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的政治勇氣和專業精神
——人民日報讀者座談會發言摘編(九)
黨中央機關報的地氣、大氣和正氣
李志偉
非常感謝人民日報辦公廳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在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當面表達一個普遍讀者的感激和尊敬。
想通過親身經歷的三件事,說一說對人民日報的感情和認識。
第一件事,發生在24年前,它消解了黨中央機關報在我心中與生俱來的“高高在上”的形象,第一次真切感受人民日報的“地氣”。1994年,我在西安的一所大學讀二年級。樓下閱報欄有一份人民日報,每天更換之后,大家都爭著去看。看久了,就也想學著寫點東西。恰在那時,發生了一件事:改革開放后,老家晉南大規模發展蔬果種植產業,建起來許多現代化冷庫進行保鮮,為了解決技術人員短缺的問題,政府協調省城農大對農民進行短期培訓,我的母親因此圓了一回“大學夢”。我據此寫了一篇散文《母親上大學》,並把它寄給了《人民日報》“大地”副刊一個小欄目“五光十色”的責編蔣元明老師。
說實在的,對於發表,自己幾乎是不抱希望的。聽人說人民日報文藝部每天的來稿多得要用麻袋裝,我甚至懷疑這篇稿子編輯們能不能看得到。讓我沒有料到的是,剛過了兩個星期,由常莉老師任責編的“大地”副刊就刊登了這篇稿子。
這件事讓我深深感受到人民日報的作風,這張報紙的深厚“地氣”。大學畢業后,我曾經在光明日報做過15年的編輯記者,我常常想起這件事,想起中央黨報應有的作風和地氣。
第二件事,發生在4年前,它讓我再一次領略了黨中央機關報的格局和大氣。2014年,黨中央決定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四次民族工作會議,針對近年來民族關系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民族地區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一些新問題,特別是社會上、黨內外對民族問題出現的不同認識,對涉及民族工作的重大問題進行明確。為做好相關報道,根據國家民委領導的要求,我專程到人民日報進行匯報溝通。在了解了當時民族工作面臨的形勢后,人民日報給予了高度重視,調動優勢資源,拿出最好版面,唱響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主旋律。
后來,除規定動作之外,人民日報以篇版聯動的形式,即一個頭版頭條加一個要聞版,在會前集中推出了民族八省區(五大自治區加雲南、貴州和青海)的成就報道,並在會議召開之際刊發了社論,極大增進了全社會對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了解和理解。民族工作關乎大局,人民日報的重視和支持,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它在涉及全局性重大報道中的格局和大氣。
第三件事,發生在兩年前,它讓我深刻體會到人民日報的責任和擔當。大家知道,一個時期來,社會上對民族領域的一些具體政策議論較多。對相關政策,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都作了明確,這就是“區別情況、積極完善、穩妥實施”,但仍有個別人不斷進行炒作。在這樣的背景下,2016年6月16日,人民日報組織刊發了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的署名文章《教育公平絕不是平均主義》。這篇出自權威作者的文章,在黨中央機關報這一權威平台發表后,對社會各界正確理解黨的民族政策、切實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引導作用。從中,我們看到了人民日報勇於擔當、敢於亮劍的政治勇氣和專業精神。
通過這三件事,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民日報的地氣、大氣和正氣。
70年,人民日報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祝願人民日報在前進路上取得新的更大輝煌。(“研究事兒”微信公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