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6期

社會治理視域下政務微平台運營研究述評

劉  麗
2018年08月16日09:1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通過述評2010年以來我國政務微平台研究的部分成果,認為我國政務微平台的職能定位經歷了政務公開的平台到社會治理工具的變遷。研究焦點問題包括政務微平台與政府網絡輿論引導的關系研究和政務微平台運作機制研究。單一的“行政效能”研究視角已經很難進一步解釋媒介化社會中多元治理主體如何參與進行社會網絡治理的現實問題,而包括協同視角在內的更加多元的學科視角將更有助於解釋這一問題。

關鍵詞:社會治理﹔政務微平台﹔政務微博﹔政務微信

中圖分類號:C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6-0014-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機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這一背景下,作為新型的社會治理工具——中國政務微平台的飛速發展進一步引發學界關注。鑒於相關領域的研究豐富而駁雜,本文試圖通過介紹2010年以來我國政務微平台研究的部分成果來述評研究現狀,為我國社會治理問題的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一、“政務微平台”職能定位的變遷

“政務微平台”是新世紀以來各級政府主動進行政務公開的新媒體技術應用,通常包括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和新聞客戶端等網絡平台。2009年以來微博和微信依托於WEB、WAP等網絡技術,以新穎簡短的文字形式和即時分享的系統功能,實現用戶之間的開放式交互。政府部門作為主體開設的政務微博與政務微信賬號依托於政府和公眾之間的網絡關系,實現文字、音樂、視頻等資料即時分享。

十年來,我國政務微平台的職能定位經歷了政務公開的平台到社會治理工具的變遷。中國最早的政府機構微博賬號始自2009年湖南桃源縣政府的官方微博“桃源網”賬號。2012年8月23日,廣州市白雲區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開通“廣州應急-白雲”微信公眾平台,第二天便發布了河源震情,打造了國內政務微信首個成功運營的案例。政務微博展示了在日常信息發布和突發事件處置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成為政府政務公開和應對突發性事件的重要平台。

2013年,各級政府開設微博微信賬號進行信息公開,數量呈現井噴態勢。各級政府主動推動建設各類政務新媒體平台建設,構建了以“微博+微信”為主要平台的電子政務2.0模式下的公共管理方式。政務微平台的職能定位由“政務信息公開平台”逐漸過渡到“新媒體執政平台”。2016年11月國辦80號文件《<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進一步提出“全媒體”政務公開的理念[1]。我國正式進入政務管理新時期。

此后,黨和政府進一步規范各級政府微平台的建設和運用管理。2017 年上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接連印發了《關於促進 移動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指南》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在促進移動互聯網與公共服務深度融合、利用政務新媒體提高信息公開、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水平、增強政務公開實效等方面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一系列舉措標志著政府定位的“微平台”由政務媒體向社會治理工具轉變。

雖然實際定位有其發展的過程,但社會治理從一開始就是從政務微平台運作實踐中生發的基本問題域。實踐的飛速發展和微平台功能定位的變遷促使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在深入研究政務微平台問題時,從關注其作為自媒體的技術屬性轉向其作為社會群體關系網絡的社會屬性。近年來的研究正在發生從公共管理向社會學的轉向。更多研究者將政務微平台視作是與其管理部門(黨宣和政府部門)、傳統媒體以及包括網絡意見人士在內的公民及社會組織構成的網絡社區(community)或是信息(知識、情感、信念)轉移的場域。政務微平台在信息推送過程中,主體、客體間的協同化的動態交互過程中互相聯系,從而構成了知識主體組成的知識網絡,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發揮著交叉融合的橋梁作用。

二、相關研究的特征及其問題

在風險社會與信息時代雙重考驗下,我國政府信息公開與社會治理創新已經進入攻堅階段。面對輿論引導基本邏輯和社會輿論格局的改變,各級政府推出的政務平台承載了政務公開、信息發布與形象建構和輿論引導等多方面職能的。這使得政務微平台成為信息管理、關系社會學和組織傳播等領域共同關注的研究對象。研究者通常在公共政策制定和社會治理的效果層面上探討政務微平台的各部門協作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大主題:

主題一、政務微平台與政府網絡輿論引導的關系研究

2013年以來公共危機事件中微博輿論場作用凸顯,政務新媒體掌握話語權和輿論引導開始成為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問題。研究者不約而同地聚焦到政務微平台的(價值層面的)輿論引導功能和(事實層面的)網絡理政功能上。他們或是通過對微觀個案的考察,提出政務社交媒體對原有的官民溝通格局帶來了哪些新的變化,而在告知、解釋、引導和宣傳等哪些作用上未能充分發揮作用[2]﹔或是直接提出政務微平台在思想觀念、開博認証、運營維護、語言文風、機制建設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問題[3]。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