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6期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

——解讀《馬克思是對的》特別節目

趙佳寶
2018年08月16日09:5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隨著社會不斷進步,關乎國家發展的社會熱點事件層見疊出,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議題政策引發廣泛議論。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對黨和國家的重大理論進行解讀和傳播,起到正確引導主流輿論的作用。在泛娛樂背景下,面臨行業內競爭和市場需求,提高節目可視性和傳播效果是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以《馬克思是對的》為例,分析得出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路徑。

關鍵詞:理論對話﹔電視節目﹔多維創新﹔《馬克思是對的》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6-0123-02

一、節目綜述

《馬克思是對的》是由中宣部理論局、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聯合制作的大型通俗理論對話類節目,分為《你好,馬克思》《洞悉世界的眼睛》《不朽的〈資本論〉》《解放全人類的胸懷》《千年思想家》5集播出。節目以偉大思想家卡爾·馬克思200周年誕辰為契機,邀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專家和青年代表共同對馬克思的個人生活和經典理論進行通俗化解讀,並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青年人在致敬偉人的同時能領悟新的時代要求。

《馬克思是對的》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進行首播,人民網、新華網等融媒體平台同步推出。節目自2018年4月27日開播以來,網絡版視頻在央視網、新華網等傳媒平台點播量均有突出成績。此外,該節目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引起了對馬克思理論的熱烈討論。新穎的節目形式、活潑的現場氛圍,以及深入簡出的理論解讀收獲了大量不同年齡段的觀眾,並在高校內引起熱評,受眾紛紛對該檔新穎的理論節目點贊。

二、節目解讀

作為一檔高端理論對話類節目,《馬克思是對的》擺脫了節目性質帶來的沉悶氛圍,使馬克思理論變得有“溫度”,在競爭激烈的泛娛樂化節目中脫穎而出,產生強大的影響力。本文對其進行多角度剖析,探討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路徑,以期為相關類型電視節目的制作提供參考。

(一)多維度挖掘理論深度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是理論傳播的一種方式,它以黨和國家重大的理論宣傳作為主題,以輿論熱點話題作為切入點,並用多樣的表現方式將理論進行通俗化解讀[1]。具有深度的理論是理論對話類節目的核心,節目創新應從挖掘理論深度入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維度。

1.選題貼近社會熱點,引發理論思考

由於社會熱點具有時效性,所以需要電視、網絡等媒介進行快速傳播,而受眾對於經典理論的獲取,通常是通過書籍、報紙等文字渠道。通過對社會熱點的理論化解讀,更易使受眾深究熱點背后更深層次的價值觀、道德、文化等問題[2]。《馬克思是對的》以慶祝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為起點,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不同方面對馬克思、馬克思理論進行解讀,提高受眾對理論的興趣。

2.內容編排由表及裡,厘清理論框架

對於理論節目來說,縝密的內容編排對於觀眾更好的理解和吸收理論知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馬克思是對》第一集《你好,馬克思》通過用時間線的方式概括了馬克思的一生,講述了馬克思求學、愛情、事業等方面的故事。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方面進行深入探討,第三集《不朽的《資本論》》對馬克思經典著作《資本論》進行討論,第四集《解放全人類的胸懷》則以《共產黨宣言》作為主題,第五集《千年思想家》則是表現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世界的影響。《馬克思是對的》以“總—分—總”的結構對節目內容進行編排,使理論框架更加清晰。

3.嘉賓邀請權威學者,夯實理論根基

理論節目的創新必須以有深度的理論作為基礎,並以絕對正確的理論剖析作為支撐,才能使理論節目體現其真正的存在價值。《馬克思是對》節目組在仔細研讀馬克思著作及相關文獻基礎上,特邀相關專家深入參與節目的策劃和理論梳理,確保節目內容的准確性。同時節目中有包含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院長郝立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邱海平等多位權威理論學者為觀眾解讀理論。

(二)多維度提升理論溫度

理論對話節目通常都安排在“非黃金時段”播出,節目形式單一,收視率難有突破。《馬克思是對的》在形式上推陳出新,有效的將節目主題和內容的情感表達進行擴大,形成獨樹一幟的節目特色,其節目形式創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形式新穎:“小課堂”與“大舞台”

形式是節目最直觀的外在可視化表現,形式創新是泛娛樂化社會情境下電視節目創新的主要創新方式。新穎的形式是節目形成鮮明特色的重要因素[3]。《馬克思是對的》嘗試將“課堂”搬入演播廳,舞美設計將階梯教室、小黑板和書架等元素融入其中,採用學生與專家提問與解答的互動形式,不僅呈現出別開生面的舞台效果,還使觀眾感受到重返課堂的親切感與嚴肅感。

