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畫報》採編組長劉欣欣:一次不尋常的編輯思考
《解放軍畫報》採編組長 劉欣欣
“編輯老師,您改得真好,這樣的文章,我是萬萬寫不出來的。可看著作者欄中自己的名字,我卻沒什麼成就感!”
這句微信,來自基層部隊的一位新聞干事。由他署名的一篇圖文並茂的新聞稿,剛剛發表在新一期《解放軍畫報》上,而編輯那一欄裡,寫的是我的名字。
來自作者的微信,之前沒少收到過,但多是類似“老師,您改得真好,謝謝您!”如此次這樣,坦誠真實到讓我有如芒在背之感的,還真是第一次。
倒不是震驚於對方的想法,因為這大概屬於編輯與作者之間,眾多難以調和的矛盾之一,不足為怪。再者,對於自己經手的稿件,也早設想過作者會有的各種反應,包括如今這種。
只是,頭一次有人真的將它表達出來,且避無可避,必須直面,還要回復。作為一名姓“軍”的編輯,我如何能允許刊登的稿件不那麼好?如果那樣,最終影響的不僅是刊物本身的質量或影響力那麼簡單。
舉個例子,我們2017年推出的《紀念建軍90周年特刊》,因為豐富飽滿、大氣恢宏,榮獲2018年畫報行業最高獎“金睛獎”的編輯類一等獎。為什麼?
要知道,在90周年那個有重要意義的歷史節點,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盯向中國軍隊。作為我軍唯一以攝影報道為主的《解放軍畫報》,又恰逢最重視覺傳播的時代,所編輯刊發的每一張照片、每一段文字,不僅是紀念建軍90周年各種現實儀式的信息傳遞,更建構承載了民眾對當前中國軍隊及其未來的認知和想象。
換句話說,《解放軍畫報》傳遞塑造的是中國軍隊的最美形象。這項歷史使命,不容許它刊發一張不適宜的照片、一段不恰當的文字。
給《解放軍畫報》的投稿,初衷也是要展現軍營和官兵最動人精彩的一面,那就沒必要讓有瑕疵的照片或平庸的文字,去影響讀者閱讀興趣,以至埋沒了原本想要講述的人和事?
比如,作為作者和編輯的你我,同為二百萬分之一,而大多數軍人在其短暫的戎馬生涯中,被《解放軍畫報》報道的概率能有多大?
一旦有這種機會,有什麼理由不去為之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呈現?多年以后,當你老了,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翻出畫報,回憶青春,你和你曾經報道過的人,是否會感激,曾被這世界溫柔以待?
有一年,《解放軍畫報》開辟了一個由我負責的、瞄准普通士兵的專欄——《士兵紀事》。 我希望這個欄目的稿件,能用最簡單干淨的照片和文字講述普通士兵的故事,詮釋軍人本色,展示軍營風採,折射時代的影子。
可當欄目真正運行起來之后,我才發現,現實遠比理想殘酷:除了來稿多是一些已被宣傳過的士兵,少有真正聚焦普通士兵的﹔最令我無奈的是,絕大部分在形式、內容和表達上,都還是以往那種陳舊老套的宣傳稿。
比如講一個兵了不起,就去羅列他立了幾次功、獲過多少獎、有哪些稱號。講一個兵的軍事素質提高快,就會說這個兵每天比別人多做了多少個俯臥撐等等。甚至,一提為什麼要當兵,總離不開那句“為了圓兒時的軍旅夢”。
這樣的稿件,且不說是否讓人願意讀,我就不信,非如此千篇一律,就沒法兒展現子弟兵的風採了?活潑潑、機靈靈的每個兵,就隻能硬生生裝進同一個套子?
我曾在該欄目開欄的話中提到:放眼軍營,男兵女兵,新兵老兵,到處是兵,普通且平凡。然而他們中任何一個,拉出來站在聚光燈下,哪怕再普通,也有故事,哪怕再平凡,都不乏精彩。
那麼,設想一個作者,如果除了所寫人物的名字,再難找出其身上與眾不同、有高辨識度的精彩點,是否也是一種不合格之作?
面對一篇不太合格的稿件,作為編輯的我,在履行出版的使命、為讀者負責,還是滿足作者的成就感之間,權衡再三,通常會選擇前者。
而且,誰叫你我都首先是軍人,其次才是作者和編輯呢?職責使命面前,個人的辛苦與榮譽,顯然可以先往后放放吧。
話說回來,對於一文一圖的好壞美丑,從來人言人殊。身為一名小編,我斷然不敢以為自己的標准擺權威。因此,我盼著有一天,作為作者的你,能理直氣壯地對我說:“我認為您改得不如原文好!”而不是:“您改得真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