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6期

網絡媒體環境下電視採訪的應對策略

閆珺華
2018年08月16日10:1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現今新媒體發展迅速,像電視這種傳統媒體的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在網絡媒體環境下,電視採訪面臨著記者太少、受眾減少等諸多的問題,而在這一系列問題出現之后,我們需要反思並對電視採訪的現狀提出相應策略。當前形勢下,記者們提高自身職業素養是首要的﹔其次,借助新媒體環境,使電視媒體雙向發展﹔另外,借鑒新媒體的優勢,例如設備等等﹔堅持習總書記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使得電視採訪在新媒體時代也能取得良好發展。

關鍵詞:網絡媒體﹔電視採訪﹔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6-0165-02

隨著近幾年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媒體發展的勢頭也銳不可當,兩微一端出現並被廣大用戶使用,自媒體紛紛出現,然而還有多少人堅守在傳統的電視採訪中?新媒體無疑給電視採訪帶來了極大沖擊,同時,其中的機遇,電視人是否能把握住?對於這種現狀,應該積極提出應對策略。

一、新媒體新聞發展現狀

在由宮承波主編的《新媒體概論(第五版)》教材中對新媒體新聞做出廣義和狹義兩種界定。從狹義上說,新媒體新聞指專業的新聞媒體通過新聞網站等新媒體平台發布的新聞﹔廣義上的新媒體新聞泛指通過所有新媒體介質傳播的新聞,傳播者不僅包括專業新聞機構,也可以是非媒介組織或個人,傳播載體也不僅局限於比較成熟的新聞網站或手機報等,任何新興的媒介形態都可以用來傳播新聞[1]。

新媒體發展具有兩面性,它有缺點也有優點。從時效性和交互性來說,它優於傳統的電視等媒體。一個新聞事件傳播開來隻需要幾分鐘甚至才幾秒鐘。2月初,在微博的一個叫做“戀與制作人”的游戲的超級話題裡出現一篇帖子,裡面有個初中小女孩自己發帖表示已經喝下了農藥企圖自殺,表示在微博發帖留下遺書,其中寫到,因她抑郁症又難以忍受周圍人及母親對她的冷漠欺凌和打罵才有了輕生念頭。這篇帖子迅速被轉發和評論,並有網友報警,在廣大網友幫助下,女孩當晚被警察送到柳州當地醫院,並在凌晨搶救成功。但是,互聯網環境下,滋生出許多自媒體,很大程度上使得社會信息呈現碎片化。發生在去年年底的烏魯木齊航空女乘務員偷吃旅客飛機餐的事件,當時視頻被傳播到網上,社會輿論層出不窮。最開始網傳是海南航空的乘務員,后被証實是烏魯木齊航空公司的乘務員,而各大自媒體紛紛發表這一新聞熱點,他們或多或少都忽略了一部分事實,給人看到的是不完整的事件。直到烏魯木齊航空發微博稱已對該事件做出合情處理。原來乘務員是自己吃旅客飛機餐並且將視頻上傳至網上,因其做法違反航空公司條例,遂作停職處理。直至這條聲明發出,事情的真相才浮出水面,而不是像之前的自媒體描述一樣:乘務員餓了吃飛機餐,航空公司將其停職,網友說懲罰太嚴厲?這就是信息碎片化的表現,它讓人摸不著事情的真相,卻又大肆傳播。

二、網絡媒體盛行時電視採訪遇到的問題

(一)“自媒體太多,記者太少,事實不夠用了。”

《中國青年報》編輯,著名時評人曹林2016年4月20日曾在他的公眾號發布原創推文說:“自媒體太多,記者太少,事實不夠用了。”一句通俗的話卻也揭示了當下網絡媒體環境下新聞採訪中出現的問題,而在李方的公眾號“叔的刀法”中對其做出解讀:實際上曹林點出了目前國內媒體生態的結構性問題:評論過剩,二手信息過剩,新聞事實的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具有一錘定音的專業能力與公信力的新聞機構嚴重不足。這篇李方在2017年2月21日發布的叫做“當每個自媒體都想從帽子裡變出兔子,已經沒有記者在趕往新聞現場的路上了!”為新聞界敲響一記警鐘。做自媒體,輕輕鬆鬆賺流量,有足夠的播放量、瀏覽量或者轉贊評,那麼自媒體就是成功的。這使得許多人轉行去做自媒體,那麼真正走到一線去發現新聞探索新聞的人自然變少了,電視採訪變得困難起來,在自媒體盛行的時代,它走的很艱難。已經過去好久的武昌火車站砍頭血案,案件多次反轉,使得當時的網絡評論員紛紛打臉,而曹林、李方卻是清醒,他們將這一切看在眼裡。自媒體都在等著“從帽子裡變出兔子來”,而真正“去田野裡抓來活兔子”的人卻是少之又少了。

(二)電視媒體受眾減少,轉移為新媒體受眾

由於新媒體有其時效性強,交互性強的特點,這與現代中國人快節奏生活不謀而合。電視媒體雖能留住一部分受眾,像60后、70后等中老年人,但80后、90后甚至00后,他們成長於網絡時代,從小接觸網絡媒體,這是相對固定的新媒體受眾。由於使用新媒體每天能夠快速瀏覽新聞滿足自身需求,使得絕大多數人選擇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進行信息獲取,觀看電視的人少了,電視採訪沒有受眾支持,是很難維持活力的。上班族朝九晚五,如果再算上加班,看電視的時間是極少的,而看手機隨時隨地十分方便。電視採訪失去了受眾,必然會相應減少其支出,像比如派出的記者會減少,如果入不敷出,沒有辦法生存,這是比較現實的問題。現在的我們會有一個看手機的習慣,卻不會因為少看了一天電視而不自在,手機能代替了電視,新媒體新聞會不會也能替代得了電視新聞採訪?不得不令人擔憂。

(三)新聞被多次報道,卻不再是“新聞”了

總有這樣一種現象,一條新聞被爆出后又會有一條相似的新聞被報道,這也是新媒體帶來的一些阻礙性問題,這條新聞被很多受眾關注,那麼媒體人知道了受眾想看什麼,於是又報道了相同的事件。我記得曾有很多這種例子。江歌劉鑫案之后又出現了這樣的案件隻不過影響力沒這麼大。曾有段時間新聞說商場的電梯斷了造成人員傷亡,隨后就出了新聞又是某地的電梯壞了。還有很多,就像是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隻要被發現新聞,媒體就會爭相報道相類似的新聞。這樣的採訪有時候似乎不那麼重要,為了完成任務,它是新聞,卻也不是具有新鮮性的新聞了。在曹林的公眾號中,他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新聞孕婦效應。他說這是他生造出來的概念,但是卻十分形象地指出了這一現象。正如你自己懷孕了,走在大街上更容易發現孕婦,相類似的地,你關注某個熱點,媒體也會因為你的關注去報道同類事件,當人們不再關注這類事件,熱點已過,這類事件報道相應減少甚至消失。那麼同類事件帶來的新聞價值在哪裡呢?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