2.環節互補:“講故事”與“畫手繪”

理論節目通常帶有濃厚的學術氛圍,因而呈現方式較為單一。為了“取悅”觀眾,需要通過豐富的現場表現和節目環節提高節目的可視性[4]。《馬克思是對的》在每一期節目中邀請多位青年學生代表以“講故事”的方式使冰冷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每集致敬環節中飽含深情的朗誦讓人熱血迸發。同時,節目採用了插入手繪動畫的方式,使復雜的理論更直觀的使觀眾更易接受。

3.風格相融:“學理論”與“泛娛樂”

節目風格是受節目內容、目標受眾、節目形式以及節目主旨共同影響的外在形式的整體基調[5]。《馬克思是對的》將一般的理論節目錄制時的3至4機位提升至10台以上,並動用大型綜藝節目才會使用的搖臂、斯坦尼康以及軌道攝像機等器材,力爭畫面更加豐富、多變。同時為專家的發言配以MIDI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活躍現場氣氛,將理論節目與綜藝節目相結合,形成混搭風格。

(三)多維度促進理論傳播

“融媒體”傳播時代,綜藝、新聞、訪談等多種類型節目都不斷加快與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新媒體的合作,各大傳統媒介也爭相打造自己的融媒體平台,以達到高效傳播的目的。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也應通過融媒體平台提高傳播效率。

1.建立“微傳播”模式,面向精英傳播

新媒體時代,內容以及時間的碎片化成為趨勢,社會精英階層要求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信息內容更加精煉。在此背景下,主題明確、內容精煉的“微傳播”方式應運而生[6]。《馬克思是對的》除了在各大平台推出30分鐘完整版之外,對節目內容進行精編和提煉,在不影響理論內容的基礎上在搜狐視頻、網易視頻等各大網絡平台同時推出時長4分鐘的網絡版,以滿足精英人群的收視需要。

2.借力“融媒”平台,實現整合傳播

媒介融合是指多種不同類型的媒體通過多樣的媒體渠道傳播信息內容,並逐漸形成一種“網絡社會”[7]首先,央視《新聞聯播》對《馬克思是對的》進行首次預告宣傳,並於央視綜合頻道進行首播﹔其次,節目在央視科教頻道、江蘇衛視等各大電視頻道進行復播﹔最后,新華網、人民網、新浪、騰訊等各大網絡平台以及融媒體對節目進行同步推廣,傳播更為迅速、高效。

3.建立“互動”通道,實現輿論傳播

理論對話節目中,專家對權威理論的解讀可以引導輿論。通過建立與觀眾的“互動渠道”則可以帶動全民參與討論,形成民間輿論[8]。節目播出后,公眾對“馬克思200周年誕辰”“經典再現”等多個話題對節目進行互動,中國共青團雜志、軍報記者、等官方微博紛紛進行轉發播放,激發民眾熱儀使節目不僅有不俗的收視效果,同時還具有良好的社會影響。

三、結 語

時代的不斷進步,民智的普遍提升,都給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發展帶了機遇和挑戰。電視節目創新並非易事,多維度的組合創新以及科學的節目策劃、內容安排都是節目創新的方式。提高節目可視性、進一步挖掘理論深度是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創新的目的。《馬克思是對的》通過形式、內容、傳播渠道創新,使繁冗的理論表達更具感染力,為此類節目的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林牧茵.當前電視理論節目的創新與發展——以《道·理》節目為例[J].新聞大學,2018(1):142-147.

[2] 梁春竹,楊翥鵬.社會熱點話題在娛樂節目中的作用[J].戲劇之家,2018(14):143.

[3] 劉宏宇,孫蔚.淺談電視節目形式創新[J].山東視聽,2005(11):38-39.

[4] 王曉峰.打造品牌節目創新理論宣傳[J].新聞實踐,2005(10):10-11.

[5] 王首城.電視語態及其對節目風格的呈現[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1):38-39.

[6] 趙舟敏.新媒體時代微紀錄片的嬗變及前瞻[J].當代電視,2016(1):20-21.

[7] 黃旦,李暄.從業態轉向社會形態:媒介融合再理解[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1):13-20.

[8] 張騰之,陳貝貝.打造智慧融媒體打通兩個輿論場——央視新聞評論節目《中國輿論場》創新實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4):5-10.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