的口語表達。如果都是官話套話,受眾不僅會厭煩,還會對新聞報道失去觀看興趣。

(5)出鏡記者應該擁有較強的現場把控能力。出鏡報道不能是記者聲音加現場畫面的簡單結合,若僅僅是這樣,完全體現不出出鏡報道的優勢。一直重復觀眾可以從畫面中獲取的信息,或者記者所說的信息在畫面上根本體現不出來,就是將現場畫面和記者報道完全分開了,這是出鏡記者缺乏對新聞現場把控的表現。擁有現場把控能力的記者善於運用現場豐富的畫面元素,能夠使觀眾置身現場。在現場直播中,更善於根據現場畫面及時反應。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