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安晚報》:走心策劃成就不能忘卻的紀念

2018年09月04日13:14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安晚報》 走心策劃成就不能忘卻的紀念

在中國人的文化裡,對於逝者,會追憶生平以表紀念,由此便有了刻於石碑之上、代代相傳至今的祭文,無聲地講述著千百年前石碑主人的生命歷程。

在當今,如果一位名人逝世,通過互聯網,全世界都可以在同一時間得知消息,任何一個人掏出手機就能查出其生平。但是,這個時代似乎悲傷來得快,遺忘來得也快,如何讓紀念更加深刻,也是傳媒從業者常思考的問題。

8月18日,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在瑞士因病逝世,享年80歲。在此后的一段時間中,媒體紛紛悼念。而在眾多同題報道中,《新安晚報》名為《安徽之約 南說再見》的專題策劃,以其具有接近性的選題角度、大量細節的回顧,立體呈現了一位讓讀者有親切感的聯合國前秘書長形象。

角度獨特 標題引人

安南逝世的消息,想必讀者已經在各種新聞移動端的推送中看到了,作為一家地方都市報,怎樣讓這一人盡皆知的消息呈現得有深度、有新意,讓觀眾對於逝者產生由衷的追思之情,著實要費一番腦筋。

8月20日的《新安晚報》,頭版封面圖片便是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和夫人在12年前考察黃山時的照片,標題《安徽之約 南說再見》雖說隻有短短8個字,但是巧妙又有力量,既把安南的名字嵌入其中,還能讓讀者很輕鬆地知道要講的是安南在安徽的往事,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標題下面有一句話,“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去世,12年前曾考察黃山,生前和黃山約好再見,如今卻再也無法實現”。這樣一句平實的話語,傳達了濃濃的哀悼之情,讓人讀來不由鼻子發酸。

《新安晚報》抓住安南游歷黃山這一曾經發生在讀者家門口的新聞事件,在安南逝世之時進行回憶,讓本地讀者感受到自己與新聞人物的聯系,不得不說,從選題角度來講,《新安晚報》就已勝出一籌。

策劃立體 展示充分

《新安晚報》為追憶安南用了一個整版的篇幅,這讓策劃者有充足的空間從多個角度呈現其生平。在這個專版中,頂端將安南照片、簡單生平和《安南再見》大標題融合在一起,並用厚重的黑色進行鋪底,這一部分佔據了版面面積的1/4,營造出了濃厚的哀悼氛圍。

主文區左側引新華社電,對安南一生經歷的大事進行了回顧,講述了他出生於非洲酋長之家、為聯合國工作40余年、認為沒能阻止伊拉克戰爭是最大遺憾的幾個關鍵細節,勾勒出了安南其人其性格的大致框架。

在該介紹下方,是一篇名為《十年任期內七次訪華》的新聞背景鏈接,簡單介紹了安南在其10年任期內,曾於1997年5月、1998年3月、1999年11月、2001年1月、2002年10月、2004年10月和2006年5月7次訪華的背景,用數字展示出了安南對於中國的深厚感情,也為右側主打文章提供了新聞背景支撐,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情意深切 細節動人

在整個版面中,除了《安南再見》這一大標題被設置成大字號之外,《曾和黃山約好再會,卻再也無法實現》這篇文章的標題也被著重處理,讓讀者一眼就能辨識出這篇文章是整個版面的主打文章。

從新聞價值來講,這篇文章作為整個版面的重頭戲也是當之無愧的——2006年5月,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及其夫人一行來黃山風景區和西遞古村考察,而這是安南最后一次訪華。《新安晚報》記者在12年前參與了全程採訪,捕捉到了大量細節,在這篇文章中呈現了很多有意思的瞬間。

比如,安南夫婦在黃山同鎖連心鎖,安南還為一株造型特別的黃山鬆取名雨傘鬆,贊揚中國對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黃山的保護堪稱典范。而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文中提到的這樣一個細節:“晚上在山上休息,被征求次日早上是否起來看日出,安南猶豫了一會兒說:‘這次不看了,下次我們來黃山住上一個星期,把黃山的美景看個夠。’”

如今,隨著安南的逝世,他再游黃山的願望已經無法實現,但是,這位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為和平事業奔走一生的偉人,不會被歷史所遺忘。對於安徽的讀者來說,這份紀念有著更為具體的寄托。或許,下一次再爬黃山,看到連心鎖時,會有讀者想到,曾經有一位老人在這裡也挂上了連心鎖,還把鑰匙拿回去做紀念,而這位老人,正是曾經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見習記者 隋明照)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