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開啟中國報業新征程
春風未泯,徐徐又度。早春三月,中國報業協會迎來30周年華誕。
30年來,神州大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由一個相對落后的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開始引領世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欣逢盛世,見証不凡歷程。中國報人不僅用筆記錄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征程,更以激情與智慧創造了事業發展的奇跡。這是中國報業的光榮,也是從業者的幸運幸福。
今天的中國報紙,已經由單一的平媒,拓展到紙、網、端多渠道並進,成為文圖、聲音、影像等多介質呈現的全媒體。各級黨報不僅是輿論宣傳主陣地,而且基本組建了形態多樣、手段先進的傳媒集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大幅提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中國報業已成為文化產業中一支重要力量。
30年來,中國報業協會團結組織會員單位,加強中國報業與相關行業及社會各界的聯系和協作,積極發揮報業與黨和政府之間的橋梁紐帶功能,起到了社會組織應有的作用。
回望過去,不負時代,我們引以自豪﹔展望未來,任重道遠,我們永遠在路上!
新時代,因勢而謀,努力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
中國報業是黨的新聞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工具,宣傳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心聲、引導社會輿論是中國報人的天然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意識形態對中國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性,從“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高度科學審視新聞輿論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系統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的基本框架,對新聞媒體的性質地位、新聞宣傳、國際傳播、媒體融合和文化體制改革等諸多內容作出了深刻闡述,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黨的新聞宣傳事業揭開了新的篇章,也為我們報業工作者在新形勢下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面對新的新聞輿論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改革發展穩定復雜局面和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媒體格局深刻變化,在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一刻也不能放鬆和削弱意識形態工作,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習總書記對意識形態極端重要性的科學判斷高屋建瓴,令人鼓舞,對中國報業從業者和管理者有著深刻的指導、啟迪作用。中國報業作為宣傳思想戰線的“排頭兵”,必須把“四個意識”放在首位,“要按照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做好宣傳思想工作,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重點推動統一思想、凝聚力量。”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習近平總書記為此明確提出了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與使命:“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承擔起這個職責和使命,中國報人必須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
“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各級黨報黨刊、電台電視台要講導向,都市類報刊、新媒體也要講導向﹔新聞報道要講導向,副刊、專題節目、廣告宣傳也要講導向﹔時政新聞要講導向,娛樂類、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國內新聞報道要講導向,國際新聞報道也要講導向。”習總書記的諄諄教誨要求中國報業的從業者和管理者必須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准定位,把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要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堅定地履行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以豐富多彩的報道形式,准確、有效地傳達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深入報道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進行建設性的監督報道,全面記錄我國社會建設、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文化繁榮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要了解社情民意,回應群眾關切,凝聚社會共識,營造向上向善的輿論氛圍,掌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新起點,應勢而動,不斷提升主流媒體“四力”
新時代,國內國際環境都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增強黨、國家、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思想保証和強大精神力量,必須唱響主流聲音,擴大主流輿論陣地,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
21世紀以來,從手機報、數字報、電子閱讀器到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中國報業一直在探索和找尋自己的發展道路。新形勢下,如何加強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如何確保主流媒體擁有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是我們必須深刻思考和主動實踐的關鍵問題。
科技的發展和傳播技術的更新換代,使信息生產的門檻不斷降低,生產主體多元化,機構、個體紛紛進入傳播領域。內容平台、關系平台、服務平台都成為媒體。傳播結構更加復雜,媒體終端日趨多樣化,社交化傳播成為常態,新的媒體格局呈現出與傳統媒體時代完全不同的新特征。移動互聯時代,原有的媒體生態被打破,這對紙媒的顛覆程度更深、范圍更廣。生存空間受到擠壓、規模不斷縮小,市場份額持續下降,業務骨干流失嚴重,報業面臨被邊緣化、失去話語權的尷尬處境。
全面深化改革進入關鍵期,創新舉措全面鋪開,必然帶來利益關系進一步調整。經濟新常態下,改革越是深化,越會觸及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意識形態的引導力越需要增強。輿論越是嘈雜,意見越是多元,越需要理性引領。喧囂的輿論環境中,壯大主流輿論陣地的需求更加迫切、任務更加艱巨。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形勢帶來的新挑戰,認識到報業傳遞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團結穩定鼓勁的重要責任。
