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國際傳播創新探索

嚴文斌 駱珺

2018年08月02日08:28  來源:對外傳播
 

中國故事,國際表達

面對國際受眾,對外報道和對內報道在傳播規律和表達方式等方面有不同特點。尤其在重大主題的對外正面報道中,如何巧妙塑造我主要領導人的良好國際形象,避免“自夸”和“宣傳味兒”﹔如何對接國際話語體系,做到中國故事,國際表達﹔如何讓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讀者理解中國故事、信服中國理念,是對外報道的難點和要點所在,這篇特稿對此著重做出創新嘗試。

大膽採取動態消息方式採寫外文稿件,遵循對外傳播規律。通過把所有國內外採訪素材重新揉碎、篩選、改寫,最終將3000字的中文特稿凝練成900個單詞以內的外文消息。外文消息稿的新聞性、大量引語和數據符合海外受眾閱讀習慣,避免了深度稿件天然攜帶的“宣傳”色彩,更容易被外文報刊採用。英文、西文和法文等多語種版本稿件被全球各地區多家主流媒體和國際知名智庫全文刊載,美國《華盛頓郵報》和知名科技商業媒體TechCrunch認証記者也在推特上轉發此稿。

突出獨家稀缺資源吸引關注。記者從外文局這一權威消息源獲得許多獨家內幕,時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蔡名照策劃出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時,決定改變以往黨政文獻著作出版慣例,一開始就從對外傳播的角度進行主動設計。將外文翻譯納入編寫團隊,從頭開始參與編纂過程,選取外國讀者感興趣的主題和內容,同時精心編寫了大量注釋詞條,其中包括中國文化、政治、經濟、歷史背景等知識,既滿足海外讀者理解和查閱的需求,也是很好的對外宣傳。此外,根據國際標准編纂了人名、時代、事件、作者、引文出處等索引,外文版本還貼心地將隻有中國讀者需要的注釋在翻譯時去掉,如海外讀者已經熟知的狄更斯等。這一系列創新舉措在海外取得良好反響,據外文局介紹,《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已經出版的22個語種中有12個語種版本是外方主動提出翻譯的,還有13個外方主動要求翻譯的合作版本即將發行。新華社特稿在該書發行1000天的獨家節點,以全景式、融通內外的獨家視野,介紹成書和反響的獨家內容,多重獨家稀缺因素疊加,因而激發外界高度關注。

在外文稿件的語言特色方面,盡量使用語義生動豐富的中性詞,採取客觀冷靜的態度,避免主觀界定和過度引導造成海外讀者反感。比如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取得“橫掃全球的影響(sweeping global impact)”,使用此類形容程度,但不具褒貶含義的表達﹔比如說中國道路和中國倡議符合“國際民意(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使用這類在西方政治話語中具有豐富詞義和對比影射效果的中性表達,以易於接受的方式影響海外讀者。

這篇特稿在採寫過程中,中英文對內對外版本同時推進,互相借鑒。在人員配置上,英文記者同時參與中文稿件採寫,中文記者也參與對外稿件策劃採編過程,通過真正打通內外,有機融合,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傳播效果。

根據多元發布平台的不同特點制定相應傳播策略。特稿除同步向全球播發了中、英、法、西、俄、阿多個語種版本,還在新華社各語種推特和臉譜等海外社交平台進行推送。針對海外社交平台碎片化、分眾化、分時段等傳播特點,將稿件中的重要信息單篇拆發,分一周時間不斷跟帖喂料。

除中外文通稿被外媒和海外智庫廣泛採用外,干貨集中的10條海外社交媒體稿件在海外社交平台總瀏覽量超過360萬次,持續激發互動,罕見地吸引各國粉絲發表逾百條長篇正面評論,在海外各階層受眾中實現有效落地。

尼泊爾前議員、政治分析家迪爾哈·拉杰·普拉賽在臉譜上發表了比英文原稿還長的讀后感,闡述他對中國發展道路的理解和欽佩,並對進一步發展尼中關系表達誠摯希望,他的評論本身又獲得眾多網友點贊。

匈牙利網友阿裡·薩邁說:“我昨天開始讀了這本書,它對中國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很建設性的解讀,比基辛格寫中國的書更好。”

斯裡蘭卡網友尼馬爾·西納那亞克說:“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有許多具有國家站位的領導人。他們思維靈活,從不是過去的歷史或宗教集團的奴隸,他們永遠向前邁進,擁抱新思想新實踐。”

新加坡網友安迪·張說:“中國政府是為多數人服務的政府。制定的政策不是為了讓富人更富,而是幫助大多數人過得更好。過去40年有7億中國人脫貧,中國工業化發展飛速,這些是自1840年以來人們一直希望看到的。隻有共產黨才能完成如此偉大的功績。人類歷史長河中沒有哪個國家能與這樣的成就相媲美。”

通過眾多海外網友的真實評價,可以看到此類報道在對外傳播方面的主動創新取得了積極成效,為今后類似涉我主要領導人的重大主題正面報道提供可循范例。通過加強對內對外雙引擎驅動,創新重大報道策劃採編流程,整合完善多元傳播展示平台,有望進一步推動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取得突破。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