滿足社會期待、引領社會輿論,內容建設是關鍵。互聯網時代,信息嚴重過剩,但優秀的原創內容仍然十分稀缺。專業內容和權威信息是報業不可替代的優勢。現實的問題不是內容沒有需求,而是生產滿足不了需求,我們必須努力做好內容、做好個性化的內容、做好用戶需要的內容﹔現實的問題不是沒有內容消費者,而是如何找到消費者,讓內容抵達用戶,影響受眾,產生價值。
新媒體時代,技術一直在變,甚至大數據、算法、AI新聞大行其道,但新聞本身的標准沒有變,對專業新聞的需求沒有減少。內容生產是報業的核心競爭力,但是表達形式、呈現方式必須與時俱進。新的媒體生態中,從內容生產環節就要有全媒體意識,要由單純文字、圖片轉向文、圖、音視頻等全介質,滿足多元載體、多屏閱讀和多方互動的需求。發揮專業人才優勢,生產更多關注度高、吸引力強、權威快捷的新聞產品,才能起到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廓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看法、化解社會矛盾的作用,才能營造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輿論環境,才能提升報業的影響力,壯大主流輿論陣地。
壯大主流輿論陣地,渠道建設十分重要,傳播力決定影響力。新聞輿論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兒,主流媒體就應該覆蓋到哪兒。讓黨的聲音到達用戶,影響受眾,凝心聚力,是新聞輿論工作者的使命,也是報業生存發展根本之所在。眼下,讀者變成了信息消費者,有了充分的選擇權,時時刻刻都能“貨比三家”,隨時隨地可以用腳投票,看不看由內容決定,看誰的則是渠道和形式起決定作用。報業要適應分眾化趨勢,准確分析、定位自身讀者群,突出專、精、深、特的內容特色,報網端等多渠道、多平台傳播,運用視頻、音頻、圖像等多種方式更生動、更直觀地呈現內容,才能實現最廣泛的覆蓋。
壯大主流輿論陣地,要積極調整產品結構。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媒體技術迭代迅速,新興應用層出不窮,信息消費模式與行為也不斷發生變化。對媒體新格局、傳播新業態、發展新趨勢,報業認識要到位、方法要對路、措施要得力,要關注、研究受眾。現階段,報業的產品黏住用戶、影響用戶甚至產生經濟價值,既要重視用戶的多樣化需求,也要考慮使用場景符合受眾的習慣﹔既要有內容產品,還要有社交產品和服務產品,特別是本地化服務產品。要在強化自身優勢的同時,提升服務能力,拓展全新市場,增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新報業,乘勢而為,著力構建現代立體傳播體系
報業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工具,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同時,也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產業屬性。把事業做好,把產業做大,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承擔使命職責的保障。
傳媒業是與時俱進的產業,不斷創新是靈魂。面對新的媒體格局,報業如何應對,不一定有統一的方法﹔新時代,媒體產業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未來的報業會是什麼形態,我們也很難清晰描繪。但是,有形態多樣的內容產品、有手段先進的傳播渠道、有產業競爭力的媒體才稱得上是新型主流媒體。在新興渠道上擁有強大的傳播力,在多元社會思想意識中具備一錘定音的影響力,在推動形成思想共識、情感共鳴、行動共進上有引導力,有為自身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的經濟實力,才是新時代的新報業。
建設新型主流媒體,報業要堅定地走融合發展之路。新時代,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已納入中央頂層設計,成為保障中國報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也是黨在未來有效引領新聞輿論的大勢所趨。
面對眾聲喧嘩的輿論場,融合發展的著力點是吸引受眾。利用專業專長,優化品牌架構,為日益成熟而龐大的消費群體定制信息產品和服務組合,這是報業應該把握的重要機遇。隻有牢牢吸引讀者和用戶,才能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才能擔負起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職責使命,才能實現自身事業的壯大。
面對新興渠道的挑戰,融合發展的關鍵是商業模式的改變。報業要用優質內容的剛需、用原有的品牌認知度,鞏固既有用戶、吸引新的用戶,並通過互動式營銷等經營形式的創新,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從認識上說,報業對融合的趨勢十分認同,也取得了許多成果或經驗。但是,實踐中問題依然不少。有的滿足現狀、不思改變﹔有的缺乏信心、有畏難情緒﹔還有的依然用傳統思維搞融合,要資金、等項目﹔也有的因為各種原因交了大筆學費,變得畏首畏尾,導致裹步不前。摸清規律,理清思路,才能明確方向。報業需要深入探索新興媒體發展規律,深刻了解在內容制作模式、傳播渠道、傳播平台、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新興媒體與傳統報紙的區別在哪裡,有哪些相似之處。
新形勢下,老報紙要轉型新報業,必須尋找新的發展途徑,通過建設新媒體,拓展傳播渠道和平台終端,使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得到有效整合,形成現代化的立體傳播體系,不斷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提升新聞傳播的社會效益,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必須打破體制機制的約束和壁壘,彌補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的短板,解決好事業發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必須創新經營理念,探尋多元盈利模式,推進結構調整,不斷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增加經營收入,增強整體實力。
新時代,報業深化改革的難度加大、任務加重。新征程,報業面臨重大挑戰,也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為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達到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全國報業都在尋找發展的新機遇,尋求變革的新動力。當前,報業應對市場競爭的能力及規模化、科技化、專業化水平仍有待提高。未來,技術創新將是推動報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們必須高度關注媒體技術的發展趨勢,重視技術人才的引進及培養,通過新技術手段轉變發展和盈利方式,通過創新提高自身競爭力,從而使報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報協曾提出“政治方向上把握精准,融合發展上發力精准,新興產業上布局精准”和“優化資源配置,優化傳統產業,優化體制機制”的“三精三優”工作部署,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引領全國報業在融合發展上精准布局、精准施策。
幾年來,許多報社在內容創新、傳播互動、架構重組、流程再造等融合發展實踐中積累了十分有益的經驗,我們要認真總結推廣,為全國報業提供范本,降低“試錯”風險。今后,中國報協將大力引導報業通過跨界經營、多元發展、上市融資等渠道,不斷延伸產業鏈,發現新的增長點,尋找新的盈利模式,促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30年,中國報業有過輝煌的榮耀,也經歷了轉型的痛苦。新時代,新征程,困難和挑戰依然很多。激流洶涌,擋不住勇者之舟。新時代的中國報人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擊楫奮進,譜寫新時代黨的新聞事業的新篇章。
(作者系人民日報社副社長、中國報業協會理事長,此文為《中國報業四十年》序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